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与道家佛家之异同

2023-04-14 00:20:29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儒学与道家佛家之异同》,欢迎阅读!
佛家,异同,儒学,道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儒学与道家佛家之异同

作者:邵友伟

来源:《卷宗》2017年第18

要: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无论是传统的儒学文化,还是老庄的道家文化,都是先民对于自然和人类社会的体察,而不断发扬光大的。虽然我们继承古代圣贤流传下的儒学传统,但是我们亦不排斥其它文化,使道并行而不相悖,教并行而不相斥。下文吾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对于儒道佛三教的异同点展开论述。其中包括天道观、心性论、、苦乐观、生死观、修身论、政治观五个方面。

关键词:儒学;道;心性 1 天道观

儒学所说的天道观,其实不是当今民众所说的天帝观,但人或误以为天道观就是天帝观。中国古代是以天地为人与万物父母的,所以一开始对天道的崇拜就含着一种对生命本源的追求,卽相信自己的生命是源于天的,相信自己的祖先是天地大道所生的。儒学讲究人的活动要合乎天道,要顺天而不可逆天。顺天者昌,逆天者亡。故宜法天之生德,生生而不息。易云:天之大德曰生。有道君子当体上苍好生之德,仁民爱物,明明德、亲民而止于至善。天道赏善而罚淫老子也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老子所讲的道与儒学所讲的道都是作为世界本源的存在,但是老子将天道神秘化,而儒学思想则强调对于天道的理解。老子还提出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道德经》子思子在中庸开篇中也提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为教。《中庸》老子所讲的天道,人与天的关系是单向的;而儒学所讲的人与天的关系则是双向的,天命赋善道予人的身心之中而成人类之本性,而人率性去行符合天道,达到对于天道的理解。总体来说,不管是儒学思想还是道家思想,都认识到了天道作为一种规律的存在,所不同的认识论上的差异,从而导致方法论上的差异,卽老子的无为与孔子的知天命,尽人事之不同。 2 心性论

虽然天道至大至精、峻极于天,但能化生天下万物,为人物得以生存之最高根据,并为人物所必遵之根本大法;所以人应该认识天道,遵循天道。但是俗人很难认清天道,因此圣人提出了中庸之道,卽中正不偏之大道。要求志士君子对于道的追寻矢志不渝。因此程子在中庸中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的表述。儒学思想还提倡性善说,其中孟子提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告子上》其实也就是人性本善。佛教也说人性是善的,例如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长往,无有变异。《涅盘经》其指出众生都有觉悟之性,佛就是觉悟之众生,众生是未觉悟之佛。汤一介先生曾经说儒道释三家都有内在性与超越性,就内在性而言主要指人的本性,儒学思想常讲人的本性中含有一切,万物俱备于我,也就是后儒所说的心卽理。庄子说德有所长,则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行有所忘。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谓诚忘。《庄子·德充符》庄子讲的德卽本性中的良德,也是本性中所不能忘的。佛教思想我们暂且不论,因为佛教和其它宗教一样都是虔诚地对造物主的信仰,卽向外追求。由此看来禅宗主张向内寻求佛性,就是认为人的本性中具有佛性,与儒学人的本性有仁义礼智信,故能辨是非善恶,道家人的本性自由天道,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说儒道以及禅宗都主张人的本性良心至善至灵,都主张向内追求。 3 苦乐观

儒学乐天知命,对于苦乐有理性与眞情的对待:符合天命则乐,悖逆天道则苦。孔子曾说饭疏食饮水,屈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而庄子与孔子则有截然相反的表述,他说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庄子·至乐》庄子与孔子相比更注重物质享受的快乐。老子曾经说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老·五十八章》可见老子认为苦乐祸福是相对而言的,没有绝对的祸或者福。而孔子则认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可见孔子的苦乐观是绝对的,而老子的苦乐观是相对的。这与老子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和孔子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理论是紧密相连的。佛教将人生视为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并将其分成四个阶段卽苦、集、灭、道就是什么是苦怎么集起、苦怎么熄灭、灭苦的途径是什么可见佛教认为人活着是苦的。因为佛教认为人类旣已失道,困于物欲而不觉悟,所以灵魂必苦,只有成佛转世才能解脱苦海,获得幸福。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儒学是心性澄明、乐道超然的苦乐观,道家是祸福相倚、人生难测的苦乐观,佛家是人世苦海、轮回转世、西方极乐、修佛解脱的苦乐观。 4 生死观

对于生死的探讨,很多文化宗教都对其有明确的探讨。我们知道人固有一死,而宗教是建立在人对于死亡的恐惧之上的。儒学之所以没有成为一种宗教,也是由于儒学文化不强调对于死的畏惧。孔子曾说:未知生,焉知死,也就是加强对于现世生活、人伦物理的探讨,摒弃对于生死问题无意义的思考。也因此才有了不朽的概念卽左传中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道家思想中老子对于生死问题有清醒的认识,例如他说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而庄子对待生死的问题与道家道法自然的观念是一致的如他在大宗师中说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庄子对于生死的态度是很坦然的,从他后来鼓盆而歌的故事中体现的更为明显。佛教对于生死的态度与其它宗教其实并无二致,佛教主张灵魂不死和涅盘成佛的学说,如慧远的神不灭论思想。卽神也者,圆应无声,妙尽无明,感悟而动,假数而行。感悟而非物,故物化而不灭。明确的表述了神相对于形的重要性,与基督教永生的感念有一定的相似性。由此可观儒学避谈生死,道家客观自然看待生死,佛家浑谈生死而又添加神不灭之槪念。 5 修身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儒学思想对于君子修身的要求集中体现为大学的三钢领八条目中。三纲领就是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孔子讲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老子同样讲修身修之身,其德乃眞;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礼,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咲之。在修身方面老子的思想其实与孔子的思想是一致的,孔子从正面讲,老子从反面讲,孔子讲知人善任,老子则讲善任者知。孔子讲格致诚正、复礼修身、循序渐进,老子讲如果不循序渐进就无法理解,其实都是一样的。佛教虽然各派有分歧,但修身成佛则是相同的,也就是修身的目的是为了逃离生死苦海,故可不顾爹娘、抛妻弃子,甚至舍身饲虎。佛教与儒道两教在修身论上还是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综合以上五点,建立在人道意义上的儒道两家,在思想内容和价值观念方面大同小异。而建立在神道意义上的佛教,在心性上与儒道两家也有一定的相似性。总之,三教目的皆在与人为善,助人觉悟,唯其方法、境界各有不同而已。 参考文献

[1]朱熹 《四书五经》[M]中国书店 1980年版 [2]《老子校释》[M]中华书局 1984年版 [3]《庄子》[M]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3年版

[4]文轩《心经·金刚经·坛经译注》[M]上海三联书店2013年版 [5]汤一介 《儒道释与内在超越问题》[M]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6]司马云杰 《大道运行论》[M]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7年版 [7]李振纲 《中国人的苦乐观》[M]中国和平出版社 2014年版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b12db723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586b965.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