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派营销:游走于杀鸡取卵与无良德性之间

2023-01-24 09:23:30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蒙派营销:游走于杀鸡取卵与无良德性之间》,欢迎阅读!
杀鸡取卵,德性,游走,之间,营销
蒙派营销火了——先是火了一大批产品,然后火了自己,最后,“火”了消费者、老百姓。 瞒天以过海,或是太子被换成了狸猫,这种营销手法在中国发展过程中已是屡见不鲜。从19年前对于“杨振华851”的暴风式炒作,到新近郭德纲“代言门”事件,蒙派营销一路如影随形于中国产品市场,把一大批或平庸或假的掉渣儿的产品吹上了天,忽悠给了消费者,在中国产品发展史上写下了“浓抹重彩”的一笔。

就连一些国际知名品牌,一旦进入中国市场,也屡屡运用蒙派手法。某全球日化品牌,在电视媒体上大肆鼓吹“全国牙防组认证然而,所谓的牙防组不过是三两条枪、七八条凳而已,这样的“组织”值得信任吗?这样的认证焉能担当得起保护全国消费者权益的重任?一些跨国公司拉大旗当虎皮,科学二字不离口,但在产品质量说明上却总是不科学地指出“七天美白”或是“排毒”,如此等等,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说,已是耳熟能详了。

“点子大王”何阳倒台以后,又冒出了所谓的蒙派营销,对此,消费者质疑不断;郭德纲“代言门”事件后,消费市场愤怒斥责商家道德的声音有如排山倒海。

不可否认,蒙派营销的确为中国产品市场的发展注入了一股生机,从“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到“送礼只送脑白金”,再到大批靓丽的明星、代言人,蒙派将一批批“庭院深深”的产品推向了市场,顿然活色生香起来。但同时,产品质量终究不能忽视,消费者市场终究不容忽悠,中国产品市场的健康发展也终究不容乱弹琴。

不积跬步何以行千里?作为营销人,我们又该如何来反思这种所谓的“蒙派营销”策划原罪?

综观蒙派营销,不难发现其以下三方面显著特征:

找一些二流影视明星作为产品代言人,利用策划人的“知识与智慧”炮制夸大其词的广告在媒体上(尤其电视媒体)采取地毯式轰炸; 产品多为快速消费品,尤其保健品;

无视产品质量,无论是找上门来的商家,还是自起炉灶,大多产品质量平平,业绩平平,往往为市场滞销品,更恶劣的是,产品本身乃是假冒伪劣产品。

如此的营销手法显然有悖于科学营销法则,但蒙派委屈地抱怨道:保健品行业,甚至中国产品市场就是如此,你不忽悠你就生存不了,产品积压如山,厂家忧心如焚,我们的使命就是要替厂家解忧;你不忽悠,就会象赵本山的“卖拐”那样,别人不相信,到最后那把拐还得自个儿留着;有的厂家想扎扎实实地做品牌,但最后钱花了,品牌却没能做上去,“赔了夫人又折兵”。总之,你要忽悠。

中国消费市场真的如此咄咄怪异?非忽悠而无以取得消费者信任?非忽悠而无以做品牌?我们知道,做品牌的核心诉求是形成差异化,而非同质竞争下的如何天壤之别;做品牌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产品功能、质量,需要资金,更需要时间,少则三五年,多则几十年、上百年,而蒙派的目的就是三两个月内把品牌做出来。既如此,“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品牌大师舒尔茨认为,目前的市场上充斥了太多的品牌妄语,尤其是处于起步阶段的市场其中最突出的一个现象就是把品牌简单地理解为花钱做广告

上帝的归上帝,恺撒的归恺撒。对于蒙派来说,舒大师的品牌论对于中国市场本身就是个妄语;对于蒙派来说,做品牌根本就是个假命题,人家恐怕压根就没真正想过做捞什子品牌,稍微正经点的商人大约没谁不知道建立品牌正是为了获取长期利益,做品牌也不仅仅是靠事件策划、讲故事、做广告、找代言人,人家蒙派不过就是打着做品牌的旗号打个短平快、杀鸡以取卵。

当然,对于蒙派本身而言,也的确有过对于这种手法的内省与反思,将如此的策划手法改头换面,换成了“蒙派营销,并将自家的身份包装成了“咨询顾问”,以正视听。但蒙派终究是蒙派,市场上充斥的大多蒙派手法,终究是一种关于推销的拙劣策划手法,既非科特勒所说的“推销产品的艺术,也与真正的营销科学南辕北辙。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认为,“可以设想,某些推销工作总是需要的,然而,营销的目的就是要使推销成为多余。营销的目的在于深刻地认识和了解顾客,从而使产品或服务完全适合他的需要而形成产品自我

蒙派手法既非真正的品牌操作,也无缘于科学营销法则,这些,蒙派焉能不知?行文至


此,想起了一则故事。

若干年前,我在校园读研,一介书生,难免囊中羞涩。某日,偶遇一则校园招聘启事,一国外服装代理公司要招一名兼职文案,月薪不低于4000大洋,看得我等禁不住热血沸腾。一面试后,我与老板坐到了一起。老板说:公司在代理一家国外初创的年轻女性服装品牌,要我给这个牌子的服装写些故事。大致就是要道出这个牌子的服装诞生自一个浪漫而凄美的爱情故事,要惊天地泣鬼神,有洋味儿,又能迎合国内年轻女孩的心理、气质,但同时又不要写得跟人家泰坦尼克号那样言之凿凿,有史有据。

可怜彼时那傻头楞脑的我,一时半会还没有领会“老板意图”,朝老板要故事原型资料。老板大手一挥说,高材生,尽情发挥你的想象力吧,一个月写上三两篇,把这个故事不断演绎翻新下去就行了。

薪水不菲,公司看上去小有规模,老板看上去也不像奸诈之徒,而且天文地理满嘴跑,让彼时的我心生佩服。但即便如此,最后还是万分愧疚地给老板去了电话,说没能写出来,实在不好意思。事实上,倒也并非真的写不出来,而是觉得这样编故事,终归是对不住消费者,心理不踏实,做贼似的。

事隔几年,商海边湿了湿鞋,还做起了营销咨询的活儿,看到了一幕幕“故事”背后的真相,甚至眼泪,甚至生命。我想,如果说这些个故事是真实的,抑或并无伤及消费者权益,甚至满足了消费者对于喜爱的商品背后的品牌心理需求,实现了品牌支撑,倒也无须置喙,说提倡也未尝不可。但若纯属空穴来风,忽悠,甚至损害了消费者权益,这样的“故事”还是早早闭嘴为好。

营销,归根结蒂,不仅仅是一种“推销产品的艺术,也在考验着商家、营销策划人、代言人的商业良知。

随机读管理故事:《爱的力量》

人类在探索太空,征服自然后,将会发现自己还有一股更大的能力,那就是爱的力量,当这天来临时,人类文明将迈向一个新的纪元。 法夏尔丹 爱,创造出力量 随处散播你的爱心,就从对你的家人开始,多一分关爱给你的孩子,你的另一半,然后你的邻居,让每个接近你的人都有如沐春风的感觉。给别人一个关怀的眼神,一个灿烂的微笑,一个温暖的拥抱,为上帝的仁慈做见证。 泰瑞莎修女 25年前,有位教社会学的大学教授,曾叫班上学生到巴尔的摩的贫民窟,调查200名男孩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环境,并对他们未来的发展做一评估,每个学生的结论都是他毫无出头的机会。 25年后,另一位教授发现了这份研究,他叫学生做后续调查看昔日这些男孩今天是何状况。结果根据调查,除了有20名男孩搬离或过世,剩下的180名中176名成就非凡,其中担任律师、医生或商人的比比皆是。 这位教授在惊讶之余,决定深入调查此事。他拜访了当年曾受评估的年轻人,跟他们请教同一个问题,你今日会成功的最大原因是什么?结果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回答: 因为我遇到了一位好老师。 这位老师目前仍健在,虽然年迈,但还是耳聪目明,教授找到她后,问她到底有何绝招,能让这些在贫民窟长大的孩子个个出人头地? 这位老太太眼中闪着慈祥的光芒,嘴角带着微笑回答道:其实也没什么,我爱这些孩子。 (艾瑞克布特渥斯)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b26d2511ce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45.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