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古典文论

2022-04-15 03:17:17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意象古典文论》,欢迎阅读!
文论,意象,古典


中国古典文论中的“意象”

摘要:“意象”概念在源远流长。百度百科对意象的解释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

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本文试从古典文论的意象出发,论其内涵以及在诗歌中的运用。 关键词:古典文论 意象 内涵 运用

正文

意象的概念内涵

作为审美表现成果的意象,其概念 发展 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萌生于汉代;第二阶段,发展于晋代;第三阶段,完备于六朝;第四阶段,认同于唐代“而概念的术语产生于唐代”

(一)意象概念的内涵萌生于汉代学者解经释骚的比兴。《毛诗序》运用了“诗六义”这一术语,汉儒解《诗经》 总结 出赋比兴的三种表现手法。王逸指出《离骚》的“香草美人”是一种新的比兴寄托手法,应视为对意象内涵的扩充。 (二)陆机《文赋》的“隐”“曲”“喻巧”说,是对意象内涵的发展。他对意象概念内涵的发展有两点贡献:1、提出了“隐”“曲”“喻巧”说。2《文赋》开篇曰:“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文赋》对“比兴”一词避而不谈,不论其用意如何,客观上却昭示了隐含寄托手法不仅为诗骚所独有。陆机的“隐”“曲”“喻巧”说,是对汉代《诗经》《楚辞》研究的比兴说的继续和发展,与意象概念的内涵是同质的。

(三)意象概念的内涵在《文心雕龙》的《隐秀》篇中得以完备。刘勰将“隐”“秀”并举为最优秀的表现手法。“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秀”就是篇中的名句。而“隐”就是意象。

(四)意象的内涵认同于唐代诗人和诗评家。在诗学领域,皎然率先将意与象的寄托关系作了明确地揭示。“象下之意”即客观外物的描写中寄托隐含的诗人的主观情致,它的出现标志着意象概念术语的出现。意象的内涵完备于刘勰,至此,意象概念正式诞生。唐人论及意象使用的另一术语是“内意”“外意”“外意”指客观象的意义,“内意”指作者的主观情致。 意象概念内涵可以作如下归纳: 1象指一切具有物理形态的客观存在物,包括视觉不可见的物质和人自身的一切外在表现,如声音、风和人的情态行为等。意指诗人主观的一切意识活动,如感情、志向、认识、幻觉等。

2、意象的本质是寄托隐含,委婉不露,不直接言意而将意寄托隐含于象中,因而意象具有双重意义,即外意和内意,也称字面意义和隐意。不具有双重意义的词语、诗句或诗,不是意象。

3、意是主,象是宾;意是目的,象是手段;意是 内容 ,象是载体。 4、象和意必须具有某种联系,才能构成意象。

5、意象是诗人独特的审美创造成果,同一个象,对于不同的作家和同一作家的不同时空,可以寄托不同的意。 意象的运用

中国传统诗论实指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处理技巧诗歌创作过程是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再现过程。作者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情色彩,并制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地,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能根据这个艺术天地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在还原诗人所见所感的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感情色彩。






意象的运用自然因人、物、时、情的不同而不同。总体观之,营构意向的方法可分为三类:赋、比、兴。

赋,即平时所说的直写其事,某一物象在作者看来已经具备了能够表达他的情感的特质,便直接加以运用,使这一个意象直射出感情来。这类意象在我国的诗歌创作中是十分常见的,如辛弃疾的词《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月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可以说全词都是铺陈意象,以一连串的意象直接勾画出一幅恬静的乡村夜景图,描写景物不着一情字,但又处处可见那浸润其中的作者之情。

比,我们常说的打比喻,过不同的方式将作者的感情比做它物,或明喻,或暗喻,或象征, 把自己的情思直接喻为人或物,使之具有人或物的特征。李白的“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就是将青丝、雪这样的意象直接拿来比喻头发,从而使读者的联想一下子清晰起来,明朗起来,生动起来,给读者以无比鲜明的感受。

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兴必须依附于某一事物,要有一个能引起兴的具象,然后使这个具象渗透进作者的感情,从而营造一种意境。创作中白描的使用往往就可看作是一种兴。

诗歌主要靠意象来构成诗的意蕴,而诗歌中意象的组合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并列式组合将有关的几组具象罗列出来,如杜牧的《江南春》“水村山郭酒旗风”就是并列了水村、山峦、酒、旗、风几组物象,从而让我们领略到了江南春天的特有风情。 对比式组合选取两组或两组以上的物象,互为对立,互为映衬,如高适的《燕歌行》“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一边是拚杀的血腥,一边是醉生梦死的沉迷,从而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

通感式意象即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几种意象沟通起来,互为转化。 荒诞式组合将不合事理逻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象组合,也即现实中不可能发生的在心理感觉中却能够实现。如李贺的《秋来》“秋坟鬼唱鲍家诗”“鬼唱”二字石破惊天,它仿佛让人听到秋坟中的鬼魂在吟唱鲍照当年抒发“长恨”的诗,以此来抒发作者怀才不遇的沉痛与凄清。诗笔新奇,诡谲多姿,荒诞虚幻中暗合了李诗的鬼才之意。

不管是并列还是对比,是通感还是荒诞,诗歌的意蕴就蕴含在它们的不同组合中,诗歌创作中这些手法的运用,使诗歌呈现出无穷的魅力。解读诗歌,首先要搞清楚这些最基本的诗意组合,这样才能比较准确地鉴赏诗歌。 不同的诗中同一件事物可以有不同的意象。这主要与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有关系。下面来探讨菊花可以代表的不同意象。首先,菊花可以代表隐者的超然洒脱。古代的诗人大多怀有报国安邦的雄心壮志,但现实往往并不如人意。许多诗人在受挫时感到尘世的不如意,并受道家逍遥哲学的影响,寄情于山林风物,渴望清净无争的生活,于是菊花也便具有了隐者高士的意象。这一类的诗歌数量很多,将菊花的这种品性发扬光大的是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据载,陶渊明在担任彭泽县令时,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解绶还乡,隐耕田园,一直过着击壤以自欢生活。劳动之余,他特喜爱菊花,用菊花的清雅倔强,来操守自己的君子之节。他的采菊东篱,悠然见南山”(《饮酒》)是传诵千古的佳句。其次,菊花可以代表游子的感时伤怀。古人有重阳佳日登高望远、饮酒赏菊的习俗。诗人历经战乱,辗转漂泊,或思乡怀人,或悲愁叹老,或伤时忧民,常常借助重阳登高、饮酒赏菊一吐胸中块垒。如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菊花还可以代表志士的坚贞高洁。很多诗人喜欢菊花,看重的是它历尽风霜而坚贞不屈的高尚品格。杜甫曾说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元稹说得更直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后更无花。这两句诗抒写了自己的爱菊之情,盛赞菊花的坚贞品格。最后,菊花可以代表勇者的豪情壮志。唐代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又赋予






了菊花新的内涵。他曾写过两首有关菊花的诗歌。有一首《题菊花》这样写道:“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纵观全诗,诗人实际上是以花喻,托物言志。菊花,是当时社会上千千万万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民的化身,作者既赞扬他们顶风傲霜的生命活力,又为他们的处境、命运而愤愤不平,立志要彻底改变,让劳苦大众都能生活在温暖幸福的春天里。

具有美的意象的诗,才能给读者以美感。能否创造出新颖独特的美的意象,是衡量诗歌成功与否的标志之一。意象的形成主要用赋、比、兴这三种方法,但只有用那些表面极不相关而实际又有联系的事物的意象或比喻,才能准确、有效地表现自己,根据这个原则产生的意象才能有惊人的离奇、新鲜和惊人的准确。这也就涉及诗歌所选定的意象与它所象征的意义之间的融合问题。意象与意义常常不可分。诗的解读离不开对意象本身的把握,诗的创造力、想像力,诗的一切生命力,就在意象的塑造上。读诗,必先读懂意象。

结语:诗歌,源自于生活,渗透于灵魂,我一直是这么理解的。收放自如,无边放大又无边缩小,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的韵律来完成生活的叙述,自是诗歌的本色。诗语的跳跃性,意象,气场等等都决定了一首诗歌的成功因素。对一首诗歌的解读,是一个过程,更是一种自我的提炼和升华。需要把自己融入到诗歌的场景中去,然后去体味作者的心境以及叙述的状态。 参考文献:

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夏承焘.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意象与诗歌鉴赏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中国古代文论 赖立行 南海出版社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b2bac89702d276a200292e9a.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