【#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社会工作学:何以可能?何以可为?》,欢迎阅读!
社会工作学:何以可能?何以可为?
何雪松 2015-10-08 10:07 《学海》2015年第23期
西方社会工作在经历一百多年的发展之后成为一门科学,而这样的“科学化”努力为社会工作的“学科化”确立了可能前提。在此背景下,美国社会工作界近年正在热烈讨论如何将社会工作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本论文旨在加入这一讨论,提出中国可从四个方面为建构社会工作学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摘要:西方社会工作在经历一百多年的发展之后成为一门科学,而这样的“科学化”努力为社会工作的“学科化”确立了可能前提。在此背景下,美国社会工作界近年正在热烈讨论如何将社会工作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本论文旨在加入这一讨论,提出中国可从四个方面为建构社会工作学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即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双重聚焦、促进科学知识与实践智慧的融合、倡导全球视野与文化自觉的结合、推动理论整合与学科对话的综合。 关键词:社会工作学 科学化 学科化
作者简介:何雪松,社会学博士,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教授,上海高校智库社会工作与社会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
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社会工作教育发展迅猛,已经建立起从本科到博士完整的教育体系,目前中国大陆有超过300所大学开设社会工作本科专业,104所高校设置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硕士点,若干学校自主增设了社会工作博士点。社会工作专业实践在不同的社会服务领域展开且逐渐显示出专业干预的效果,社会工作的制度建设有了实质性的突破。在学术界和实务界持续推动与倡导下,社会工作已进入官方的话语体系,成为社会建设、社会治理的一部分,承担着更为宏大的使命。为此,我们更加迫切需要反思社会工作的专业性与科学性这样的重要议题:社会工作如何呈现其专业性?换句话说,社会工作在何等程度能够比沿袭多年的传统服务方式更好地回应社会的需要?更进一步地,社会工作如何凸现科学性?社会工作又如何回应“社会”这一宏大宗旨?社会工作是否有可能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上问题实质上涉及社会工作最终如何存活于中国的高等教育市场、学术市场与职业市场。
实际上,这样的问题也不仅仅是中国社会工作面临的问题,也是英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社会工作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在国内语境下,社会工作常常被简化为应用社会学的分支或社会学理论的应用,这显示社会工作的专业地位与学科界限尚未得到确认。这样的质疑与诘难在某种程度上是合理的,因为至少到目前为止,社会工作的知识框架与实践体系的独特性有待进一步厘清,专业边界需要进一步明确。尽管就全球范围而言,社会工作的专业化与职业化有了长足的进展,但社会工作较多地依赖其它学科的理论与知识而很少反作用于其它学科这一专业意象并没有实质改变。最近,美国社会工作界一批顶尖的学者热烈讨论如何将社会工作建构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社会工作学”(science of social work)。①本文希望加入这一讨论,结合美国社会工作的学科化进程,讨论建构社会工作学的可能性与可行性以及中国的可能贡献。 从“可有可无”到社会工作学:美国社会工作的科学化与学科化
1.从“社会诊断”、证据为本的实践到“社会工作学”
社会工作创立初期,Flexner于1915年曾提出“社会工作是一个专业吗?”——这一触及社会工作者神经的尖锐问题,这样的直接发问激发了社会工作专业人士的专业性思考与争论,2001年美国著名的社会工作专业期刊Research on Social Work Practice重登这一旧文,②似乎暗示社会工作专业共同体至今没有为这一问题提供令人信服的答案,这在某种意义上是专业共同体需要不断重返的“元问题”。
实际上,社会工作界很多有识之士都致力于推动社会工作的“科学化”。里士满(Richmond)在其划时代的著作《社会诊断》中倡导:社会诊断应是一个科学的过程,社会工作者要在科学的指导下为不同人群提供服务,因此社会工作者需要进行科学的评估、诊断与鉴定。1921年斯密斯学院(Smith College)授予里士满荣誉硕士学位,这是因为,她“为这一新的专业建立了科学基础”。③
尽管以科学为目标,但社会工作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并没有凸显自己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成为“可有可无”(fish and bicycle)的专业。1973年费舍(Fischer)的一篇综述性论文给出一个社工界并不乐见的结论:个案工作在很多情况下是无效的。④可见,道德的崇高与专业的伦理不足以回应社会的质疑。为此,社会工作需要尝试回到科学的脉络里为自己寻求专业的合法性。一个必要的路径是将实践立足于科学研究,这样,重视科学研究以及强调科学指导下的实践就成为专业社会工作与传统助人活动之间的分野。 亚加拉顿与列维(1979)提出经验临床实践(Empirical Clinical Practice)这个概念以回应这一专业诉求,他们宣称要将传统实验研究方法引入临床实践,这样就可以测量和显示临床实践的效果,因此社工要采用单一被试研究设计实证评估专业干预的成效。⑤在此实践模式指引下,社工要反复采用具有信度和效度的工具测量案主的功能并根据现有的科学证据选择治疗方式。雷德(Reid)认为经验临床实践这一模式推动社工应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评估案主、确定干预方案和鉴定个案进展,更多地使用研究证明具有成效的干预模式。⑥
更为实质性的进展是证据为本的实践引入社会工作之后。证据为本的实践是为了更为明确地凸显社会工作的科学性,也就是要替代权威为本的实践。⑦权威为本的实践不是凭借科学知识的指导,而是以权威的意见、前辈的经验、未曾反思的直觉以及大众的看法为依归。但是,大众与权威并没有提供如何为案主服务的系统陈述,也未经科学研究证实,因此效果如何并没有明确的结论,甚至可能对案主造成了伤害而不知。相反,证据为本的实践是立足于科学知识,专业的干预是基于研究结果并将这一结果应用于服务案主(或案主群体)。
证据为本的实践在很大程度上激励了社会工作的科学研究,特别是干预研究,这显然为提出社会工作学铺陈了可能性。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美国南加州大学的John Brekke教授在美国社会工作研究协会2011年会上正式提出“science of social work”这一概念以更明确的方式指明专业的学科目标。⑧
“Science of social work”直译为社会工作科学,中文语境下可转译为社会工作学。为什么要提出社会工作学?John Brekke 2012年发表的论文指出,社会工作的科学研究和证据为本的实践已经取得了足够的进展,是时候推动建立社会工作学了。也就是说,专业建设的目标要从“科学化”转变为“学科化”。建构社会工作学的目的是界定社会工作专业知识的独特性、形成学术与方法的一致性、确立社工的科学意识,从而形成一个独立的学科。他进一步指出,社会工作已经形成三个核心建构:生理心理社会视角、人在情景中和促进改变的服务体系,前两者体现了“社会”,后者展现为“工作”。⑨与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不同,社会工作是一个整合性学科,旨在以整合的方式应用学科知识去解决不同的问题,但这并不影响其因前述三个核心建构而形成独特的专业认同。⑩尽管这样的论断在社会工作专业共同体之中尚未成为共识,
但它为社会工作的学科发展开辟了一个更为明确的努力方向。围绕这一议题,美国社会工作界进行了较为激烈的讨论,Research on Social Work Practice发表了一系列的论文。
由此可见,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社会工作在过去一百多年间一直致力于争取专业合法地位并成为一门受人尊敬的科学,这样的“科学化”努力又为社会工作的“学科化”确立了前提。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b34d6af9caaedd3382c4d3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