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重焕生机的“汉魏风骨”》,欢迎阅读!
重焕生机的“汉魏风骨”
“风骨”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一个重要美学标准,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初唐时期,陈子昂大力提倡“汉魏风骨”,到了盛唐,殷璠指出唐诗注重声律与风骨两种创作倾向。
标签:风骨;唐代诗学;兴寄;声律
初唐时期,文坛上盛行的是陈隋余风,即那种只求词采华艳而毫无风骨可言的宫体诗。“宫体诗在唐初,依然是简文帝时那没筋骨,没心肝的宫体诗。不同的只是现在词藻来得更细致,声调更流利,整个的外表显得更乖巧,更酥软罢了。”[1](10)“初唐四杰”以一种与宫廷文人对立面的形象积极面对这种淫靡的诗风,他们敏感的意识到当时的诗歌缺少某种东西,这种缺少的东西正是发端于东汉时期的“汉魏风骨”,即文学“气骨”与“刚健”的风格。
一、
“风”发源于儒家诗教,《毛诗序》云:“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2](30)“骨”最早见之于《老子》:“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3](67)《老子》第五十五章又云:“骨弱筋柔而握固。”【3】(269)。魏晋南北朝时期,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中说:“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4】(388)由此可见,刘勰论“风”的多与“情”相联系,论“骨”多与“辞”相联系。当“风”和“骨”结合时,“风骨”这个概念就诞生了。
刘勰认为,最高的美是“风骨”与“文采”的统一和兼备。他在《文心雕龙·风骨》中指出:“若丰藻克赡,风骨不飞,则振采失鲜,负声无力。”[4](388)这就是说,如果辞藻过于富赡,风骨不能飞动,那么文采就会失去光泽,声韵缺乏力量,这样也就不能使读者受到感染。同时刘勰又指出,“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唯藻耀而高翔,固文笔之鸣凤也。”[4](389)这就是说,如果文章有风骨存在但是缺少文采,就会像鹰鸷一样其貌不扬,如果文章只有文采而缺少支撑文采的力量,就会像野鸡一样羽毛鲜艳但却不能高飞。文章应当追求的是文采鲜明,风骨端翔。由此可以看出,“风骨”虽然包括对文辞、结构等方面的要求,但它并不把修饰辞藻的文采包括在内,并且“风骨”要求作品要包含能使人感动的艺术力量。
二、
初唐时期,面对浮糜的陈隋余风,杨炯首先发难。杨炯在《王勃集序》中指出:“尝以龙朔初载,文场变体,争构纤微,竟为雕刻。糅之金玉龙凤,乱之朱紫青黄,影带以徇其功,假对以称其美,气骨都尽,刚健不闻。”[5](69)这个时候杨炯已经意识到造成当时诗风缺少“骨气”和“刚健”的原因是“争构纤微,竟为雕刻”,但是他也未能赋予“雕刻”全新的内涵。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b16f98080b75f46527d3240c844769eae109a38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