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读历代咏荆轲诗随感》,欢迎阅读!
读历代咏荆轲诗随感
悠悠华夏,多少英雄人物已化为无迹可寻的尘土,游侠荆轲何幸,在死去2000余年后,当年永绝的地方仍世代将他铭记。荆轲塔、易水……丝丝缕缕的印迹告诉人们,那副血肉之躯存在过,生动过,并且留下了传奇。
荆轲行刺的动机虽难以准确界定,但是几千年来众口一词的英雄之说,历代对荆轲的歌咏,当是对荆轲义举的最大赞同。
因此,同学们在学习《荆轲刺秦王》一课时,若能再读一些历代歌咏荆轲的诗,则可以从中看到荆轲在人们心中如何留有不可磨灭的印象。 只重荆轲一片心
《文镜秘府论·论文意》有言:“咏史者,读史见古人成败,感而作之。”由此看来,历代人民歌咏荆轲,是因为有感于他的事迹慷慨悲壮: 并刀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平。 易水潺湲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 ——陈子龙《渡易水》
地入幽州白日沉,寒云莽莽水阴阴。 亦知匕首难成事,只重荆轲一片心。 ——王邦畿诗 过易水
督亢坡前积雪残,画图千载惜燕丹。 行人莫洒荆轲泪,赢得秦王魄已寒。 ——汪懋卿《督亢坡》
荆轲“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试图完成劫持或刺杀秦王的壮举,明知凶多吉少,但却视死如归,义无返顾。人们看重的是他的“一片心”,即反抗强秦的坚强意志和不屈的精神。他虽然失败了,但“赢得秦王魄已寒”,为人民解除了心头之恨。在人们的心目中,秦始皇是强权和暴力的象征,而荆轲敢于蔑视他,、抗拒他,便理所当然地成为反抗强权和暴力的象征。鲁迅在《这个与那个》中说:“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牺牲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则纷纷聚集,见百兆则纷纷逃亡。”而荆轲正堪称这样失败的英雄,所以能受到历代人们的钟爱。 君子死知己
有些诗还涉及到了荆轲为谁而献身的问题。譬如下面的诗: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陶渊明《咏荆轲》
荆轲原不识燕丹,只为田光一死难。 ——李贽《咏史》
“君子死知己”,意为荆轲为知己者死。这“知己者”是谁,诗人没有明说,但一般都理解为太子丹。古人所说“士为知己者死”,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报知遇之恩,如聂政对严仲子,豫让对智伯。二是报相知之情,如俞伯牙对钟子期。荆轲与太子丹的关系,与上述两种情况有所不同。司马迁在《刺客列传》中对荆轲接受使命的过程是较具体的记述:“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也,臣驽下,恐不足以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毋让,然后许诺。”荆轲的终于许诺,不是因为先此接受了太子丹的什么恩惠,而是因为太子丹推心置腹、诚恳相求。太子丹的复仇,体现了抗击强秦的勇气和决心,并关联到燕国的存亡和其他诸侯国的安危。太子丹的复仇愿望是,“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着说明刺杀秦王并非是一己之私事,而是具有重大的政治目的。荆轲是一个有志向、有抱负而又未能得到施展的人。他“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后来到了燕国,虽身居社会下层却怀抱壮志,结交高渐离,、田光等有志之士。诚如郭嵩涛在《史记札记》中所说:“荆卿胸中尽有抱负,尽有感发,与游侠者不同。”他支持太子丹的复仇,实际上是支持抗秦的力量。豫让为智伯复仇,聂政为严仲子复仇,实际上不过是为厚待自己的人卖命,而荆轲却是为燕国以至其他诸侯国报仇雪恨。前者属于游侠,而后者实为义士。如果我们不拘泥于前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模式,而顾及到荆轲与太子丹在抗秦事业上的共同思想基础,承认他们在这方面的“相知”,那么,陶渊明说“君子死知己”,是可以成立的。
李贽说:“只为田光一死难”,指出了田光对荆轲的激励作用。据《刺客列传》记载,田光是燕国的处士,因年老不能完成太子丹交付的使命,便举荐荆轲,并“自杀以激荆卿”。荆轲无疑从中获得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如果说他的行为“只为”田光,就未免过甚其辞了。 萧萧易水至今寒
易水饯别,是一个十分悲壮的场面。为了荆轲此行,田光、樊于期已先后自杀。荆轲赴秦,环境险恶,难以生还,因此送行者都穿白色丧服。作者对饯别的例行礼仪一笔带过,着意描写荆轲的壮烈情怀。先是写高渐离击筑与荆轲和歌。原来荆轲到了燕国后,便与高渐离友善。“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两人志同道合,相知甚深,这次诀别,心情自然沉重。接着写筑声和歌声引起送行者的强烈共鸣。其间,穿插描写了荆轲的歌词,尤为感人。“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前一句写周围苍
茫寥落的自然景色,点染出悲凉的气氛,后一句写完成刺杀秦王这一壮举的决心,显示出他决绝的态度。情景相生,意蕴深沉,给人一种悲剧的崇高感。 历代的不少诗人都被这易水诀别时的悲歌感动了,并为之咏叹:“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骆宾王《易水送别》);“易水悲歌泪数行。”(陆游《读史有感》);“慷慨悲歌唯击筑,萧萧易水至今寒。”(李贽《咏史》)。
对于历代诗人歌咏荆轲之事,清代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曾这样说:“借古人往事,抒自己之怀抱。”意思是,他们是借歌咏荆轲来抒发自己的志向和抱负。比如明末的陈子龙,他是一个因起兵抗清而壮烈牺牲的志士,就曾多次写过这种题材的诗。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b1bcdeac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a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