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教育无声胜有声》,欢迎阅读!
教育无声胜有声
相传古代有位老禅师,一日晚在禅院里散步,看见院墙边有一张椅子,他立即明白了有位出家人违反寺规翻墙出去了。老禅师也不声张,静静地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蹲下。不到半个时辰,果真听到墙外一阵响动。少顷,一位小和尚翻墙而入,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了院子。当他双脚着地时,才发觉刚才自己踏上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傅。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只得站在原地,等待师傅的责备和处罚。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师傅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很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
其实,在教学中,无声胜有声。刚入学时,一年级的学生的行为习惯很不好,常常把教室当作垃圾场。
你说讲道理吧,什么“整洁干净才是美”,什么“坐在一个干净整洁的教室里才能心情舒畅”等等,一年级的孩子听不懂,现在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对于劳动十分厌烦,推三阻四的,也都不愿意去干,所以这些道理根本就听不进去。
你说发火吧,一次发火可能会取得片刻的效果,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利用老师的权威,当然也可以叫得动几个学生打扫,但是都不可能是心甘情愿的,心中总会叽叽咕咕,凭什么让我去扫?也不能解决问题。可是怎样才能改变这种脏乱的现状呢?
老师也是这个班集体的一员,要求学生在今后都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遵守班级的规章制度,自己为什么不能首先做学生的榜样呢?
刚开始的时候,一四班的班主任朱雅丽老师都是自己亲自打扫……慢慢地,在这种潜移默化中,学生学会了自己打扫。有时候教室里有垃圾了,有的学生会自觉拿起扫帚开始扫……无声的行动,带动了全体学生的参与,学生们主动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
教育就是一种感应,无声的教育更有效。 1.有敏锐的体察能力
1 / 3
一个人如果有敏锐地体察能力,就能及时而准确知道对方的动机和需求。当有了这种判断之后,才会知道自己用哪种方式回应是最好的,才会最大程度上利己利人。而一个人的敏锐度的主要是在为人服务中得以提升的。如果用家庭环境做比喻,父母要想提高自己的关照度,就可以试试多做家务。小小的家务可以提升我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规划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一个善于做家务的人体察能力一般都很强。父母有了明锐的体察度,才有能力把握“无声”教育的时机。
2.了解“无声”的意义
一位大学老师上完课后,一个学生走到老师面前,准备询问问题。学生说:“老师,您讲得真好,我从来没有听过这么好的课。”当时,老师不说话,学生看老师没有反应,就提出了自己想问的问题,老师就帮他解答。其实,老师对于学生的赞美不予反应,一是不想滋长学生恭维他人的习惯,二是不使自己因此而傲慢。看来,“不反应”很多时候是对双方德行的保护。
3.有时无声强过争辩
生活中不是每一个人都懂得使用正确的言语,也许,这种人就是我们的亲人或朋友。当大家聚会时,如果我们听到有人在不合适的场合说不合适的话。此时,如果我们直接否定了他,不但会使对方很没面子,也会破坏整个气氛。所以,最好的选择就是无声。此时的无声是一种修养,如果懂得这样做,就不会当众批评或打骂孩子。因为,此时的无声是对所有人的爱护。
4.无声也要有度
无声的目的是以不强调的方式引起对方注意,当对方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时,就可以出声了。因为过度的无声,也会适得其反。一再的沉默下去可能会使气氛过于僵硬,反倒起不到启发和暗示的目的。在与孩子的交往中也要注意这类问题。
常规教育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做出一遍好样子来。对学生进行常规教育,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需要言教,也需要身教。身教不仅符合儿童的特点,容易被他们模仿,被他们所接受,同时,也让他们觉得很民主。因为它不带有任何的强制性,通过我们的无声行为,示范的行动,来带动学生、影响学
2 / 3
生,从而达到教育地目的,我深深地体会到,这是我们班主任工作中的一种行之有效地好方法。
3 /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af21c97aa1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e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