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鸣乐器的简介

2022-12-15 16:07:17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膜鸣乐器的简介》,欢迎阅读!
乐器,简介
膜鸣乐器的简介



膜鸣乐器的分类

对膜鸣乐器的再分类,一般对各种击奏鼓按不同筒形划分,对非筒形的箍圈鼓和锅形鼓,以及不同击发方式的摇奏鼓、擦奏鼓和膜管,则另设类。

按不同筒形分为:①圆柱筒鼓;②粗腰筒鼓琵琶筒鼓;③圆锥筒鼓;④细腰筒鼓沙漏筒鼓;⑤有脚鼓;⑥座墩鼓高脚杯鼓;⑦长筒鼓。

鼓筒很浅如手鼓、铃鼓和八角鼓或仅为一个圈环如中国的太平鼓和日本的团扇大鼓的鼓。

锅形鼓 包括定音鼓和鼓筒类似盆、罐、缸等有底容器的鼓。

摇奏鼓 有两种:一种内装卵石类颗粒,摇动时撞击鼓膜发声;另一种是鼗鼓即拨浪鼓。

擦奏鼓 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鼓膜中心插入一根细长棒,用手使之升降或旋转,使其摩擦鼓膜发声;另一种是在鼓膜中心拴上一条绳或一撮马尾,用手捋之,使鼓膜振动发声。 膜管 形式多样,基本结构为一根简单的管,在管端或管侧膜孔贴薄膜,用嘴含着吹口哼、唱或说话,以声波促使薄膜振动而产生音响。欧美和非洲均有这种乐器,有的属儿童玩具乐器。

膜鸣乐器的发声原理

膜鸣乐器的发声,均属膜振动方式。张紧的膜靠张力作用产生恢复力,而不考虑其劲度。这一点和板振动相反,而与弦振动的情况基本相似。膜振动可以看成是弦振动由“线”到“面”的扩展。但膜比弦的振动方式要复杂得多。弦振动波形和速度是不变的;膜振动中波动的进行并不保持原形,而是复杂多变的。

膜振动的各自然固有频率也与弦相似,有一定的波腹与波节,只是弦上的“节点”在膜上则是“节线”。当外力作用于弦上的某个固有频率的波节点时,这个固有频率即受抑止,从而对音色产生影响。膜振动也有类似情况:当鼓槌敲击在鼓膜的不同部位,或用硬软不同、与鼓膜接触面大小不同的槌头敲击,均会使固有频率发生变化而影响音色。鼓手在演奏中,常利用这些特性使音色产生变化。

膜振动的固有频率数量比弦多,并且分布较散,其泛音和基频之间不是整数倍关系,因此是不和谐的。膜振动的固有频率沿高频方向逐渐变密,即音越高泛音越密。所以鼓音的高低,一般不如弦乐器明显。一般打击在近边缘处,更有利于加强基频。所以定音鼓的正常敲击区,大致在距鼓边约510厘米之间。


所有膜鸣乐器的发声,主要来自膜振动,筒体只起共鸣作用。但筒体的容积和形状对鼓的音质有一定影响。底部封闭的鼓筒,其鼓膜的张力受筒腔内空气反作用力的影响,即鼓膜在运动时由于交替压缩鼓腔内的空气而受腔内空气的反作用力,因而固有频率产生变化。如定音鼓一类的锅形鼓,不仅要适当调节鼓膜的张力,由于基频受腔体的影响,还应使鼓筒和鼓膜之间具有适当的耦合关系。双面鼓的两面鼓膜振动基频相同时,腔内空气运动即使两面鼓膜之间相耦合,两者的振幅将交替由大变小。 膜鸣乐器的起源

鼓的起源久远。在古代,鼓并非用于音乐。鼓声有隆隆如雷鸣的特征,因此古人常把鼓作为雷神和威严的象征,用于祈神求雨、驱魔祛邪和战争中助威等场合。鼓作为乐器的历史,相对来说并不太长。由于做鼓的皮革、木材等年久易朽,对于其起源只能从一些残存的陶土鼓筒、石雕、出土文物和图文记载获取考证,显然这些都晚于实际存在的史实。 亚洲是鼓类最早的,主要有以美索不达米亚文化为先导的阿拉伯系,和与阿拉伯系有密切联系的印度系及中国系三股主流,影响所及遍于世界许多地区。

中国历史上有关鼓的传说和文献很丰富。据《礼记-明堂位》记载伊耆氏约公元前2300年以前有土造的鼓,用草扎成的槌击奏。河南安阳殷墓曾出土一件蟒皮木筒鼓。几乎和现在的堂鼓之类的粗腰筒鼓无大区别。粗腰筒是中国主要的鼓形,这一传统延续至今。秦汉以后,尤其是自南北朝至唐代,西北、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鼓类乐器不断传入中原,其中有不少是从阿拉伯和印度等国传入的。唐以后,中原地区不同形制的鼓多达50 余种。中国鼓在唐代前后传入朝鲜和日本,有些鼓至今仍保持原有的形制和名称。

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b022ade8ad45b307e87101f69e3143323868f545.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