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2023-06-19 02:09:28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欢迎阅读!
熟读深思,不厌,自知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作者:郑小霞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0年第06

[摘要] 《论语》是用古代汉语记载下来的以语录式样呈现的中华文化的经典。从语言来说,它是古代汉语;从形式上说,它是古代特有的对话文体;从内容上说,它是传统文化的源头。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可通过读让学生体悟《论语》的感情美,再现《论语》的形象美,理解作者的思想美,感受《论语》的语言美,体会《论语》的口语化特点。 [关键词] 诵读 《论语》选读 学生

课程改革后,《论语》作为教材进入了中学生的课堂。学生有时抱怨:“天天学《论语》,真没劲!”教师有时也会唠叨:“整天教《论语》,都一个模式,很没意思!”学教论语真的让人提不起兴趣吗?在两年的《论语》选读教学,笔者摸索出,诵读教学比起单纯的讲解,更能激发学生学《论语》的兴趣,可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诵读是我国几千年来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封建社会从童蒙入学集中识字后,便开始训练诵读,他们对于诵读作用作了精辟论述:“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苏东坡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清人孙淳曾这样强调诵读的重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由此可见,诵读作为一种感知语言的手段已引起了我们祖先们的足够的重视,诵读是古人留给我们的语文教学的好方法之一。新的教学大纲鼓励学生多背诵,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让学生初步了解文言文的特质,感受到文言文特有的生命力,培养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文言文的语感,让学生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论语》是用古代汉语记载下来的以语录式样呈现的中华文化的经典。从语言来说,它是古代汉语;从形式上说,它是古代特有的对话文体;从内容上说,它是传统文化的源头。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通过读让学生体悟《论语》的感情美,再现《论语》的形象美,理解作者的思想,感受《论语》的语言美,体会《论语》的口语化特点。 一、体悟《论语》的感情美

古人云:“诗缘情”,“情动而辞发。朗读者必须披文以入情,表情以达意。这要求学生朗读时必须先体会作者的感情,以自己的人生经验,务求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方能打动听众。没有感情的朗诵肯定是不成功的。

例如,在教《克己复礼》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这一章时,先让学生熟读这一章,再让他们关注主谓倒装句式的特殊表达作用,体会孔子的心情,然后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上有情感地朗读。这一章的两个句子都使用了主谓倒装句式,语义上突出前置部分,强调了程度和时间之”,反映了孔子对礼制失落的悲凉心情,体现了孔子对西周礼制的无限思慕。所以要重读,“字后做较长停顿,“要拉长读,读出孔子的悲凉心情。 二、再现文章的形象美

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形象的载体——文字,加以联想和想象,使之在朗读者心中形成内心视”,当自己的内心视象与作者契合了,也就深得文章意旨了。朗读要打动人,也非得建立起自己内心视象不可,并在朗读中贯彻之,使听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嗅其味,如扪其形。 例如,《君子之风》中孔子对自己形象描绘这一章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非常生动。读的时候,在脑中要浮现出孔子安贫乐道、可可爱的形象。《仁者爱人》中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这一章,要指导学生通过对细节地分析,体会孔子对盲人无微不至的关心。读的时候,在脑中要浮现出孔子安贫乐道、可敬可爱的形象。

通过这样朗读,会使枯燥的句子变得生动可感。 三、理解作者的思想美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古人读书当是诵读。朱自清先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的获得一半在声音里头。他说:“要增进学生理解和写作的语文能力,得从正确的诵读教学入手”,文章要由老师、学生反复读,“有时还得背诵。深刻理解文章思想是诵读的先决条件,同样,学生也因朗诵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领悟。朱熹也有同样的体会:“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字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

例如,在教《知其不可而为之》这一课时,初读文章,只觉得楚狂接舆、长沮桀溺、荷蓧丈人的故事比较有趣,而感受不到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伟大人格。但当我们再读课文,对人物语言仔细揣摩后,孔子那种为正义事业和崇高理想不停前进的精神就慢慢浮现在我们眼前。很自然地想起孔子对自己一生概述的那几句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四、感受作者的语言美

《论语》虽只是孔子和其弟子的语录,但有许多优美的句子。如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句子讲究对称,多用短句,读起来朗朗上口,回味无穷。有时还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增强句子的美感。如,“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使用了顶真修辞,读时要一气呵成,很有气势。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等使用了排比,读时要把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那种不容辩驳的气势读出来。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使用了比喻修辞,浮云可使人联想起多种比喻义,:

(1)聚散无常,喻富贵短暂,犹今天所说过眼烟云; (2)云在天上,高不可及,喻富贵与己无关;

(3)浮云至轻至淡,喻富贵无足轻重。读时,“浮云二字重读,深入体会作者所做的贴切比喻。 其实,只要我们用心去朗读,即使是《论语》中平常的对话,我们也能读出美感来。 五、体会《论语》的口语化特点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因此,很适合我们大声地读,分角色读。特别是其中的叠句更是体现了《论语》的这个特点。

觚不觚,觚哉!觚哉!”“!天丧予!天丧予!”像这类句子表达了强烈的语气和感情,如果不放声朗读,又怎么能读出句子的韵味来呢?

诵读教学并非《论语》教学中的唯一模式,但无疑是《论语》教学的独特优势。清代名臣曾国藩就说过,名诗美文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气概,非密咏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二者并进,使其声调拂拂然若与我之喉舌相习,下笔时必有句读凑赴腕下,自觉琅琅可诵矣。新课程环境下,《论语》教学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乐学、会学。因此,重视诵读无疑可以达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半功倍的效果,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韦志成.语文教学情境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2]汪缚天.教师的语言修养及训练.高等教育出版社. [3]徐越化.中学教学全书语文.上海教育出版社. [4]中学语文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b26914db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b8.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