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儒学发展

2023-03-25 23:26:11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儒学发展》,欢迎阅读!
儒学,发展


浅谈儒学发展

儒学兴起于春秋战国之际,以仁与礼为主要内核,作为一传承两千年的学派,深刻的影响着国人的思想,其提出的许多言论,已经成为国人传承的文化基因,代代相传,而且对现今社会仍有很重要的指引作用[1],为此,本文以历史为依据,将儒学发展分为先秦时期、秦汉时期、宋明时期三个时期,进行概述,以助力各位更好的了解儒学,从中汲取精神营养,补足文化钙质。



一、先秦时期的儒学

儒家兴于孔子,历经子夏、子思、曾子、孟子、荀子等人,学术体系进一步完善,并在后期经儒学之人学说增补,达到一个高潮。通过研读儒家体系,我们不难发现,其主要在于制定人伦,明确社会等级序列。



从兴起缘由上来说,儒学的兴起与春秋时代礼崩乐坏的现实有关,在后期也极大可能的维护了社会安定,但是这一学术又一大弊端,在于固化,只利于维持,不利于前进和发展。具体来说,儒家强调以仁、孝、为本,孔子在论语里就曾说过‘巧言令色、鲜矣仁。’孔子的学生有子也曾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同时讲述仁者爱人,弘扬诚实守信,强调克己复礼,最终达到礼、信、孝的境界,成为一个‘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全面发展人才,这些在论语中都可以找到相关资料



由于儒学是对当时礼崩乐坏现实的反应,其本质在于重塑或巩固旧有的等级秩序,而礼是秩序最好的反应,所以礼乐与儒家思想有着天然的不解之缘。从整体上来说,我们知道礼乐其实要按照规则行事,宫商角徵羽有序运行,这与儒家‘人伦思想秩序理论不谋而合。同时礼乐一般也有相关的礼仪,比如不同场合使用不同的礼乐,不同人要使用不同级别的礼乐,这其实就是儒家‘礼’之坐在。还记得,在论语中,孔子曾说奚取于三家之堂。可见其对礼的尊崇[2]



二、秦汉时期的儒学

秦汉时期的儒学以汉武帝为高峰。那个时候,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让儒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之机。不过这一时期的儒学,与原有的儒学已经有了体系的不同。这一时期的儒学,主要采用了‘天人感应’的理念,讲求‘君权神授’,讲求‘伦理秩序’,与传统儒學以仁为中心有些不同。此时的儒学,已经不是一家思想之结晶,也不是学子共有的信仰,而开始成为一种统治工具,具有维护当时统治的作用。在秦汉时期,儒学极为发达,当时又专门的政府部门和政府官员学习儒学。而且,非但董仲舒等儒学门派之人得到了重用,就连当时宰相,也是儒门中人。可以说,那个时候的儒学达到了政治巅峰,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儒学渐渐成为读书人必读的经典,并传承至今。



三、宋明时期的儒学




宋明时期的儒学,主要以集大成的朱子为代表。朱子做了四书集注一书,儒学知识进行了适当的删减。我们知道宋朝时代,仍有唐代遗风,整体社会风气较为开放,很多人放纵贪欲,社会环境整体较为恶劣。针对这一实际,朱子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为主体的儒学思想,以正社会视听,对儒学有一定的桎梏作用。但是其对四书的注解,以及明朝将四书作为朝廷取士的必考课,在一定程度上,又促进了儒学的发展。



当时与朱子齐名的人,是王阳明。对于王阳明来说,其最大的理论成就在于知行合一学说。该学说提出于1509年,是王阳明在贵州的贵阳书院讲学时提出,是王阳明思想最集中的体现。



王阳明之所以提出这一思想,与当时的社会思潮有关。我们清楚,宋明时候中国和他国的交流进一步增多,与意大利、日本、葡萄牙都有交集。同时,传教士也开始广泛进入我国,社会进一步开放,思想进一步多元。在那一时期,曾经固化读书阶层有所分化,主要表现为部分人以咬文嚼字为功,皓首穷经,却从不实践,学习流于表面,不利于社会构建。也有部分人宣扬读书无用论,只一味地在实践中求知。王阳明始终认为学习读书最终要反哺于社会其实知行问题在中国由来已久,当时朱子认为,应当是知在先,而且知很重要,不太注重实践。王阳明却认为知行合一,即两者是一体的。即人要学知识,唯有学知识才能够运用于实践,但是人也要去做事,唯有实践才能够完善和产生新的理论



在宋明之后,儒学发展甚为缓慢,甚至出现过暂时的停滞。不过随着国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儒学渐渐又有兴起之兆[3],开始作为重要的精神补品,用以指导现代人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相信,在未来,儒学定会有更加良好的表现。



四、结语

都说‘观懂一门学,胜读十年书’,在我看来观懂一门学,胜为十年人。真正的知识分子,会注重从系统上学习一门科学认真用心对待每一本经典。因为经典能够带领我们的思想驰骋万里、感受千年文化同时超越国界,能够让我们上下纵横,历史的河流中探水舀汤;能够让我们对万事万物的认识上升一个层面,对外部世界也有了更精准的把握。这就是经典的意义,也是儒学的意义,在后续的学习工作中,我也会将我从儒学中感悟到的一切加以运用,切实将学思践悟进行到底,让我们无形的感悟完成实体的效果化,助推儒学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傅永军.论东亚儒学的存有形态[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118-26.



[2]黄玉顺.社会儒学与生活儒学之关系——与谢晓东教授商榷[J].学术界,20180595-106.



[3]涂可国,Zhu YuanWang Keyou.文化儒学:当代儒学新形态[J].孔学堂,




201850117-31+122-134.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b2c47d201be8b8f67c1cfad6195f312b3069eb5f.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