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为政》论文

2022-04-13 15:05:20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论语 为政》论文》,欢迎阅读!
论语,为政,论文
《论语·为政》

摘要:孔子的《论语》有着丰富的精神财富,对于我们今天的国家社会建设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论语·为政》篇主要表达以德为政,孔子之"德"在其"政"面前,是方法而不是基础,"德"以"政"为取向和目标,"为政以德"不是政治伦理而是伦理政治。因此,对于《论语》中的政治与道德,应从政治的视角去观察道德才符合孔子的思想逻辑。随着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蓬勃发展,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对当今有了更多现实及研究的意义。

关键字:《论语·为政》 为政以德 道德思想 为政现实意义 1.《论语·为政》

《论语·为政》篇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在开篇中就直接说明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在为政第三中章,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但也应指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重视道德是应该的,但却忽视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在第四章中有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一句话。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孔、由

上面只是列举了几个具有代表性或是大家比较熟知的,这样有助于我们明白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我们把为政篇全面的理解一下,相信会有利于我们的思想道德建设。《为政第二》全篇回顾: 1-4章,提出为政以德的中心:德就是思无邪,以礼为载体。为政以德的好处是能让民有耻且格。最后孔子以自己的修学报告来说明德、礼对人民的教化作用,既能培养人的德性,使通达天命,又能解放人性,获得自由快乐。 5-8章,以孝来比喻为政。孝扩大到全社会的范围,就是礼。礼是以德为政的重心。所以持家之孝与治国之德是相通的。孝的不同层次,就是德的不同层次:从简单的无违,到父母唯其疾之忧的反刍,能养,敬,和颜悦色。 9-10章,将前两节内容粘合、对比。指出为政以德也是要深入其精神,并加以发挥的。考察为政以德的层次和内涵,如同考察一个人的品德,看他的行为,留意他的动机,考察他的目的,就跑不掉了。 11-15章,说的是从政者的个人品德修养。包括几个方面:温故而知新。不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周而不比。学思结合。 16-20章,谈到实际政治工作中,实事求是品德的重要性。实事求是包括攻乎异的对人事多方面的考察,以及自己内心知之为知之品行两个方面。实事求是在为政中的表现包括个人内心知之为知之的慎言谨行国家决策方面的举直错枉,以及以自己庄、孝慈、举善来带动社会风气等具体做法。 20-24章,以为人即为政的观点来发挥为政以德的含义,将之扩充到每一个人。我们每一个人,能做到孝、友就是为政,能有信就能通行天下。以礼治国的是政治的一般规律,虽百世而可知。但另一方面,对礼的具体内容,要加以革新,将继承与发扬结合起来,才是从政之

本篇主要讲述为政以德的基本原则,其实蕴涵两条主线,一是对从政者为政以德、应具备各种基本道德品行的阐述,另一方面是强调普通社会大众的孝弟精神,强调遵守的重要性,指出这是属于普通大众的为政方式。最后将这两条线以的继承和发扬而统一起来,提醒大家应承担起自己责任,努力贯彻以德治国的纲领,既要继承礼的精神,又要改革礼的具体内容,与时俱进,才是见义勇为。 2.为政以德的思想

1


在《论语》中,孔子重视道德作用,认为道德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根本的支撑 社会要好的发展,需要很多方面的因素,不仅仅是外在的,内在的也很重要,我们要重视起来。社会的发展无外乎需要四个基础:经济基础、社会制度军事力量以及精神文化正是这四个方面构成了一个社会的存在发展的支承点。离开这四个支承点,一个社会很难得以维持和发展。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一个始终存在的理念就是把道德与政治相结合,以道德来指导社会生活和国家政治的贯彻。孔子在这点上是这一思想的发创也表现尤为突出。在孔子的思想里,社会存在发展必然需要经济军事制度以及的道德的支撑,并认为道德是最重要最根本的支承点,也是核心和主导。 在孔子看来,任何人的生存、任何社会的维持、任何国家的存在,是需要先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生活资料的,“足食”是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但同时作为一个国家尤其是在战乱纷争的时代,要想不被欺凌和侵略还必须拥有强大军事力量,“足兵”是维持最基本的存在;再加上拥有一套完善的社会制度,“使民以时”,在中国这样的以农立国的农业大国,其国家经济就是农业经济,而其发展的条件是必须要具备一个完善的制度来保证“使民以时”的,从而促使人民安定生产而粮食充足。

但在孔子心目中,认为一个社会、国家光具有丰富的经济基础、强大的军事力量、完备的社会制度仍然不够,而最根本最重要的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核心、主导是“信”,是“仁”之贯彻,即是仁义道德要在社会生活得以贯彻、得以普遍。只有这个核心之支撑才能让一个社会、国家真正得以生存与发展。

孔子认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只有道德才能使“民信之”,只有道德原则的贯彻,才能够是整个社会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社会才能安定、稳定。 在孔子的社会价值坐标中,仁义道德是高于其他社会支承点,处于最高的层次,居于最上的地位。孔子身怀救世之情怀,一方面为社会的存在发展寻求到其支承点的所在,认为社会的存在发展是建立在经济基础、军事力量、社会制度以及道德精神之上的,而且在另一方面还同时把道德做为社会的最根本的支承点。这一思想具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也是以后的统治者当作统治国家的思想发扬广大。 3.道德观及其现实意义。

孔子的道德观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研究学习,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我们去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好的成分来发展与弘扬,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社会发展了对于公民道德素质就会有更高的要求,还有我们的政治建设也需要进一步的加强。而孔子主张德政, 倡把政治道德化, 政治与道德合一是孔子政治理论的特色。 孔子德治理论是为维护当时社会秩序服务的, 但其中也包含着对任何社会政治行为都有益的普适性原则。这些原则主要有仁爱原则、正义原则、重民原则、廉洁原则。虽然这些原则具有历史的局限或封建的糟, 但至少是可以批判地汲取其合理内核,作为历史的借鉴, 以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孔子的“德治”思想也为社会主义“以德治国”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1)官吏必须从有德之人中选取;(2)统治者对“道德”必须以身作则, 以自己的行为来影响广大的百姓;(3)德治思想建立在民本思想之上, 以民为本是以德治国的基础;(4)在百姓中树立威信, 达到取信于民。

《论语·为政》中孔子深刻的阐述了他的“为政以德”思想,对于个人的素质道德及国家的政治建设都给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在孔子的思想学说中,仁与礼也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概念,孔子把仁作为一种道德境界,把礼作为实现这一境界的唯一途径,只有在礼的节制下,才能使“天下归仁焉”。在治国的方略上,孔子认为道德的良善是政治的目的,所以他极力主张“为国以礼,为政以德”。

参考文献:

[1] 蔡元培. 中国伦理学[M]. 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2] 郭志民、吴俊. 《论语》德政思想微探[J]. 理论学刊,20051 [3] 尹长云. 论孔子的德政原则[J].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07年第2 [4] 李冬梅、李贽. 从《论语》看以德治国[J]. 延安大学学报, 20048 [5] 董平. 儒家德治思想及其价值的现代阐释[J]. 孔子研究, 2004年第1 [6] 李云凯. 试论儒家学派以德治国的政治思想[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20029 [7] 牟钟鉴. 儒家德治思想的贡献与局限[J]. 群言

2


[8] 张培国. 孔子礼治思想浅析[J]. 管子学刊 2002年第3

[9] 王涛. 孔子的礼的思想内涵及其当代价值[J]. 理论学刊, 20074 [10] 匡亚明. 孔子评传[M]. 济南:齐鲁书社, 1985

[11] 丁伊莎、刘博逸.《论语》中的治国思想及其现代转换[J]. 行政论坛 20035 [12] 陈良琨. 从《论语》看孔子的治国方略[J]. 今日科苑 200712

7、何新.思与行-论语新考.[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 8、黄式三.论语后案.[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

9、邓球柏.论语通说.[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第二版. 10、朱熹.论语集注.[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11、杨伯峻.论语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8.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b224cd0df78a6529647d53e3.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