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施闰章·钱塘观潮》原文赏析

2023-12-27 20:04:17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古诗《施闰章·钱塘观潮》原文赏析》,欢迎阅读!
观潮,钱塘,古诗,赏析,原文


古诗《施闰章·钱塘观潮》原文赏析

古诗《施闰章·钱塘观潮》原文赏析

古诗《施闰章·钱塘观潮》原文赏析

海色雨中开,涛飞江上台。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绝岸愁倾覆,轻舟故溯洄。鸱夷有遗恨,终古使人哀。

康熙七年(1668)秋,诗人因在家闲居无事,曾赴杭州一带旅游。这首五律即描写此行观钱塘即钱塘江八月大潮所见的雄壮声势,抒发当时的感慨。钱塘潮乃闻名天下的奇观,每逢农历八月十八日前后,杭州湾钱塘江口涌潮袭来,波涛万丈,气势磅礴,令人惊心动魄。观钱塘潮以在浙江海宁所见最为壮观,故钱塘潮一名海宁潮。但当时杭州亦可观钱塘潮,故不能排除是在杭州观潮。

诗人观潮时恰逢秋雨,故所见又别具壮采:海色雨中开,涛飞江上台。”“指东海;“,指观潮台。首联写大海的景色在秋雨中显示,变得更加浩淼迷蒙,这是写壮阔的远景;江涛从海面卷来,直溅到观潮台上,又显得汹涌澎湃,这是写惊心的近景。首联把江海色联系起来,交待出钱塘潮深远的背景;同时亦暗示诗人登台观潮之意。

那么,这从海上滚来的涛飞即潮头到底是什么样的景象呢?联乃承首联意以夸饰、比喻之法,尽力渲染、描摹:声驱千骑



1




疾,气卷万山来。前句着眼于听觉角度:钱塘潮涛声犹如千匹骏马疾驰来而,声震耳膜,使天地为之摇撼;后句着眼于视觉角度:钱塘潮气势仿佛卷裹着万座大山一起压来,气吞万里,使风云为之变色。这一联写钱塘潮之皆充满千钧之力,足以令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江淹《别赋》),叹为观止!

颔联写钱塘潮本身之声势,属正面描写钱塘潮。颈联则转写在钱塘潮前人之心态,属侧面描写钱塘潮:绝岸愁倾覆,轻舟故溯洄。”“,逆流而上,前句写立在悬岸上的观潮人担心江岸会塌裂,有性命之险,故望潮而生畏,这就间接地写出了钱塘潮之伟力;后句则写弄潮儿之小船在江中故意溯洄而上,无所畏惧,显示出勇气与技艺,这与潘阆所写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酒泉子》),有异曲同工之妙。后者点出人,诗意豁朗;前者以轻舟代人,语意较为含蓄。故溯洄轻舟又为钱塘潮增添了豪壮的风采!颈联前后两句以对比的手法写人,从不同的方面进一步衬托出钱塘潮之声势。 在前一联充分实写景观之后,尾联乃以抒怀之虚写结束全诗。人借钱塘潮之典故寄寓了对世事的感慨,使诗意得以深化:鸱夷有遗恨,终古使人哀。这里用了伍子胥死后化为钱塘江潮神的传说。据《吴越春秋》《史记·伍子胥列传》等记载:春秋吴国大夫伍子胥因谏吴王夫差警惕越国的报复,吴王乃疏远之,最后赐剑命他自杀。伍子胥临死时,嘱其家人把他的眼睛挖出来(或曰把头颅砍下)悬挂在姑苏城南门下,好看来日越国的进攻、吴国的灭亡。吴王大怒,下令将他的尸体用鸱夷(皮袋)包裹,投入钱塘江,后伍子胥化为潮神,乘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b1d97fece63a580216fc700abb68a98270feac63.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