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企业网络理论基础来看创新网络形成

2022-05-06 23:26:20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从企业网络理论基础来看创新网络形成》,欢迎阅读!
网络,形成,来看,理论,创新
从企业网络理论基础来看创新网络形成

摘要】 企业网络理论经济学基础包括分工与专业化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企网络理论的管理学基础是资源基础论,企业网络理论社会学基础包括社会络观和来自组织社会学的新制度主义理论。这些企业网络的基础理论为企业通过组建创新网络进行合作创新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企业网络理论基础;资源基础论

【基金项目】 吉林省教育"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吉林省高新技术企业合作创新知识获取研究"(吉教科文合字[2011]125号)

中图分类号: G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310-032-02

企业网络理论经济学基础包括分工与专业化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企业网理论的管理学基础是资源基础论,企业网络理论社会学基础包括社会网络和来自组织社会学的新制度主义理论 一、分工与专业化理论 亚当·斯密较早地提出了分工理论。在斯密看来,劳动分工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增加社会财富。分工的好处在于专业化,从而改进劳动者技能,节约劳动时间,促进发明创造。斯密的分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企业内分工,二是企业间分工,三是产业分工或称社会分工。无论在企业内部还是企业外部都存在分工原则,企业间分工协调,通过专业化和规模经济提高经济效益(Richardson1972)。企业间分工往往是在一些资源能力互补领域中进行。合作创新中的企业分工,伴随着各种形式的制度安排,增加创新绩效。企业间分工正是企业创新网络化的理论基础,企业间合作创新具有无论单个企业还是整个市场都无法具备的效率优势[1] 二、交易成本理论

交易成本是指寻找市场、谈判、拟订合同和监督合同执行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这个概念最早由科斯提出,他借助交易成本概念来解释企业存在的意义,说明企业边界,认为随着企业边界的扩大,外部交易成本降低,内部管理成本上升。当企业的外部交易成本和内部管理成本相等时,企业边界则停留在某一位置Coase1937)。也就是说,企业的扩张和缩小是由交易成本的节约决定的。威廉姆森等学者发展了科斯的理论,认为不同的生产组织模式的选择是基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的最小化,明确提出市场和企业二分法,并且开始关注除市场企业之外的中间组织模式(Williamson1985)。在此之后Powell1990)提出市场网络、企业三分法。Larsson1993)进而形象的将组织网络关系称为"握手",从动态角度,即多次重复交易形成的信任会降低交易成本来解释企业间合作的可能。因此交易成本经济学的观点有助于解释企业形成合作创新网络关系的动因和保持这种关系稳定的治理机制--降低交易成本[2] 三、资源基础论

资源基础论,或称资源观理论,其主要观点在于通过获取和利用异质性资源,能够为企业带来持续竞争优势(Rumelt1984Wernerfelt1984Barney1991)。随着企业战略管理研究越来越关注外部环境机会与企业内部资源能力的匹配,资源基础论发展成为主流战略管理理论。资源基础论的发展经历了早期萌芽阶段、关注企业内部资源阶段、关注企业能力阶段、关注知识阶段、关注外部资源获取和利用阶段。资源基础论的早期萌芽始于企业内生成长理论,认为企业内部专业化分工导致企业资源利用效率的增加,进而产生企业成长。


Penrose(1959)发展了内生成长理论,她是第一位将企业视为生产性资源集合的学者,认为企业资源异质特性决定了其独特的发展特征。

关注企业内部资源阶段的资源基础观,研究重点是企业内部资源如何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即带来竞争优势的异质性资源如何形成并保持,以及该资源如何创造价值。WernerfeltRumelt以及Barney等学者是这一阶段理论的主要开拓者。Wernerfelt1984)将企业资产区分为资源和产品两个方面,认为企业资源包括有形和无形资产,如品牌、技术技能等,企业开发新产品的资源能够形成企业竞争优势。Rumelt1984)认为资源的异质性来自企业成长路径不同导致的隔离机制的作用,使得企业资源难以被模仿。Barney1986)分析了战略要素市场的不完全性导致某些企业无法获得形成竞争优势的异质性资源。后来Barney1991在整合前人观点基础上提出,带来竞争优势的异质性资源的特征包括价值性、稀缺性、难以模仿性和难以替代性。这一观点的提出被认为是资源基础论的奠基思想。

关注企业能力阶段的资源基础观认为单纯拥有异质性资源不能成为竞争优势的来源,企业必须拥有利用资源的能力。对企业能力进行研究的学者们从核心能力、动态能力等多个角度进行了分析。核心能力是指组织协调不同知识技能的能力,它来自组织集体学习的知识积累。核心能力理论认为企业竞争优势是由自身发展和利用核心能力的强弱决定(PrahaladHamel1990)。动态能力是指企业整合利用内部、外部资源应对环境不确定性影响的能力。动态能力理论认为企业竞争优势来自自身独特的资源结构、管理和程序,及其演化路径(Teece等,1997)。关注知识阶段的资源基础观,研究重点是企业仅仅拥有静态资源是不够的,还要拥有不可模仿的技术技能和知识等动态资源(PrahaladHamel

1990)。KogutZander1992)发展了知识观理论,认为企业由异质性的知识构成,企业竞争优势来自知识创造、积累和运用。组织中的隐性知识尤其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SpenderGrant1996)。

关注外部资源获取和利用阶段的资源基础观,也称为网络资源观,研究重点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资源不仅来自内部,而且来自组织间网络Jarillo1988是较早认识到外部网络资源作用的学者之一,他认为组织间网络为企业提供资源信息优势。Gulati1999)认为参与企业联盟能够获取有价值的网络资源,这些资源包括未来形成新联盟的机会、认识联盟合作伙伴能力的机会、沟通经验等。Dyer Singh1998)将组织间关系作为企业竞争优势的分析单位,提出关系理论和"关系租"概念。关系租是指组织间关系为企业带来基于特定关系的资产、知识共享模式、互补性资源、有效治理结构,从而实现超额利润,也就是说,企业的关键资源可能存在于组织间关系结构中,这种资源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Ahuja2000b)将企业资源分为技术资源、市场资源和社会资源,认为网络关系能够积累知识和资源,为创新提供动力,并进而分析了在企业创新网络形成中,企业自身的资源禀赋为战略联盟提供机会和网络资源对联盟形成提供引致性需求[3] 四、社会网络理论

社会学是较早从事网络研究学科,它运用社会网络理论分析了个人、组织社会,最初的研究集中在人际网络方面,后逐渐触及社会网络和组织网络。一般认为社会网络概念是由英国人类社会学家拉德克里夫·布朗首先使用,但是这里"网络"一词不过是"系统"的代名词。社会学领域较为系统的网络分析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研究成果包括关系强度(Granovetter1973)、嵌入性理论Granovetter1985)、社会资本理论Bourdieu1985Coleman1988)、结


构洞理论Burt1992)。

经济社会学家Granovetter1973)首先提出评价网络节点间联接状况的关系强度概念,并将这种关系划分为强关系和弱关系,使用互动频率、情感强度、亲密关系和互惠交换四个维度对关系强度进行评价,通过分析得出结论,通过强关系获得的信息重复率较高,通过弱关系获得的信息有更大的价值,因而"弱关系能够起到信息桥作用"Granovetter1985)重新解释了Polanyi1944)提出的嵌入性概念,使得嵌入性理论成为新经济社会学的重要理论,为其研究经济问题提供新的方向,该理论成为社会网络理论体系的奠基之石。社会资本理论社会网络研究的重要理论Bourdieu1985)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了社会资本这个概念,社会资本是关系网络中存在的资源,通过利用社会资本行动者能够获得知识、资本、联系等资源。Coleman1988)从个人的社会网络关系出发分析了个社会资本对行为的影响。Burt1992)通过"结构洞"分析研究网络结构和位置对个人行为的影响。社会网络理论不仅能够用于个人行为的分析,而且能够用于组织行为分析,社会网络理论为企业战略管理研究提供分析基础。研究表明网络化企业能够借助复杂的网络关系增强企业绩效Gulati1999),具有多样性创网络的企业在知识转移、创造方面比独立企业更有效(DyerNobeoka2000)。

五、其它理论

企业网络形成的理论依据还包括协同理论、资源依赖理论,以及包括权变理论、蜕变理论的演化理论(陈学光,2007)。

协同理论属于系统论的一部分,该理论研究对象看作是由子系统构成的系统,子系统之间发生能量、信息交换等作用方式,经过系统内部组元的相互作用使得整个系统成为具有新效能的新型结构体(邹珊刚等,1987)。就合作技术创新系统而言,来自不同企业的各种创新要素有序整合,相互之间发生协同演化,从而提高创新绩效。资源依赖理论认为组织无法自给自足,为了存在下去必须与外部环境发生交换行为,这便产生了组织对环境的资源依赖性(Pfeffer

Salancik1978)。组织的资源依赖程度决定了它与环境交换作用的内容和方式。企业不能提供技术创新所需的全部资源,创新活动需要外部环境的支持,这种创新资源的稀缺产生了企业对外部合作伙伴的依赖。合作创新网络的形成有利于整合利用外部资源降低成本,降低创新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以纳尔逊、温特、霍奇逊等演化经济学家为代表的演化理论动态演化视角解释经济变迁,认为企业的各种决策规则是企业行为的惯例,如同生物进化论的"基因",是企业发展中不变的特点,因此企业发展包含着持续的或周期性出现的创新。基于演化理论,当企业面对环境不确定性时能够因地制宜做出反应。企业创新网络化过程正是企业应对环境不确定性的必然选择,即创新的权变理论视角(Mintzberg1990);在蜕变理论看来,处于创新知识为特征的竞争环境之中的企业,企业组织网络化趋势是企业的蜕变方式,这种方式通过协作创新为企业提供持续竞争优势(Baum等,2000)。 参考文献

[1] 姚瑞.基于资源的创新网络与知识获取关系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1. [2] 罗炜.企业合作创新理论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3] 陈学光.网络能力、创新网络及创新绩效关系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管理学,2007.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b0c60e2ca5c30c22590102020740be1e640ecc56.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