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留美幼童》纪录片观后感》,欢迎阅读!
记录片《幼童》观后感
在这学期的《近代史纲要》课程上,高晓林老师与我们一起分享
了央视所拍摄的一部关于晚清中国公派留美学生的记录片《幼童》;在观看了影片之后,我觉得有必要吧自己的一些感想写出来。
记录片描述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学生事件的始末,通过这
部记录片,不仅让人了解了留美幼童的故事,更是让我们感受到了大清国的衰败以及帝国内部不彻底的自救,结合我们这学期的近代史所学,会有别样的一番理解。
记录片的内容梗概是这样的,公元1872年到1875年间,由容闳
倡议,在曾国藩、李鸿章的支持下,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学生赴美国留学。这批学生出洋时的平均年龄只有十二岁,故称留美幼童。然而留学生活并不似我们今天这么顺利。虽然幼童们的表现优异,但是1881年,原定十五年的留学计划中途夭折,留学生们由于国内的变化被召回。虽然如此,但是他们依然为中国近代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首先我想分析一下留学生们为什么会被召回。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留学相关事宜的发展与清政府预期不相符合。大清朝公派留学生,是希望他们学习西方的知识文化,回来后能造坚船利炮,挽回大清衰落的局面,是想通过留美幼童来抢救一下大清。然而留美幼童们的发展令他们意外。由于留学生是很小的孩子,而且各个天资聪颖,不仅学习知识快,接受文化的速度也快,幼童在学习的过程逐渐西化,多了些民主自由的想法,有的甚至剪去辫子,这些
变化都是朝廷惧怕且不能容忍的。并且,朝廷中主管此时的大臣李鸿章,在召回留学生的决定中起了关键作用。当初幼童留美就是他促成的,李鸿章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当初幼童留美就是他促成的,但是他为什么要撤回留学生呢,实际上我们并不意外。学习近代史的我们都知道,洋务运动的口号是“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运动并没有实质地改变现状,洋务运动甚至有些急功近利。留学生虽说出国学习,但是李鸿章更想要的是军事人才,当时美国与中国的关系微妙,中国的留学生并不能够进入军事学校学习,这让李鸿章很失望,加上当时国内发对留学事宜的声音很多,所以他就做了这个决定。
虽然留学活动半途而废,但是很多留学生仍然完成了学业,学有所成,为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第一批返回的21名学生均被送入电局学传电报,第二、三批学生由中国当时的新式企业如福州船政局、上海机器局留用23名外,其余50名分赴天津水师、机器、电报、鱼雷局等处当差。这批留美幼童后来分散到政界、军界、实业界、知识界等各个领域;在他们中,有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开滦煤矿矿冶工程师吴仰曾、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清华大学校长唐国安、民初国务总理唐绍仪、清末交通总长梁敦彦,成为中国近代历史上的知名人物。
从历史角度来看,虽然清政府派出留学生的动机是自私的,但是毫无疑问这一举动很有意义。就容闳个人而言,促成幼童留美,是他理想的实现,也是他的救国事业的成功。对洋务派的大臣们来说,派遣留学生,是洋务运动的一部分,是学习西方先进科学知识的一个方
法,代表着洋务派的卓识——大清已经远远落后,必须学习心得事物。对于晚清统治者而言,外国列强的威胁让他们如坐针毡,惊慌不已的他们虽然愿意尝试一切可能有用的自救方法,但是他们目光短浅的本性却没有变过,即使是一个派遣留学生留美的活动也不能坚持下去(洋务派用来救国救民的经费常常被腐朽的统治者挪用以私欲)。对近代的中国而言,派幼童留美,为中国培养了一批有识之士,这批人才,在近代中国历史上,扮演着救国救命的角色;同时,这批留美幼童,也为中国带来了新的文化,这促成了内外交困中的中国人承认现实思索救亡图存的道路。
这也是了一个教训,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开放与交流对于一个国家是多么的重要。清政府闭关锁国,落后于世界的脚步,终于被坚船利炮攻破,公派留学实属无心插柳,却插柳成荫。有意的封锁难以成功,无心的交流却收获喜人,这足以说明开放与交流的力量。 留美幼童的命运与故事,既与晚清相交融,又与近代中国交融。他们有一个永远的名字:留美幼童。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aff73ec76edb6f1afe001f9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