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王昌龄的《闺怨》

2022-08-26 21:14:19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也谈王昌龄的《闺怨》》,欢迎阅读!
王昌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也谈王昌龄的《闺怨》

作者:张巧红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24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4-0078-01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首句里的不知愁,《全唐诗》作不曾愁。历代唐诗选本中,王昌龄的七言绝句名篇入选最多,明王士祯《艺苑卮言》卷四里说七言绝句,王江宁(王昌龄曾经做过江宁县丞)与太白争胜毫厘,俱是神品。可见王昌龄的七言绝句受后人推崇的程度很不一般。关于这首闺怨诗首句的 不知愁亦或是不曾愁,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注:不曾一本作不知。作不曾与凝妆上楼,忽见春光,顿觉孤寂,因而引起懊悔之意,相贯而有力。两个版本也颇具争议,大多数评论家还是赞成应该作不知愁来解更为合理。争议的焦点集中于如果作不知来解,大多数评论家认为,其偏向于心灵的一种感知和体认,反映的是一件事或一段经历或某种经验在内心深处留下的印痕,也就是说,光有愁事,不一定会有愁思。如果作不曾愁来解,意思就是这个少妇家境优越,生活的无忧无虑,从来不曾有过愁事。侧重的是生命中的一种客观经历,指一个人在人生里程中尚未有过愁事,纵有愁事,也未达到足以使人感到忧愁的程度。对于这两种解释我都有一丝疑惑。下面我想谈一谈我个人读完此诗后对这首诗的理解和体会。

我也觉得首句应该作不知愁来解更好,但是我对于这个不知愁的理解却大为不同,我觉得按照常理这个不知愁应该解做不知道有多少愁,意思就是这个闺中少妇自丈夫走后内心里十分的忧愁,以至于愁思过多连自己也不知道有多少了。恰似唐李后主写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我觉得这样的解释才更符合人之常情。丈夫从军远征,而且还是在遥远的边塞,生活条件艰苦,离别经年,而作为妻子的少妇一个人形单影只,独守空房,怎么可能会不知愁思呢?而且在唐代社会,有评论家说这位女主人公正当青春年少,还没有经历多少生活波折,家境比较优裕(从下句 凝妆上翠楼可以看出),所以不知忧愁,或不曾忧愁。也有评论家着眼于那个时代的风气来解。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当时人们觅封侯的一条重要途径。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成为当时许多人的生活理想。在这种时代风尚影响下,觅封侯者和他的中少妇对这条生活道路是充满了幻想的。从末句悔教二字看,这位少妇当初甚至还可能对她的夫婿觅封侯的行动起过一点推波助澜的作用。对于这两种说法,异议在于纵然这个女主人公青春年少,没有经历过生活的波折;纵然想让丈夫立功边塞,觅取封侯。但丈夫从军远征,甚至还会有生命的危险。一别多年,自己独守空房还要担心远征的丈夫,也不可能没有愁思。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afef6ce9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793115a.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