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古代博士制度我国古代的博士制度》,欢迎阅读!
古代博士制度-我国古代的博士制度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博士一词在我国古代主要有两个意思:一是指传授经学的官员;
二是指专精某种技艺或专司某种职业的人,下面逐一叙述。
作为一种官名,博士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比如,司马迁在《史记·循吏列传》中说:“公仪休者,鲁博士也。以高弟为鲁相。”许慎在《五经异义》中记载:“战国时,齐置博士之官。”秦并六国之后,沿袭了这种制度,“诸子、诗赋、术数、方伎皆立博士”。可见,博士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
到了汉代,博士为太常属官。比如,班固在《汉书·百官公卿表第七上》中说:“博士,秦官,掌通古今,秩比六百石,员多至数十人。”建元五年(前13年),汉武帝在公孙弘的建议下设置五经博士,即《诗》、《书》、《礼》、《易》、《春秋》每种经典置一博士,专门负责经学传授。事实上,公孙弘本人也曾因“贤良”出众而被汉武帝征拜为博士。五经博士设置的最终结果,不仅使儒家学说的地位得到明显凸现,也使博士的地位得到明显提升。
到了唐代,博士主要设置在官学教育机构(地方州府也设有博士)。据《新唐书》所载,唐代中央官学设有“六学”、“二馆”。其中,“六学”为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为弘文馆和崇文馆。从所属关系来看,“六学”隶属国子监(广文馆也隶属国子监),弘文馆隶属门下省,而崇文馆则隶属东宫,但大多都设有博士。另外,太医署等机构也设有博士,相关情况请参见下表:
大体来看,唐朝官学的人员设置有点像现在高校和科研院所教研室的学术梯队,规定了教授多少、副教授多少,讲师和助教又各多少。另外,唐朝的博士基本上被纳入官学教育系统了,主要从事韩愈所说的“传道、授业、解惑”之类的工作,而不再是秦汉时期的“顾问”了。
魏晋以后,博士一词的内涵和外延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它不再专指传授经学的官员,也不是专指官学中任教的教员,而是指一些职业人员。比如,太常博
第 1 页 共 3 页
士、太乐博士、术医博士、医药博士、天文博士、漏刻博士、历博士、太卜博士、卜博士等。其中,太常博士,精于礼仪,掌宫廷礼仪;太乐博士,通晓音律,掌宫廷祭祀享宴作乐歌舞;术医博士、医药博士,精通医术;天文博士、漏刻博士、历博士、太卜博士、卜博士,精通天文、星历、卜筮之术,专掌天文、历法、占卜等事。
这种情况的出现可能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出于专业人员培养的需要; 二是社会分工的必然结果。因为任何个人的精力和能力都是十分有限的,即使像诸葛亮那样足智多谋,以致“近妖”的通才和全才(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三国演义》“状诸葛多智而近妖”),毕竟是少之又少的。尽管魏晋时期的博士与现代学位制度的博士仍有本质上的区别,但在分类上却有类似之处,它有点像今天的哲学博士、文学博士、法学博士、教育学博士、历史学博士、理学博士、工学博士等。
值得注意的是,唐宋及其以后还出现了一种全新的“博士”,像茶博士、酒博士、磨博士(磨面工)、花博士(媒人)等。比如,唐代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命奴子取钱三十文,酬煎茶博士。”宋代孟元老在其所著《东京梦华录》中写道:“凡店内卖下酒厨子,谓之茶饭量酒博士。”元代无名氏的《来生债》第一折中有:“磨博士云:‘唤我做什么?误我打罗也。’”这里所谓的茶博士、酒博士、磨博士,既不是秦汉时期从事经学传授的官员,也不是唐代的官学教育机构中的教员,而是指专精某种技艺或专司某种职业的人。换言之,就是指在茶坊、酒店等从事服务业且工作做得不错的人。
由上可见,无论是作为一种经学官员的博士,还是作为专精某种技艺或专司某种职业的博士,其演变情况都异常复杂。关于此,我们从《史记》、《汉书》、《后汉书》、《新唐书》等历史典籍也可以感觉和体会到。不过,若从教育史的角度来看,随着隋唐科举制度的出现及发展,唐朝以后的博士制度没有多大变化,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清朝。近代以后,随着学官被改称为教习、教员,“博士”这一延续了两千多年的职位才逐渐消失。
那么,在古代中国,要成为博士需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在此,我选择了三个人物作为分析对象,他们是伏生、贾谊和董仲舒。
第 2 页 共 3 页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b25fffbd6beae009581b6bd97f1922791788be1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