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诗经两首:《蒹葭》、《关雎》教案》,欢迎阅读!
诗经两首:《兼葭》、《关雎》教案
教学目标
1、 学习掌握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
2、 诵读诗歌,体会诗歌蕴涵的美的情感、美的意境。 2、揣摩体会诗歌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 把握诗歌诵读要领,诵读背诵诗歌。
2、 感悟诗歌感情,揣摩诗歌语言,学会鉴赏诗歌。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及相关篇目,拓宽视野,增加积累;熟读诗歌,扫清字 词障碍。 教师:准备投影片、录音带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语新课:
在我国几「年古典文学的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 实主义的源头。《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 古时也称“诗三百”。《关雎》是《诗经》的首篇,为“风”之始,是一首产生于两T•多年前 的占老的民间恋歌,因此倍受重视,为人家所熟习。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来探究《关雎》的 艺术特色吧。 二、 诵读课文:
1、 学生听录音,体会诗情。
2、 学生结合注释,默读诗歌,扫除文字障碍(教师可出示用投影)。 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配偶。
特菜:一种可食的水草。 简单学习网最新讲座:
王人绩讲现代文阅读王大绩讲高考作文王大绩讲语段压缩 王人绩讲文言文阅读王大绩讲诗歌鉴赏王大绩讲句式仿用
寤寐:时时。寤,醒着。寐,睡着。 唏:干。
W:在墙壁上做的鸡窝。
3、教师配乐范读课文,领读课文;学生跟读课文,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诗歌的形式特 点: A、 题目取自于句首。 B、 基本句式是四言。 C、 采用叠章的形式。
D、 人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三、 整体感知:
1、 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的内容。
2、 结合具体语句分析,诗歌是如何步步推进,表达出小伙子对心上人的思恋与追求的? [明确]
第一章,作者先用起兴开篇,写水鸟,引发读者的联想,酝酿气氛。然后进入正题,点出文 静美丽的姑娘才是小伙子的理想配偶。
第二章,写出了小伙子追求心上人的幽思。小伙子口夜思念她,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内心 焦灼而苦闷。把一个深受相思之苦的人,写得非常传神。
第三章,表达了小伙子对采特菜姑娘的深切爱慕和美好愿望。他因苦恼而成梦,亲近她,爱 慕她,取悦于她,欢喜之情溢于言表。 四、 思考品味:
《关雎》人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试从诗中找出一 两处,反复诵读,加以体会。
[明确]例如:“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这无疑是这位害相思病的小 伙子对未来生活的美好设想,是对小伙子爱情心理微妙的捕捉和真实的刻画。再如:“悠哉 游哉,辗转反侧”生动描绘出小伙子对心仪女子的相思之苦,已经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两 个“悠”字,双双以感叹语气,着重加强感情色彩,把长夜难眠、思绪万千以至难耐的相思 之苦,深刻生动地表现出来。 五、 拓展延伸:
1、 本文没有直接描写主人公心仪女子的具体形彖,但我们却可以通过具体语句感受到她窈 窕动人的气质与风韵,试分析。
[明确]“参差特菜,左右流之。” 一一“参差荐菜,左右采之。”一一“参差特菜,左右笔之。” 描写出美丽善良的女子劳动时的动人场景。 2、 背诵诗歌,并为其写一段鉴赏性文字。 六、 巩固训练: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口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 浅,相去复几何?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 这是一首 言诗,诗中借
的故爭,表现两人相爱而不能相会的愁思。
2、 请你解释一下“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中的“迢迢”、“皎皎”是什么意思? 3、 “泣涕零如雨”、“相去复几何”等句抒发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 4、 我们曾学过一首根据诗中故事写出的现代诗歌 人 [明确] 1、 五;牛郎织女 2、 形容距离异常遥远 3、 相思之苦
4、 《天上的街市》、郭沫若 5、 略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兼葭》是一篇表现诗歌朦胧美的名篇。它写出了一个男子倾心于一个女性,但可望而不可 内容:表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
,作者是现代著名诗
5、 请你对以上两首诗歌进行比较,说一说你更喜欢哪一首?理由是什么?
形式:①多为四言句 ②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
比喻
渲染 铺垫
③采用比兴的手法
教学反思:
《诗经》是我国占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周代社会的历史与现实。自被汉 代儒家尊奉为经典后广为传颂。《关雎》和《兼葭》虽均是缠绵樺恻的恋歌,但却“乐而不 淫,哀而不伤”,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比兴手法的运用堪称后世作品的典范。 在设计教案中,我力求突现诗歌含意隽永的情感美和重章叠句的形式美。通过教师配乐范读, 学生自由朗读等方式强化学生对诗歌的感性认识,用美的氛鬧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诗歌的 探究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由感知到品味再到总结提升的认知规律,力求用健康向上的情操影 响学生,感染学生;拓展延伸的设计力求达到巩固且提升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活学活用, 触类旁通,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自己人生的品味以及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b082ff9dab8271fe910ef12d2af90242a995ab2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