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研修策略与方法

2022-07-12 12:20:59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校本研修策略与方法》,欢迎阅读!
校本,研修,策略,方法
校本研修的策略与方法

一、校本研修的有效组织与实施 内涵与特点

校本研修是指在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业务部门的规划和指导下,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基本培训单位,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把培训与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的继续教育形式。 具体地讲:

1.“为了学校

以解决学校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促进学校的发展为直接指向。既要解决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也要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师教育教学力质量;其主要关注的不是教师学历提高和学校宏观决策,而是学校、教师具体实践问题的解决。

2.“基于学校

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挖掘学校所存在的种种潜力,分利用学校的各种培训的资源,让学校的生命活力更彻底地释放出来。

要建立在对学校深刻理解和洞察之上。从学校实际出发,不赶时髦,不机械模仿别人,学校需要什么,培训什么。

充分挖掘学校自身的人力资源,当然它也要利用外部资源,但外部人员决不是凌驾于学校教师之上,而是和学校教师结成"共同体",与学校教师一道去解决培训中的各种问题。

3.“在学校中

校本研修的问题(如培训什么、怎么培训、何时培训等),要有学校中人来解决。要经由学校校长、教师的共同探讨、分析来解决,所形成的培训方案要在学校中实施。这里固然有局外人”(如专业研究人员、领导等)参加,但他们无论如何也不能代替学校领导和教师。

特点:

1.目标上的直接指向性。

校本研修有效克服了传统教师培训(包括学历教育脱产进修、在职进修等)的局限性,将培训的目标直接指向教师和学校的具体要求,从学校和教师的实际出发,通过培训解决学校和教师的具体实际难题,促进学校自身的发展,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教育科研能力,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组织上的自我主体性。

校本研修多由学校自身组织、规划,不仅培训方案由学校自身研究设计且培训力量也多半来自学校内部。当然也离不开校外专家的指导,但他们都是与学校教师结合成共同体,协同开展研究、培训。

3.内容上的现实针对性。

校本研修的内容不再是为解决普通性问题而选择的,而是从学校和教师的实际出发,有什么问题就培训什么,其培训内容充分体现了差异性,实用性和针对性。

4.方式的灵活多样性。

校本研修的方式极为灵活,主要有:课题研究教育专业人员的教育教学教育科研讲座报告优秀教师与新教师结成师徒;学校或各教研组组织教师互相



1


听课、评课、开教学研讨会、经验交流会;校际间的交流、互动等。

误区与问题

1.培训者讲,参训教师听,才是培训。

许多教师习惯于培训者讲,参训者听、记的培训方式,认为校本培训也应有培训者讲授有关知识,参训教师听、记等。其实,校本研修应该倡导的是:专业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是三个支点的有机结合,应发挥参训学员的主体作用。否则,校本研修收到的效果将是有限的。

2.“校本”=“本校

在对校本的理解上,片面地认为校本=本校我们认为,凡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在学校中的研修,就可以认为是校本研修,不一定要一定在本校中实际上,校本研修的组织方式也可以有校际间活动、走出去,请进来网络交互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引领等。

3.校本培训=教研活动:即业务学习+公开教学 在操作上,许多学校把教研活动作为校本研修的唯一内容,与传统的培训没有区别。作为研修,校本研修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当然也应当包括教研活动在内。因此,在一定意义上,校本研修是应当远远大于教研活动。

问题:

1.缺乏专业引领,培训形式泛化

目前农村学校(尤其是一些偏、小、远的山区学校)的校本研修由于没有多少经验可以借鉴,本校的教师人数、特别是相关学科的教师又不多,平时工作繁忙,造成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撑和专业引领。

许多农村学校的校本培训,培训形式泛化的情况很多,教师学历进修、教师政治学习、写学期个人工作总结工作经过名词转换,都被装进了校本研修这个里。

由于培训任务来源偏向于外部,缺乏培训动力。尽管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有提高专业素质、解决问题的需要,但是教师和学校的需要并没有在概念上和行动上最终促成校本研修成为现实。

2.培训内容零散不系统,培训过程不够规范 教师的成长也是有规律的。然而,有的学校在实施校本研修的过程中却忽视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盲目跟风,随意的安排培训内容,既缺乏总体规划又忽略了教师的长远发展,对教师的岗位自我发展方式关注不够,甚至使得教师因为参与培训学习而导致工作上忙乱不堪等等。无法真正为教师搭建专业发展的平台,而且还会使学校的发展后劲严重不足。

3.培训与现实相脱离,资源共享程度不高。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中学、在学中研,与新课程改革一起成长,更要求校本培训要关注教师在岗位上的自我提高和发展。

调查发现,大部分老师认为校本培训最大的困难是没有时间,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目前校本培训中存在的最大问题:集中培训多,分散培训少;培训与教师教学等日常工作脱离。由于培训内容与现实相脱离,教师参与培训的兴趣可想而知,没有人愿意学的内容,其共享程度也可想而知。

4.培训评价机械片面,缺少有效的评估机制。 教师才是校本研修的主人,然而目前许多学校只对教师参加研修的情况进行评价,且评价多停留在结束后的定量评价层面,如单纯地为教师参加研修的次数、



2


完成作业的情况、考核情况等量化打分。 思考与对策

1.校长是校本研修的第一责任人

校长作为学校运营与发展的负责人,有责任在学校中组织开展校本研修,足每个教师个体的发展需求,以开展校本研修为手段而建立学习型学校,使学校能够可持续发展。

作为校本研修第一责任人的学校校长其根本角色就是:校本研修的设计和负责人。其具体的含义应当是:

1)校长要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熟知教师成长的规律,掌握国家与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进而能够提出学校教师发展的思路与设想。

校本研修并不是随意的,它必须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而开展,这样,训的效果才是理想的。同时,校本研修不仅是学校教师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整个国家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形式,因此,在广泛重视教师培训的过程中,校本研修必须与整个教师培训工作结合在一起。鉴于此,校长作为校本教师培训的设计者,必须了解教师发展的理论和国家的中小学教师培训要求与计划这样才能使校本培训成为教师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才能使校本研修不至于成为孤立的。

2)校长要正确把握学校发展及其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以此作为制定校本教师培训计划的基础。

从教师发展的角度看,学校中的每个教师都需要接受培训和参加学习但在校本研修的框架下,教师的培训和学习应该是围绕学校发展的整体目标而开展的,而不仅仅只是个体自我学习行为。所以,学校教师的发展,尤其是校本研修的展开,必须是在促进教师个体发展的基础上,推动教师群体的发展,由此促进学校的发展。要实现立足于教师的个体基础,必须开展系统的调查研究建立基于学校发展目标的校本培训,必须在开展培训之前就制定学校的发展远景。

3)校长在制定校本培训整体计划的同时,应当为每个(类)教师提供最恰当的个别化培训方案,以及为他们指出具体的发展方向。

教师培训要坚持以教师为本,这是开展教师培训工作的一个基本理念,这在校本研修的过程中同样适合。因此,学校制订的校本研修计划必须充分考虑到学校中每个教师的需求,使每个教师都能参与到研修之中。校长可以通过与教师的座谈、讨论及其课堂教学的观摩与研讨,了解每个教师的发展需求,与教师一道共同制订个体发展的目标,并将实现这些目标的途径融合到整体的校本教师培训之中。

4)校长要参与校本研修实施的整个过程,包括研修主题的选择、受训人员的确定、培训/学习的活动以及对效果的评价等。

就具体的培训活动而言,可能在时间上有长有短,但都应该有明确主题,且只是适合某个教师团体或个体。因此,在学校实施校本研修的过程中,校长有责任参与选择研修的具体主题,挑选合适的受培训人员,以及监控研修的实际过程和检查研修的实际效果。

当然,强调校长是校本研修的设计者和负责人,校长并非完全指校长个人。这里的校长可能更多的是指向学校中的最高管理层,只是在这个管理层中校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不同类型的学校中,校长可以将校本研修的设计



3


实施的重任转移到一个具体的组织或机构,如校务委员会、教导处或者专门成立一个校本研修领导小组等,但校长本人必须参与,并应发挥重要作用。 2.教师在工作中的学习是校本研修的显著特征。

校本研修突出了教师在岗位培训的特点,从在岗位培训的要求看,就必须使培训与教师所从事的工作教育教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根据工作的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要针对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为解决问题而学习要从实际工作中学习,要将学习的成果及其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

显然,教师在工作中的学习可以解决教师培训中存在的的矛盾,提高教师培训和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校本研修内容的选择应该根据学校中教师的原有基础、工作现状和实际需要而展开,这样,校本研修才能体现它植根于学校的特征。

从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想目标来看,校本研修有许多内容可以选择和开展,是,就具体的学校和具体的教师而言,内容必须是有具体针对性的。目前各学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教师之间的水平也不一致,所以,不同学校的校本研修可以有不同的内容重点和内容体系,由此反映教师工作的不同情况。

2)校本研修中教师的学习,可以与其实际的工作结合在一起而开展。 教育教学发展的主题始终是不断的创新,教师通过对自身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不断剖析与深入探究,尤其是小组的或者集体的研讨,将能够促进教育教学发展。而在这种探究与研讨的过程中,每个参加的人员都经历着学习的过程。作与学习的不可分,对于设计校本研修的具体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

3)教师在工作学习体现了校本研修的灵活性,包括研修的时间、研修的形式和研修的内容。

在校本研修的过程中,可能是集中培训/学习,也可能是分散的或者个体的自我学习研修场所可能是在日常教学课堂中,或者是在课堂外;可能有专门的培训者/指导者(校内的或者校外的),也可能是教师之间相互的学习;研修的内容可能是预先确定的,也可能是当场生成的。总之,校本研修的过程不是固定程式化的,而是紧紧围绕教师的工作以教师在工作学习为指导。这种灵活性是专门的教师培训机构所不具有的。

3.教师的个人主动学习是校本培训的关键。

在终身教育学习社会背景下,学习是现代人的基本素质要求。作为培养青少年的广大中小学教师更应该有学习的素质,要以学习的精神感染学生,以教会学生学习为己任,通过学习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推动教育教学的发展。开展校本研修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动教师个人的主动学习的能动性,以确保研修的成功和高效。只有主动的学习,才是最有意义的学习

1)强调教师的个人主动学习,就意味着校本研修要努力激发教师更强的学习动机。

在参加校本研修的过程中,要尽可能触动教师我要学学习动力,而不是要我学。即使在实际的过程中存在要我学的情况,也必须通过培训来改变这些思想。校本研修过程中,教师的自我学习自我活动很多,只有有了强烈的学习动机,这些自主学习活动就可能更容易进行和得到保证。

2)教师的个人主动学习,意味着校本研修过程中要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参与,包括参与校本研修计划的制订和具体活动的确定。

参与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对自我学习的负责,这一点尤其适合校本培训



4


中教师的学习。教师是成人,成人的心理学定义是一个达到了对自己的生活负责的自我概念的人。所以,校本研修中突出教师的参与性,对于促进教师个体的主动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教师的个人主动学习,包含了校本研修中要有教师个别化的研修与学计划这样,才能体现校本研修能更好地满足学校中每个教师个体需要的价值。

校本研修在本质上就是学校中每个教师发展的学习计划的统合,教师个人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于教师个人的内在努力,也就是主动的学习由此,校本研修的框架体系中必须包括适合教师个人的发展计划,或者说培训/学习计划。这样,教师个人的主动学习才能产生实质性的意义和最大化的效果。

4.同伴互助和经验分享是校本研修的重要形式。 由于工作关系的联系,在校本研修的过程中,有效地开展同伴间的共同学习与研讨,不仅能够极大地提升学习的效果,而且对于建立学习型组织和建设学校团队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同事间的相互合作与学习,是每个教师成长最直接的实践资源之一,有利于相互间的扬长避短和共同提高。

尽管教师个体间存在差异,但这些教师必然都会遇到相似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群体中的共同学习与研讨就具有了更大的意义和价值。这种学习与研讨对于每个教师而言所产生的作用,不仅只是学习到书本的或者理论的知识,在于学习到其他教师的实践经验,这是个别学习所无法实现的。

2)共同学习与研讨既可以由教师个体提出问题,也可以由学校根据教育教学发展的总体需要而设定主题内容。

校本培训是有计划和有系统的,其目标在于促进教师个体的发展、教师群体的发展和学校的整体发展。因此,作为校本培训的重要形式,共同学习与研讨的主题及其内容既要适合教师个体需要的,也要适合学校整体需要。所以,教师的共同学习与研讨,并不排除教师个体学习的需求,而是旨在将教师的个体需求与学校的总体要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3)共同学习与研讨的内容不仅要基于教育教学的业务领域,也可以涉及学校发展与学校管理等其他领域。

在一个高效能的学校中,不仅要求教师能有出色的教育教学工作表现,同时也要求教师关心和参与学校的管理与发展,让学校中的每个教师涉足学校发展及管理中的主要问题,运用共同学习与研讨的方式,启发教师的思维、积聚教师的智慧、集成最佳的成果,这不仅对于学校是有价值的,对于教师个体而言更是有意义的。

5.小学校与校外机构的合作是校本院校成功的保障。 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指出,校本院校并不是孤立的或者内省的。从校本研修的国际实践来看,小学校在开展校本研修的过程中与校外机构之间的合作,实施成功的校本研修的重要保障。这些校外机构包括大学、教育专业机构,如教师进修院校等。

1)中小学校与大学及其教育专业机构的合作,可以使校本院校获得更多的外部资源支持,尤其是智力的支持。

大学尤其是从事教师教育的机构和教育专业机构,有丰富的教育资源以及能促使教师发展的资源,包括教育研究信息政策信息和实践信息等,有致力于教教育教学人员以及教师发展研究的专业人员。中小学校与这些机构的合作,



5


可以使学校的校本培训设计更全面、科学和更具有理论基础,同时也可以获得更多的培训实践指导;这些机构也可以通过参与具体的校本培训而获得更多的实信息资料,进而推进教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以及更好地指导未来的校本研修。强调中小学与大学及研究机构的联系与合作,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一种体现,也是确保校本研修取得成功的重要基础。

2)校本培训中要重视中小学与校外商业机构、工厂及其社区的合作,教师培训要超越学校、超越教学,校本培训的内容和场所要走向社会、走入生活。

课程要求今天的教学已不再是传授抽象的内容和信息教师必须不断地参加专业学习,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概念、策略和技能,以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复杂问题。教师在专业发展中用超越学校的眼光来看问题,将使他们对自身的角色重要性有新的感觉,进一步发现知识和学习能力在工作中的重要性。

教师眼中不能只有课程和教科书上的知识,应该了解外部世界,应该看到现实世界正在发生什么?是怎么发生的?由此,将课堂教学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 6.校本研修是整个教师培训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校本研修是教师发展的一种途径,而不是唯一的;校本研修有诸多的优势,但也并不是全能的。因此,必须在整个教师培训的框架下分析与讨论校本研问题。

从当前旨在促进教师发展的理论与政策趋向来看,必须树立校本研修是整个教师培训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的理念,由此而建立校本研修的框架。这样的构建,才可能是科学的、合理的和可行的。

1)在整个教师培训政策的框架下,合理而科学地确定校本研修的地位与作用。

国家的教师培训政策是宏观的和指导性的,其举措可能就是统一的和具体的。这些政策及其举措在大范围内具有普遍意义,但就各级各类学校而言,则在实践中需要调整与修正这些政策及其举措,这就是开展校本研修的价值所在。然,在国家的教师培训政策框架中,其本身就有为校本研修提供实施的空间。

就当前我国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政策而言,校本研修作为开展中小学继续教育的重要策略而倡导。就整个教师队伍建设而言,在实现国家统一而高标准的培训中,校本研修的作用是有限的;但就每个教师的不同发展需求而言,校本研修有自身的独特作用。所以,要在整个教师培训的框架中,要合理地定位校本研修。

2)校本研修要为整个教师培训的开展产生推动作用,创新是校本研修的最主要本质。

开展校本研修,有一定的框架性要求,但校本研修绝对不能是一种固定的、程序化的模式。不同学校之间应该有不同的要求及其表现,相同学校在不同的时期也要有不同的要求及其表现。为体现实践要求而不断变化的多元化的校本研修才是符合教师发展理论的和实践需要的校本研修。

从根本上说,校本研修应该是不断创新的和不断发展的。只有这样,校本研修才能成为整个教师培训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才能推动整个教师培训的开展。

二、校本研修的方法

1、聚焦课堂-----基于“课例”的校本研修方法。



6


课例研究课例是关于一堂课的教与学的案例,课例研究是指围绕一堂课的教学在课前、课中、课后进行的种种活动,包括研究人员、授课教师与他的同伴、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对话、讨论。

课例研究的价值取向是惟求解决当下的课堂问题,期望提高教学实践的有效性。

课例研究概括起来有以下三种模式:

模式一:教学反思-----教师对自己所经历的课堂进行回顾,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不断尝试解决的办法,是教师最常见的一种生存形态,同时也是教师实现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模式二:一课多议-----在不断的对比中获得专业化提升。关注教师课堂 教学存在的难点问题,经历设计----行动-----反思-----交流----评析----设计----再行动----反思…这样一连串的过程,教师在不断反思与实践再创中成长。

模式三:实践再创----文本的观念向行动的实践的理想转化,经过反复的论证思考,授课教师再次授课,旨在尝试完成文本的观念向行动的实践的理想转化。

2教育叙事研究

叙述即叙述故事,叙事是为了告诉某人发生什么事的系列口头的、符号的或行为的序列,叙事研究指任何使用或分析叙事材料的研究。教育叙事研究是由研究者本人(教师)叙述自己的研究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教育事件,包括所研究的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这个问题提出来后“我”是如何想方设法解决问题的,设计好解决问题的方案后“我”在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遇到了什么障碍,问题真的被解决了吗?如果问题没有被解决或没有很好地被解决,“我”后来又采取了什么新的策略,或者“我”又遭遇了什么的问题?

模式一:教学叙事----即教师将自己某节课堂教学叙述出来,使之成为一份相对完整的案例,因此也可以称之为教学案例。

7


模式二:生活叙事----教师本人对课堂教学之外所发生的生活事件的叙述。

模式三:自传叙事----教师在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时,这种谈论教育方式有些像叙述自己的自传。

3、基于教师共性问题解决的参与式研修模式。

是指把来自教师实施新课程的困惑和问题作为校本研修的主题,把提供教师自学的相关资源和进行参与式校本培训的活动设计作为主要内容,开发形式校本研修资源包,供教师学习研修。主要内容: (一) 自教师的问题 (二) 修主题 (三) 习资源 1 理论指导 2 实践案例 3 国外经验

(四)、校本培训活动设计

1、培训理念,以参与式培训理论为指导,变说教式培训为参与式培训,让全校所有教师实质性参与到校本培训活动中来,成为真正意义上培训活动主体。

2、培训方法:

1)教师提前自学相关理论

2)培训活动中采用典型发言,小组讨论,头脑风暴等参与式方法,让教师人人参与,动脑、动口、动手。

3根据不同的研修主题和本校教师实际设计引导教师主动参与学习自我反思教学,积极投入交流研讨的培训活动程序。 4)布置实践作业,如:由问题引申的课例研讨活动;对讨论中生成的新问题,提出行动研究的课题及初步方案;提出参加下一次校本培训的自学要求。

8


例:

建设合作型同事,

教师怎样开展集体备课?

一、来自教师的问题

又要检查教案了!同事们纷纷拿出过去的旧教案“废寝忘食”地抄了起来,忙得不亦乐乎。更有甚者将过去的教案本进行一下“装修”,改头换面成本学期的教案!以应付学校或教行政部门的备课检查!

“请交好集体备课记录!”备课组长或教研组长相视一笑:又是形式主义!于是拿出教案本来,匆忙抄几节教学设计,加工成“集体讨论”以应付检查!

曾几何时,我们的备课变成了抄教案,似乎教材没有变,一个教案就可以用上许多年;即使备课也大多是关起门来单打独干,甚至闭门造车,很少想到集体的力量;集体备课更是流于形式。大家往往说自己很忙,没有时间没有精力聚在一起集体备课。尤其在教师人数较少的学校,一个老师还要备多门课程“抄都来不及,哪里还有时间开展集体备课呢? 课程教学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照搬照抄的“备课车间成批生产模式还能维持下去吗?尤其综合课程的开设在给我们一线老师带来巨大的发展和成长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从从事了多年的轻车熟路的分科教学和备课的“专家”过渡到“杂家”客观上要求我们互相学习也许你以前教的是历史现在却要教综合了历史地理《历史与社会;也许,你教了多年的《物理,却迎来了整合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球与宇宙空间科学的《科学;也许,你曾在《美术》的殿堂里挥洒自如,现在却还要引吭高歌,教融美术与音乐于一体的真正的艺术……是啊,作为一线老师的我们渴望尽快适应新课程。可是,如何和大家一起合作,有效开展新课程的集体备课促进共成长呢?

二、研修主题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集体备课的效果却不容乐观。我认为关键在于我们习惯于利用整段的时间备课,(可这样的时间又太少,因此集体备课是“备也冲冲”,达不到效果)而不善于“挤时间”,利用一切有利时机进行集体备课。

我们习惯于满足自己的教学方式和备课模式,却很少诚心开放自己的课堂和向同行学习,甚至老死不相来往,遇到困难时为了所谓的面子而习惯于独自解决。然而新课程教学唤建设合作型同事,建立学习共同体,更希望加强集体备课,因为在新课程教学中没有一个人是熟的,一个人很难解决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尤其出现了许多综合性学科更需要加强同伴互助和借助集体的力量。任何教师单干都难以胜任教学我们同学科的教师,能否建立以促进自身发展为基础,探索新的集体备课方式,建立以教学研究和创造为中心的新课程

9


体系下的校园学习共同体呢?由此,我们提炼出一个研修主题:面对新课程教学建设合作型同事,我们怎样开展集体备课?

三、学习材料 (一)理论指导

1.新课程要求学校成为学习型组织

教育部王湛副部长在部署2000课程改革工作中强调:“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将有利于创设教师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切磋、互相交流的学校文化使学校不仅成为学生成长的场所,同时也成为教师成就事业,不断学习和提高的学习型组织。

2.课程要求教师成为复合型人才

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每一位在职教师都要接受适当的、有效的培训,培训的目标应确定为教师必须逐步具备新课程所需的观念、知识与技能。已经启动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应按照课程改革的精神,课程改革试验与推广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培养“一专多能”的跨学科、复合型中小学教师方面投入更多力量。

3.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研活动需要教师人人参与创造

日本著名教育家佐藤学先生在其专著《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谈到:对一切创造活动来说,自由、公开、批评都是必要的。学校内的教研活动也同样要保障每一个教师的自由创造,将实践向许多人公开,如果不能得到来自各种立场的批评的话,发展是不可能的。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向纵深发展需要推进综合课程的实验

教育部副部长王湛在2003年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推广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要充分认识设置综合课程的意义,本次课程改革设置综合课程旨在改变长期以来中小学课程中存在的门类过多、学科相互独立脱节、缺乏整合的弊端,提高学生综合掌握并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对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整体认识。自综合课程在实验区实施以来,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与喜爱。但由于不少地方认识不到位,相应的政策和管理措施不配套,师资培养、培训跟不上等原因,综合课程的实验开展困难很大,进展不尽如人意。今年,教育部将与各地加强对综合课程实验的扶持,协调高师院校强对综合课程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并组织专题研讨和交流。各省、实验区教育行政部门都应科学严谨的态度,积极进行实验和探索,要制定保障性措施,要对地方高师院校课程提出改革要求并制定相应的教师培养规划,积极推进综合课程的实验。

5.学生的发展需要综合性课堂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在一个一个的科目中学习系统的知识。每个科目就是一个知识系统并且不同科目的知识系统之间缺少联系。从表面上看,这种教法,这种做法对于高效率地获取学科知识具有优势。然而,在遇到实际问题时,这些互相分离的知识很难发挥作用。综课程就是整合不同学科知识的课程形态,与分科课程相对应;从实践上看,综合课程既是

10


一种组织教学内容的方式,也是一种组织教学活动的方式,目的是将分散的学科知识整合在一个有机的整体中。

(二)实践案例

1.开展课例研究式的集体备课是新课程教师成长的摇篮

下面是最早(2001年秋)参加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国家级课改实验区的一所偏远乡村中学沙坪中学的集体备课案例,我们来看看他们是怎样通过集体备课促进教师在新课程中成长的。

科学教师在课例研究中成长 ——科学集体备课案例

我们科学集体组共由五人组成:两名原化学教师,两名原生物教师,一名原物理教师。 这次课程改革推广难度最大的是综合课程79年级的综合《科学,制约推广的瓶颈科学教师师资力量薄弱。我校作为首批国家级课改实验区学校,同样面临这一难题。综合科学整合了物理化学生物、自然地理四门学科,非专业背景下的教师如何上好科学课成为集体备课的重点。我们以课例研究为载体,采取一刻多轮,通过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来促进科学教师迅速成长。

下面我通过一名学科背景化学的教师通过集体备课小组的“一个课例,三次讨论”来上好有关新课程生命科学内容的科学课的。

1 发现问题——一个综合课程教师的自然状态。

这一次,我们科学备课组选择了一名从事化学教学十年的科学教师,看看他在自然状态下是怎样探究生命科学的。我们根据教学进度选择了一堂典型的生物课例《探究花的结构》采取听推门课的方法,了解其真实的课堂情景,以便有的放矢开展集体研究

该实验教师的教学流程是:复习旧知——导入新课—通过挑花模型讲解花的结构——学生动手探究花的结构——学生对照书了解小麦花的结构。

尽管教师讲解详细,也采取了分组教学和实验探究,但学生反应冷淡,气氛沉闷,场面混乱。课后调查,学生满意度低,教学目标落实不到位。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我们帮助实验教师反思专业知识不牢,课堂没开放,时刻担心出错;不善于开发课程资源,局限于教材;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学而无用、学而无味;讲解过多,学生缺少探究时间和探究机会,课堂容量低。 这也是综合课堂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2)同伴互助——提高综合课程探究水平。

我们的对策是:先丰富专业知识,找来人教版的《生物》和高师的《植物学》,弄清相关链接,做到“肚子里有货”建议开发课程资源;联系生活实际,学生基本上是农家孩子,学生家里此时菜园里有大量的丝瓜、黄瓜、南瓜花,可以进行探究,建议老师事先去菜地实地探究、学以致用;建议加强合作学习,帮助实验教师重新进行教学设计

11


通过备课小组的集体备课,我们又阻止了第二次试讲。在试讲过程中,既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又产生了新的问题。同学们的积极性得到了空前的提高,课堂上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参与性强。课堂上合作意识大大增强,满足了同学们被尊重的需要和集体荣誉感。突出的问题是课堂组织零乱,双基落实不够,课堂不紧凑,完不成应有的教学任务。

我们再次组织了实验教师进行自我反思和备课小组集体讨论。并提出许多好的建议,教师要注意有效指导,并注意帮助弱势群体等。

在实验教师自我反思备课组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又对原教学设计进行了修改,准备组织第三次试讲。

3)专业引领——提升综合课程教师素养。

通过自我反思同伴互助设计教学是否达到了比较高的层次呢?显然,我们的水平还是不太高的,毕竟这次综合科学课程实验在我国还是全新的实验,难度可想而知,一线教师特别需要专家引领。这次我们有幸请到了省教科院许所长、特级教师陈老师、区教研室李主任、教研员余老师等课程专家和学科专家来参加我们的集体备课,听我们第三次试讲。

这次试讲在世间把握、课堂容量、教学理念上都比前两次有了较大的提高。专家们对一化学教师能上出这样高质量的生命科学课,给与了充分的肯定,一致认为是比较成功的。学生情绪、活动面、深度都比刚开始课改时有了很大进步,符合科学课的特点,在做科学学科学;“按传统的讲授法,顶多五分钟就够了。学生自己像科学家一样去实验发现,整个过程都在做;密切注意到师生互动,注重了学生生活、农业实际”“非常实际有用”当然,专家们也提出了一些修改建议。这种高度是我们难以企期的,如在关于子房被破坏后能否结果的讨论中,学生发言虽然非常积极,老师引导得当,要去抓住学生在探究中的思维闪光点,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有了正确的答案,就不应该要同学们“课后去查资料还有科学方法的教学仍需加强,虽注意了但还不够,如使用仪器,大多数的学生方法不妥,用什么方法,从哪里入手,应进行引导。最后是科学课普遍存在的问题,即教学容量,“学生讲的差不多了,就可以不讲了,不要没有深度地讲下去。”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利用教学实践。

在专家引领下,我们再次进行了反思,修改教学设计,组织了第四次试讲,感到教师进步非常大,基本上解决了上述问题。我们觉得这种给予问题的专题形式的集体备课研究以使不同专业背景科学教师能较快地胜任综合课程科学教学



我们的反思

我们的体会是要加强自身学习提高专业水平。综合课程科学整合非常大,长期从事单学科教学,如学化学的,忘记了生物、地理物理等知识。课堂放不开,因为自己所知十分有限,再也不能“照本宣科”了,必须要“终生学习

主动合作,建好学习共同体。同行不能是冤家,同事们积累了许多实践经验和丰富的教学材。我们既要重视集体合作备课,更要主动问好、争取互惠互利,做到能者为师共同提高,

12


实施“头脑风暴”整合优质教师资源,各学科北京教师应充分合作互补,共同提升

争取专业引领。教师自身与同伴互助有很大的局限性,决定于学校的整体水平。课程中的综合学科科学更需要专业引领,专家们的一个提示,几点建议,都会起到教师成长的“催熟剂”的作用。应定期得到专家扶持或建立专家热线,架起沟通桥梁。

重视教学法等教育理论学习从课改时间来看,一线教师所暴露出来的教育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缺陷十分明显,我们不能停留在教书匠层面,必须走研究型教师之路。

2.集体备课的现状不容乐观

在学校办学规模扩大,教师人数普遍增加的情况下,如何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是每个学校领导普遍关心的问题。集体备课无疑是促进教师提高,实行校本培训的重要环节。学校的初衷是要加强教师之间的责任,以老带新,互相促进,发挥集体智慧,实现资源共享。可是集体备课的质量如何?据我们所知,很多学校采取规定时间、规定地点集中备课的方法,甚至每周必须保证有一个晚上集体备课时间。形式上轰轰烈烈,而实际上走过场、消耗时间,虽然有了统一教案,可是从教学实际来看,没有多少人按照集体备课规定的统一教案去实施教学,集体备课流于形式,没有实际效果,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首先,学校领导特别是主管教学的领导,要深入实际,沉下心来,面对面指导。集体备课,每一次都解决了哪些具体问题,即使是教学过程中的某个细节,也比泛泛无作为好。因此,学校领导要改变那种从头到尾巡查一遍的方法,不如每次参加一个教研组的活动,和老师们实实在在地进行集体备课,指导解决具体的问题。

其次,集体备课应该指定功底好、实力强的老师具体负责,明确他们的责任。现有这样一种倾向,集体备课时平均分配任务,不管是张三李四,也不管是年轻还是老年,每人承担一课的主备任务,使优秀的教师的教学优势得到发挥。所以明确学科有专长的老师作为集体备课的责任人很有必要。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智慧,给所有教师引路,使大家少走弯路。

再次,建立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功能。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和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新课程强调:“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和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集体备课要取得成效,教学评价体系一定要完备,要有利于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促进教师的发展,实现教师和学生共同进步。

3.“板块式”集体备课模式值得我们借鉴

河北唐山市玉田县实验小学为了落实新课程理念,探索出“板块式”集体备课模式。 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实验小学认为传统的备课模式已不适应新课程教学的需要。传统的备课反映在教案上,表现形式为“三重三轻”,即重知识轻过程设计,重教师教轻学生学,重单一教法程序设计,轻面向主体分层教学。教师花费很多时间写的教案,缺少实用价值,

13


体现不出新教材丰富性、开放性、主体性的特点。

因此,我们认为,为了让新教材充分发挥作用,应从源头抓起,大胆改革传统的备课形式。

1)变教师的个人备课为分工合作备课。

备课环节应改变教师各自为政的做法,充分发挥教研组的整体优势,群策群力,取长补短,使备课更具有实用价值,更能体现新教材的特点,适应“以人的发展为本”教育理念。一是教研组单元说课,把握教材整体思路,重点难点尤其是学情分析以及媒体手段运用等,达成单元备课大致框架程序和主攻方面。二是组内每位教师承担单元内课件设计制作等任务,最终写成过程设计有条件的可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资源共享。三是全组教师在教学程中要结合本人与本班学生的具体实际创造性地使用好教学设计在下次集体备课前先总结上一单元的经验和教训。这样教师即为自己和他人的创造性设计而兴奋,又为学生课上不凡的表现和趣事赞叹和捧腹。通过“总——分——分——总”的备课运行机制,既能发挥集体的智慧,调动全员积极性,发挥个人创造性,更重要的是通过合作交流,打通了一条关注和研究学生自主学习的渠道。毋庸置疑,也为教师节省了时间,减轻了负担,从而形成备课与教学的良性互动。

2)变教案“扯尾巴抡”的旧面孔为“板块式”新模式。

传统教案各个环节采用从头到尾的“扯尾巴抡”的写法已不适应当前的教材,更不适应主体教育环境下的学生的自主发展。经过探索和实验,我们认为“六板块式学习过程设计更能体现新教材的编写意图,使新教材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它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 ①简要的整体的教学思路。

指教者高屋建瓴,把握教材重难点及学生的发展点,体现了备课的整体性原则。这在以“探究——发现”为主要学习形式的课堂尤为重要。学生在思维活跃的情况下思路也往往容易“偏航”,有了整体思路教师就能在课堂操作中即时予以调控,以保证学习目标的达成。例如,“人民币的认识”一节的教学思路是:首先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给它们分类,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然后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兑换人民币的活动来掌握不同人民币面值间的兑换知识;最后通过购买商品活动来理解掌握本节课的知识。

教学环节与内容。

这一版块主要体现学习过程设计的步骤,例如,“分类”一课的教学环节与内容为: a 看录像思考问题并揭示分类概念; b 利用实物小组合作,给实物分类; c 相互评价,加深理解;

d 完成做一做。这些环节与内容保证了学习过程思路清晰、印象深刻。

14


③学生主动探索学习、合作交流。

学生合作交流讨论是主体教育环境下应用得最多的学习形式,因而是学习过程设计的主体部分,所占篇幅最多,在以学定教情况下也是设计的难点和着重点。设计时要保证学生讨论形式和方法的多样化,以保证讨论深入,具有吸引力,防止千篇一律,产生厌烦情绪。就讨论范围来讲可设计为同桌讨论、小组讨论、全班集体讨论。重要的难度大的先小组讨论,推选代表进行全班交流,这样即可在课堂上以较短的时间集中全班意见,又使不善于表达的也能对参与讨论有所准备。一般性问题就设计随意四人一组讨论解决。讨论的方式可设计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组互动,如辩论式——正反方辩论或几派辩论,互相提问式——同桌相互提问、小组间相互提问、师生间相互提问、男女生间相互提问。学生总期望能提出难倒对方的问题,在问与答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成功的心理体验。教设计学生合作学习时,注意不要使学生长期固定在某一个组内,要使学生不断接受更多同学的观点和影响,避免使有些学生或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或长期处于从属地位,要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④教师引导与帮助。

设计中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予以引导和帮助,这体现了现代教育观念下教师的角色定位,尤其是根据新教材特点来制定此项,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不是教师一讲到底的讲坛,而是师生交锋的场所。教师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帮助与引导提出诘问和异议,不把自己的观点加强给学生,而要成为学生平等对话的伙伴,从而形成民主、平等合作的课堂氛围。

⑤媒体与手段辅助。

通过课件的演示,学生不但知识形成牢固,而且兴趣盎然,增大了课堂科技含量,有助于推进教育现代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⑥意图说明。

这点是对前几项设计内容做出的理性诠释,使教师“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具有科学的依据,长此以往,可积淀教师的教育科学底蕴。

此外,设有素质教育札记,随时记下教学得失,反思教学总结经验教训,为改善教学设计提供依据,为撰写科研论文提供数据和素材。

新的备课模式运转近一年来,深受广大教师欢迎,为活用新教材、用好新教材奠定了基础,使新教材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三)国外经验

在开展集体备课中,国外比我们积累了更多的经验,尤其以“头脑风暴”和跨学科主题单元模式较为流行。

1.启动一个跨学科主题单元——作为小组成员开展工作

在跨学科主题单元的教学中,通常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教师组成的教师团队。在某些特别的单元教学中,有时还需要从社区邀请专业教师或专家作为临时成员参加教师团队,在同

15


一个学校围绕一系列跨年级的相关主题单元开展合作。初中高中学科教学团体可以由两个或更多的学科教师组成。



有适当的材料和资源吗?

有与教师经验相关的意义吗?



是否适合主动积极的学习 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吗?能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吗?



第一步:明确团队的合作方式。





这个主题……

(综合课程

是否值得花费时间? 有实质性的内容吗?

对于教师团队来说,首先要讨论的是:如何在协作的条件下推动主题单元的进展。团队的所有成员(包括临时邀请的成员)都要尽可能平等地参与讨论。通常,需要为一个学期或一个主题单元推选一位团队负责人。如果团队成员在日常教学中没有共同计划的时间,就应该决定开碰头会的次数和时间。在理想的条件下,在一个跨学科主题单元的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团队每周至少应有六个小时的共同计划时间。

第二步: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

在第二步,教师团队对“学生在跨学科主题单元中的学习目标是什么”这个问题达成一致。确定目标时,团队可能会讨论到下一些问题,比如:特定学科的结构、目标、目的、课程指南、教材、补充材料以及已有的主题单元,等等。团队的讨论应集中在每个成员如何为设计和实施单元做出贡献,为完成主题单元的教育目标做出贡献。这一步的工作有助于明确主题单元涉及的范围和工作程序,使团队成员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在跨学科主题单元的前期,团队成员需要明确共同工作的目的(可能涉及专业发展、反思实践、同伴互助、学生动机等),写一份团队“任务书”,并提出将任务书转换成工作计划的建议。

第三步:整理材料,通过头脑风暴获得观点。

学科主题单元需要从多个学科提取有关的材料,因此,教师团队需要将每个成员提供的各自学科信息进行整理。团队成员最好能协同工作课程资料中可能找到的有关话题都列出来。与此同时有必要通过头脑风暴法获得一些新观点。由于有些主题或话题与某些学科的联系要比与另一些学科更紧密,因此,对话和协商是至关重要的,并且成员之间需要互谅互让。团队教师还要记住一点,讨论的目的是找到一个适合每个人的主题或话题。

2.不断变化的主题

虽然主题单元可以包括过去使用过的教学单元的内容,但最有效的跨学科主题单元还是那些包含最新内容的单元。这意味着,不断变化的全球、国家、地区的话题为教育提供了内容丰富的“自助餐”教学团队必须不断关注变化中的世界、社会以及学生的兴趣,从而更

16


新旧的计划设计新鲜而又令人兴奋地单元。

3.与其他团队交流

一个教学团队的单元不应与同一年级或另一年级的其他团队相冲突。例如,一个学校有两个或几个二年级团队,那么这些团队可能想设计不同的主题,也想交流各自的主题。

此外,一个初中学校的团队想与高中团队联合,也可能想与附属的小学团队联合。团队内部和团队之间的交流,以及学校内部和学校间的交流,都是综合课程与跨学科教学成功的关键。

四、研修活动设计 (一)活动目标

面对新课程教学,建设合作型同事,结成新的学习共同体。我能做些什么? (二)活动时间 60分钟 (三)预期效果

1)理解和支持并建设新课程,转变课程观。

2)参与者从传统的分科集体备课或独立备课中找出经验和缺陷,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中,构建新的学习共同体,大家成为合作性同事,高效开展集体备课,适应新课程,建设新课程

(四)活动用具

讨论问题卡、业务学习记录本(纸) (五)活动步骤

1)先期布置预习,阅读以上资料,为研讨做发言准备。 2)小组研讨:

①各人先笔答问题卡上的问题

②组内讨论:传统的集体备课模式利与弊。请为新课程背景下的集体备课模式进一言。 各人发言;记录员将各人发言摘要记录在学科集体备课记录本上。

3)小结:反思原有的学科集体备课组工作计划和相关集体备课制度,并进行修订,然后开展新一次新课程集体备课。

(六)实践作业



选定一个备课单元,制定一份自己能为所在的学习共同体(建设合

作型同事)做贡献的计划书,指导同事,就自己所熟悉的某一单元进行

串讲或开展校本培训。



17


小现象大研究,小策略大发展

——东胜区区域性推进校本教师研修的经验

执笔 王永平 李玉平



编者按这是一篇推进校本研修的经验文章。之所以用“校本研修”这一概念,而不

用通常所说的“校本教研”“校本培训”,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学校层面,能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活动,很难分辨哪些是“教研”,哪些是“培训”

我国服务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系统主要是“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各有自己的运作模式、特点和优势。但是,各自的劣势也越来越凸显:“教研”的工作指向往往使教师陷入工具主义的泥沼;“师训”的单向传输往往让教师现出被动消极的心态。两者都力图通过校本行动弥补其不足,因此,两者在学校的“方寸之地”“狭路相逢”。是拱手相让,让校本成为空白,还是“各显其能”,着力促其实现?

东胜区引领教师关注教学小现象、开展“小策略”大研究经验,用问题解决的策略推动教师的读书读网以及各种的培训学习活动的经验,是把“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新理念用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他们的经验,无论是对教研,还是对培训,都具有启发和创新的意义。







18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教师节前夕接见优秀教师代表时意味深长地说:“百年大计,教育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温总理的话彰显了国家的意志、民族的精神、人民的希冀。教师的肩上负载着国家的振兴、民族的昌盛。关注农村教育关爱农村教师已经成了举国上下的共识。

教育的水平取决于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而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又取决于教师的学习发展,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已经成为各级政府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措施。近几年来,各级政府完善教师培训的政策和制度加大对教师学习与进修的经费投入,并把农村教师的培训作为重点,取得显著的成效。但是,不可否认,教师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隐藏在教师培训活动后面的诸如“单向传输”“被动学习“外控式管理”等深层次问题有待于研究解决,以求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快速提升以适应素质教育深入实施的需要。

东胜区教育局在总结多年来开展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得失利弊的基础上,解放思想,意改革,用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指导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活动,开展自下而上的“草根式”的校本教师研修,从教学“小现象”入手,进行改善教师行为的“大研究,以开发教育教学“小策略”作为研究的显性目标,以教师积累实践智慧、打造学校研究文化“大发展”为最高目标,它改善了传统的培训关注教师忽视教学、传统教研关注教学忽视教师的弊端,实行真正意义的研训一体,研究促进教师的学习研究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取得初步成效。全区所有小学部分中学的大部分教师自主地参与到这种研究之中,他们亲身体验了研究的过程,体验到研究成果促进自己发展的乐趣,教学质量得到显著的提高,教育群体研究文化也使学校面貌焕然一新。他们的研究还感染和辐射到鄂托克旗、乌海、新疆、深圳等地,并得到国际上有关专家的重视。实践证明,校本教师研修是引领教师发展的一条有效的途径。

下面便是东胜区近三年来进行的校本教师研修的实践与思考,期望得到大家的指点。

一、小中见大——“三小”启动校本研修

统领新时期教师专业发展的新理念的关键词应该是“自主、研究和合作”研究”又是关键的关键。真正意义上的研究,就应该是自主的,也应该是合作的。因此,我们把研究为“校本教师研修”的总纲。但是研究什么?突破口选在哪里?

我们选择了“小现象、小策略、小故事”(简称“三小”——围绕小现象,开发小策略、积累小故事,寻找大发展。“三小”虽小但是教师易接受、好操作、有实效,也正因如此,“三小”消除了教师对研修的陌生感,唤醒了热情、激活了思维!引领教师研究回归最具体的问题!



1、小现象

(1)从“小现象”开始

过去的研究存在着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过于强调实证研究的系统性与科学性,极力引领中小学教师开展专业研究者的研究!对于实证研究来说,科学性”太重要了,但是对于

19


教师来说,恰恰这种“科学性”让他们产生了距离感!因为教师首先是实践者,教育的情境性与个案性决定着研究结果的不确定性,教师的研究主要应该是行为研究。我们从一开始,就把研究的重点集中在解决教师和学生的行为问题上。

现实中,教师遇到的行为问题是什么? 课堂上学生不发言 学生作业不能按时完成 学生之间不会互相帮助

小组合作时,部分同学不参与合作 学生没完没了的矛盾 …… 问题虽小,却是教师时时刻刻要面对的最现实的问题!研究为什么不可以从这些具体的问题开始呢?“小现象”引导教师从身边的问题开始,为教师研究找到了一个现实的突破口!让过去高高在上的研究落到地上!换一个角度看:任何课题实施起来都会遇到上述小问题,小问题不解决,大课题难深入!

这种转变代表研究方向、研究视角! 客观地讲,“小现象”仅仅标志着研究的方向,但到了操作层面,却远非想象的简单——小现象从什么地方来?小现象从什么地方入手?这不仅仅对学校的挑战,更是对整个地区研究挑战!

(2)过程重于结果

“小现象”找到了,但是如何研究 如果在过去,教研中心先提出若干小现象,然后布置下去,让学校、教师研究便可以了。但静心反思,这种“自上而下”的指令式的工作不正是要改变的?

下面是实验小学“小现象开题研究”的实录: 环节一、

主持人:各位教师,今天我们就谈自己遇到的最具体的问题。 “我的学生上课不听……” “记不住作业……” “课不会上了……” “上操时,队老站不齐”

主持人:诸位,大家谈得非常具体,我们从现在开始就来研究这些小现象!

片断二

主持人:但是这么多的问题,我们都研究能行吗?

显然不行!于是教师们开始自己选择自己想研究的课题了!于是,一个个小组的课题出现了!

年级组:学生课题乱发言怎么办? 年级组:学生作业互相帮助 年级组:小组长的培训

年级组:小组合作规则的建设 年级组:……

每组的小课题就这样产生了! 从上面的研究可以看出两点:一、研究的问题从教师中来;二、从繁杂的问题中选择集体的课题开始研究



20


其实最后形成的课题学校早也想到了,但为什么用了90分钟与大家讨论?副校长张翠芳认为“如果直接布置也许十分钟便可以解决!但是这一个半小时让大家体验做研究的主人的感受:这是我的研究,而不是外人强加于我的!

过程比结果更有价值!——过程才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研究的过程往往正是我们更需要的!

(3)问题意识更重要

“小现象”研究回归到了教师中间,但是真正让教师寻找问题时,却发现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

一开始,教师们提得大多是两类问题:一类是老问题:“差生怎么办”“学生不守纪律怎么办”……还有一类是新课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课堂开放不好收回”小组合作规则的建设”

但还有一类问题大家并没有意识到,但同样是重要的。比如下面的问题: “开火车”的思考——“开火车”就是让学生按座位依次回答。开火车时,如果仅仅观察回答问题的学生感觉很有效,但当目光转向其他学生时,常常会发现三分之二的学生不在学习状态!——教师真正关注全体了吗?

这样的帮助好吗?——同学的回答出错了,于是大家纷纷指出错误!当我们关注回答说错的孩子时,却发现他满脸尴尬,并没有为大家帮助他而“感觉到高兴”!——教师关注了孩子的心灵体验吗?

研究需要视角。不同的视角,往往有不同的结果。研究就要引导教师从“正常”中发现“不正常”!从众多复杂的问题中寻找“根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恰恰是研究的开始!寻找到真正的问题才会产生有价值的成果!研究是从问题开始的,创造也是从问题出发的,有问题不一定有研究,但是没有问题,肯定不会有研究

在这个角度,“小现象”另一贡献便是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引导教师以新的视角来发现问题,研究课堂。

当真正研究小问题的时候,大家的第一感觉便是问题太多了:大问题、小问题、新问题、老问题……如何从中理清主次,找出问题的核心,我们提出三个优先:

优先选择最容易的而不是最重要的; 优先尝试课外的,然后再深入课内; 优先尝试教师间冲突不大的。

之所以这样,是期望能给大家的一个过度,防止“过热”。相比较“容易的、课外的、冲突不大的”风险小,好操作,先丰富教师的经验,当具备一定能力后,再向“复杂的、课内的,需要合作的”渗透!

这种定位应该讲是比较稳妥的一个办法!后来事实也证明这是一条比较好的路!虽然慢了许多,但却扎实了许多。

2、小策略

(1)具体的策略

解决问题需要策略和方法。我们把解决小现象中的问题的策略叫做“小策略”。但一开始,大家提出的策略都比较“大”,比较“空”

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怎么办?——策略:“调动积极性”“调动积极性”这个接近

教育理念的策略,太缺乏可操作性了,教师最需要的是“如何调动积极性” 如何防止学生走神?——策略:游戏调动”(与上述策略相比,游戏调动”进了

一步,可具体的游戏是什么?)



21


我们将这些称之为“空洞的策略”。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有两个:

其一,多年的习惯!大家总喜欢讲一些上位的话,感觉这样“有理论”——而恰恰忽略了最重要的内容!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采取不断追问的办法:

问: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怎么办? 师:“调动积极性”

问:你是用了什么办法调动?

于是,具体的办法出来了!然后我们再推荐他一些策略,于是,调动积极性的具体办法便出现了:“循环说”汇报他人的”“我们组……”

其二,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一小有个何老师,他看到学生有好的表现,马上就给他写一张表扬条,肯定他的行为!这个办法改变了许多孩子,效果非常好!但是她没有认识到这种方法的价值。我们帮助她梳理为小策略——“表扬条”易学好记方便传播,“表扬条”被许多教师使用!

由空到实、由抽象到具体,这是小策略研究的“核心技术”。实际上,这是把行为研究落到了实处。行为研究的程序就是:发现问题(找准小现象)——解决问题(探究策略)——付诸实践(实施策略)——再发现新问题。

(2)系统的策略

策略一开始,往往是零散的!遇到什么问题想什么策略,后来发现这种工作方式是追着问题跑,能不能将研究走在问题的前面?

我们开始系统开发、积累教学策略!遇到同一类问题大家共同的策略有什么? 下面便是合作学习的小组系统开发的关于合作学习的策略: 循环说

循环写与循环贴 复写纸 发言卡 采访 追问三次

合并重复的与选出不重复的 二变一 观点排序 小组的总结

掌握这些系统的策略,对于一个教师来讲,遇到问题前便有了“十八般武艺”,他们在教学中便有了主动权!这可能就是素质的提升吧!

(3)策略库

我们把系统的策略叫做“策略库”目前很多学校都开始建设自己的教学策略库”。每一个教师都有自己的策略,学校要有意识地开发这些策略,经过选择、加工,最后形成学校自己的教学策略库!

下面是第八小学的部分策略及发现或使用者: 1表格学习——祁海燕 2、短信——李妍菊 3、飘书——杜昕霞 4、我出卷——白丽霞 5、开心卷——李晨霞

22


6、循环日记——杨秀峰 7、换日记——温红梅 8反思表——刘丽莉 9、大拇指——刘庆荣 10、找优点——温红梅 11、合作行为——杨悦 12、小组的学具——佟志红 13、定标准——韩丽萍 14、打电话——刘丽芳 15、闭眼想——王春艾 16、不要惊动他——白艳玲 17、不要扰——徐伟 ……

学校资源不仅仅是设备设施,也不仅仅是乡风民俗,教师的实践智慧是最宝贵的学校资源。透过教学策略库的建设,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学校的研究的功能——发掘本土资源,积淀教师精华,脚踏实地地促进教师的发展!

3、小故事

(1)小故事

在用“问题解决”的思路开发小策略的同时,我们把写教学小故事列入教师研究的重要内容,同时作为策略开发的另一个渠道!

过去每一所学校,每一个教师都有论文写作任务,但是也不容回避其中的问题:要求上位,过于关于理论,与教师的实践有距离,教师写起来感觉困难重重!

小策略的研究,因为“小”和“实”,所以与具体的教育情境血肉相连,每一个策略都是一个小故事,所以我们从开始就倡导写真实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是一个案例,成功的、失败的,独立的、系列的……一个个故事浸透着教师的实践与反思

下面是第六小学自编的两本书的目录。一本是2005年出的,一本是2007年出的。

2005目录



追求真实有效、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 重视音乐课的育人作用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因开放而精彩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学生的尊重 如何加强语言积累 让学生走进写话乐园

浅谈在课程改革下的体育教学

浅谈小学数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 ……

2007目录

课堂上学生不注意听讲怎么办?

如何提高学生课堂发言积极性的策略应



怎样让一年级的学生大声回答问题 试卷自我评价

学生照抄作业现象反思

小学生不完成作业怎么办? 同用一本书的教学策略 写小纸条的妙用 ……

对两个目录进行简单的比较,显然后面的目录对教师更具吸引力!20052007,时间只两年,但是变化却不小:一个上位,一个具体;一个关注理论,一个注意操作!

教学策略+教学案例”正在形成系统的“教师专业发展资源库”,这些源于本土的资源正在成为学校及地区发展最有价值的资源之一。



23


(2)主题故事与系列故事

教学故事一开始,大家常常是就事论事!后来将大家的文章一梳理,结果发现系列研究 请看第八小刘老师的“小组合作”的故事目录: 1. 一节失败课

2. 小组合作的实践开始了 3. 第一次使用循环说 4. 继续使用“循环说” 5. 实施“循环写” 6. 意外的惊喜 7. 这节课不理想

8. 今天的小组合作很成功 9. 小组合作的背后 10. 又产生了新问题 11. 同学们自己分工合作 12. 磨合之后的一次精彩 13. 小组合作成员相互激励 14. 第一次总结

15. 组合作的研究改变了我的教学 16. 掌声来自于同桌 17. 换组长



围绕一个主题进行研究写系列故事。于是主题故事、系列故事又成了教师写作的方向。 解决问题是研究写故事也是研究小故事背后是教师对自己实践的梳理与反思系列小故事的背后是教师的问题串研究“问题串解决”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重要思想。小策研究“肤浅”吗?

(3)故事评语

不可否认,过去的写文章或多或少存在着功利色彩:为检查、为任务!也正是这个原因,应付、抄袭的情况常常出现。东胜的领导的点评,不仅改变了这一局面,而且还增加了一条领导与教师沟通的渠道!

将教师的文章收集起来,校长牵头,一个月左右对每个人的文章点评一次,发现精彩的文章再推荐给大家。

一开始的看文章主要是为了检查,后来发现许多精彩的研究案例,于是点评变成了欣赏与发现,再后来又加入了引领的成份——帮助教师梳理故事脉络、发现问题,点评操作、推荐办法!

下面是东胜第一小学郝风玲校长为一位教师写的点评: “彩色作业”——一个富于创意的策略!不过我相信这仅仅是你作业策略中的一个,能不能将此进行系列开发?

红霞老师也在做类似的实践,他的案例我推荐给你,还有何老师也有许多非常好的办法,你们是不是可以互相多交流,最后形成一个基于作业的系列策略及案例?

不知意下如何?我愿意帮助你

郝风玲(校长)

200743



24


点评成了教师新的动力,促进了教师的学习同时点评也促成了领导的参与:因为大家感觉如果都是鼓励,肯定满足不了教师的需要,于是推荐、点评、分析、梳理自然开始了,学习也便开始了!

(4)故事分享会

当教师的热情被激发,你很难想象他们的潜力有多大!“小现象、小策略、小故事”,小中见大,教师的智慧足可以让大家感觉到震撼。

如何让更多的人分享大家的智慧?“分享会”顺势而生。 这是一位教师的眼中的分享会: 今天的“策略分享会”是我最难忘的一次!

两个周前我们就开始准备了,我们组是集体发言,为此我们开了好几次会议,大家都帮助千方百计发掘经验这个过程居然发现我们真得做了不少工作发言稿最后做成了幻灯片,因为有时间的规定,我们事先做了磨合。

分享会如期举行,这是一次与众不同的分享会:

会场不再秧田式,而是小组式,一个教研组坐成一圈;桌子上还放着温馨提示语“请你鼓励他人”“能微笑开会吗”……这些语言一下子让我们亲切了许多,整个会议大家都是笑着的。

分享会的主持人不是领导,而是两位普通教师,活动开始,还做了一个小游戏,在笑声中,分享会活动不知不觉开始了!

发言都是以为单位进行小组的,有的小组推荐12名发言者,有的组则是全体都上!每人讲一个策略及故事!故事都很客观,不仅仅讲成绩,特别讲问题,实实在在!

发言都有时间约定,没有超时的!

每讲一个策略,主持人在旁边的黑板上做记录下来。到会议结束时,出现了二十多个教学策略:有课堂教学的:循环说、温馨小提示……;有作业的,不用橡皮、统计表……这些策略都非常适用,大家做了许多!最后总结员进行了总结与梳理,让我们的思路一下子清晰了许多。

最后将今天活动的照片做了一个小电影,很温馨; 这确实是一次难忘的活动!

透过这个案例,我们发现分享会的特点:

重视了过程:分享只是瞬间,教师的实践、总结、提炼的过程才有价值。 重视整体提炼:发言的模板、记录员、总结员; 重视团队:以小组为单位发言,重视团队的力量; 真实:教师的故事“讲成绩,特别讲问题,实实在在”,还研究本来面目。 有了主题:小故事分享会,策略

将教师推向前台:主持人、发言者都从教师中来 会议文化:温馨提示、小游戏、小电影…… 除了集体的分享会,还有以下的分享方式:

例会中的分享——在学校的例会中挤出10——15分的时间,专题分享教师的策略与故事。

跨学校、跨地区、简报的分享、网络分享……每一种分享都是策略的二次开发。

分享使小策略的能量无极放大,分享使“细小研究的星星之火烧成燎原之势。分享会的背后是学校研究氛围的形成与研究文化的积淀!

25


二、精中求深——“三研”推进校本研修

教师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是什么?与学生学习一样,也不只简单的“讲授”同样需要“研究性学习“体验式学习反思学习”……但是从什么角度改变研修方式?

东胜选择了“系列研究、风险研究、快乐研究(简称“三研”:系列研究——主题突出,做精做深;风险研究——理性思考、做稳做实;快乐研修——回归人性,做活做乐;

“三研”从改变研修方式入手,研究成人学习规律,开发“教师研修”策略,与三小互相呼应,两者相得益彰,构建了东胜研修的基本格局。

1、系列研究

(1)主题研究与系列研究

不可否认,单独的小策略研究太分散了,太细小了,教育情境的瞬息万变,教育问题的纷纭复杂,不是分散、细小的小策略所能应付得了的。如何使这种类似“草根”的研究形成“草原”之势,最后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这时,主题研究与系列研究顺势而出。

如上文“案例”,每一个小组最后确定了一个主题,然后开始研究 周期上有长有短,长则一个学期、短则一个周,但是不论长,都要围绕一个问题,精细研究

一点—研究过程教学过程的重合:

研究——教学实——新研究——的实践……如此循环,不断提升

下面是东胜区第小学主题研究、系列研究行动表。

改革必然实践,实践必然有问题,问题“不断地发现与解

决”、“解决与发现的过程”便是教师专业素养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2)定点观察与听课表

听课是最常见的教学研究方式,但我们也发现目前听课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首先,课者与讲课者缺少沟通,所以评课以自己的好恶来评价,缺少针对性;第二、研讨主题过于散,设计板书、语言……面面俱到,但是最终往往是一面不到;第三、过于关注教师的“教”对于学生的学关注不够。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开始尝试一种新的课堂教学研讨方式:定点观察:也就是听课时,听课者相对固定地观察一个或一组学生,记录下他们的学习行为,做为研究的基本素材。



26


配合定点观察,“听课表”出现了!听课表是讲课者给听课者的,让听课者了解自己的意图,然后观察课堂。下面是一份“课堂观察”说明:

尊敬的教师:

感谢您来到我的课堂,这是我的教学设计(自主学习:你如何评价贝尔这个人?你是从什么地方发现这些品质的?找出相关的段落、句子。

请您跟踪第三小组,观察并帮助我记录:

1 学生大致用了多长时间进行学习状态?有没有磨蹭的同学?如果有,他们磨蹭了多长

时间?他在磨蹭什么?

2 有没有提前完成任务的同学?如果有?完成任务后他们做什么?

3 有没有没有完成任务的同学?如果有,你感觉我再给多长时间可能会好一点? 4 有没有根本下不了手同学?如果有,你感觉问题出在什么地方? 5 学生自主学习时,他们有没有按我的要求进行整理? 请您尽可能多地留下信息,感谢您的参与。

教师:×××



带着这样的问题听课,于是教师自然特别关注学生学习状态,于是评课重点自然也有了主题。听课表的运用,使教师们开始由过于关注“教师的教”到“学生的学”,并且能将观研究做深做细!

有了这种研究思想,“同上一节课”“一课多上”“磨课”……等研究方式自然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3)教研组与课题组

“主题研究“系列研究”谁来组织?现在一般情况是以学科为单位划分的:语文组、数学组、外语组……,学科研究偏重于学科知识。语文为例,研究的多为阅读教学作文教学、识字教学……,但对于通识教育(没有学科界限的内容)研究不够:如小组合作、发言规则的建设……,对于学生全面发展来讲,后者的意义更为重要。

现在,我们开始关注“通识教育研究,于是开始倡导学生除了学科组外,建设一种新的组织:课题组。

课题组是以研究主题为单位形成的小组,根据教师的意原,组织成课题小组,研究“公共的问题”:如:“如何让学生注意倾听?”“如何按时完成作业”“小组合作研究。这些内容没有学科界限,年级界限也不明显。

课题组与学科组两者形成互补,互相促进。

上述组织的建设,属于官方组织,与此同时开始关注“非官方团队”:教师间事实上存在着自己的“研究伙伴”,这种伙伴并没有人管理,私人感情“好伙伴”,引导“好伙伴”团队的建设,可以与官方团队形成有效的互补。

2、风险研究

(1)从风险意识到风险研究

目前,许多研究成果没有办法转变成为我们的行为,为什么?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课题往往对其研究的正向成果大肆渲染,但是对其研究成果的负向问题分析得不透,研究的不深,结果许多有价值的“过程”难以呈现,最终其成果很难复制!

我们提出“风险研究”正是期望追寻其真实的过程。

任何“教学策略”都不是万能的,也不可能一帆风顺,所以提出风险研究,对教学



27


略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的分析,并提出预警机制!这样会让研究少走弯路!

下面一组策略及风险,以及应对办法: 策略 循环

基于问题 对“不发言”的学生感到无奈。

访客

面小,组内深度。

小组 总结

风险研究代表着科学精神、体现着研究能力。思考的角度更趋多样,研究的深度更趋彻底!

与过去我们喜欢轰轰烈烈相比,风险研究可以有效地防止“研究过热”——同时这种研究对教师思维方式的影响也上非常深远的!



将组内学生分为介绍者和访问者两部分,一部分留在组内给来访者介绍本组的结论,另一部分学生分别到其他组去了解研究结果,然后再回到组内交流。

操作办法

学生将自己的观点循环写出来。保证与小组讨论。

存在风险 的天地,成绩弱进来。 访客时,偏离学习目标,完成任务质量差。

交流时以“我们组认为…”开头。

点。

小组合作时, 先进行一次模拟。

应对办法 每次每人只写 一条,且不能重复。

“语言霸权”每个人都要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

合作结束前一分钟,组长组织组员进行总结

统一观点。 “我们小组的观点是……”

(2)策略网

每个策略都有风险,每个风险都有应对的策略!策略——风险——策略——风险……

于是,策略网便出现了!

下面是一段关于小组合作学习文化建设的策略网 小组的每个成员都应承担不同角色,分担不同任务。策略“A1小组的角色”给大家提供了若干种角色的选择,可使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虽然分配了角色,但一到合作中,常常忘记自己的角色!制作一张个性十足的角色卡情况会好很多,策略“A2角色卡”会给你启发!

有了角色并不等于就工作,策略“A3角色培训班”可以有效提升组员的“工作能力” 人可以创造环境,环境可以培养人,A4组长交流”则是通过情境互换,提升交流质量,培养“管理人才”

成立了小组,但是如何提升小组的凝聚力,A5个性小组”告诉大家可以通过起个性组名、定组规,选吉祥物等办法来增强归属感。

建立一个欣赏型的合作文化非常重要,但如果仅仅简单地要求“你们要多发现别人的优点”,学生因为缺少抓手而不知如何下手!策略“A6欣赏圈”,大家围于一圈,互相写优点!收获的不仅仅是同伴的欣赏,更是一种自信、尊重、友谊……

如何将“欣赏”变成常态?可以尝试“A7表扬条”,发现好行为时,教师及时为学生写一张表扬条,会带来意外的收获!

许多教室也有表扬栏,但是是以教师评价为主的,A8欣赏栏”则有所不同:学生是主角,自我展示,互相欣赏!A9秘密伙伴”是一个有趣的策略,大家互相成为秘密伙伴,互相记录对方好的行为!

每个班都有长处,A10留学生”旨在组织跨班级交流,同学们跨班“留学”,不仅仅可以亲身体验他班的文化,也会带去本班的作风,一举两得!

28


常常让学生互相学习,可以怎么学?“A6换本写”是一个简单的办法,让学生交换作业本写一次作业:相信,这种合作是看得见的,学习也是看得见的!



问题——策略——新问题——新策略……,没有终点的问题与策略循环,也便是没有终点的研究“投入”策略网的教师不正是研究型教师吗?

(3)引领中的风险

上面讲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风险研究,其实在校本研修的活动策划中,同样也有风险存在!现在的研修活动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操作随意、形式呆板等问题。在校本研修活动中加入风险预测,可以有效的提高活动质量。

下面是专业引领者在去织纺苑小学进行的风险研究:本次去学校计划进行主题研究大家会出现什么问题?下面是大家的分析及对策: 可能的问题

教师不知如何回答:你们看

吧,随便……

应对的办法

问:你这节课与过去最大的不同是什么?(不同可成为主题)

问:你感觉这节课最可能出现问题(出成为亮点)的地方是什么?(根据这些地方确定主题)

问:本节课中,你在哪一个环节自主、合作、探究体现最充分?(将这个环节确定为主题)

问:这个问题很大,你具体期望关注哪一类?

问:作文教学的内容很多,你期望关注作文选题还是修改,还是……

同意:好,告诉我他们的座位,我坐在他们身边,专研究这几个学生……

这个问题我们等一下,现在先讨论清这个问题,然后再讨论你的问题! ……

问题过于大:

如何体现自主、合作、探究; 这课怎么上?作文(计算)教

学怎么教? 提问比较极端 就几个差生……

大家不习惯这种研究方式,不知如何讲;一讲开,就容易跑题 ……



教学策略中的风险研究到研修活动中的风险研究,标志着“风险意识”从教师实践层、领导管理层、专业引领层三个层面推开,虽然目前还没有成为一种真正的思维习惯,但是这样的宏观规划,对地区研究的稳健推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快乐研修 (1)研究会的快乐

现在的活动普通存在着许多问题:活动形式单调,以单向的传递为主,对团队的力量关注不够,对本土的经验缺少梳理与提升

也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我们开始了在活动变革。先请看这样的活动: 这是第五小学开学前的一次培训:

活动刚开始是个小游戏,根据足球、篮球等十二个运动项目制作若干个小卡片,每人抽一张,然后寻找相同项目的同伴,不过不能做说话,只能通过动作寻找。在快乐当中,大家找到了自己的伙伴。



29


之后,开始起组名,名字也各有千秋:五朵金花组、探索组、希望组等,各具特色。每个小组都有组织、记录、发言、噪音控制员,有的小组还有挑战员,挑战员非常有意思,他们要针对其它小组的意见发表自己的观点。

每一个小组设计了自己的一个活动专栏,将活动提炼出来的观点张贴于小组栏目! ……

今天的活动是围绕“开放的课堂”开始的,大家不断地介绍自己的新办法,并将办法布置于小组的园地,最后活动结束时,每一个小组的园地中,都出现了许多教学策略!

后来,学校将大家的策略进行了梳理,并反馈给了我们 这是培训者的记录。透过记录,我们看到了研究的快乐:

学科的组合:开始跨学科的交流与分享,增加教师交流的机会; 游戏的加入:加入快乐元素,让研究在快乐中开始;

参与过程:引导引导大家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发现研究,梳理价值; 如今这种“研究模型”正在成为多数学校的活动模型!

(2)研究室的快乐

研究室就是以前的会议室。一提出会议室,大家首先想到的庄重:方方整整的排排座位、严肃的标语……能不能让会议室成为研究室?请看第九小学研究室:

左面是一块大白板、旁边还有一块移动黑板,上面是教师们研究策略时留下的痕迹——这给教师的交流提供的方便。

右面墙壁有个园地“策略栏”—— 学生不回答问题:

同桌互说; 人人都回答、 先听后说; 卷面不整洁:

统一用笔 不用橡皮…… 右面墙壁上小组园地:

小组讨论时,每一次活动小组的活动记录。 南墙是激励栏,

什么人最重要,眼下需要你帮助,离你最近的人 什么事最紧要,马上去做,把这件事做掉; 什么时间最重要,就是当下,一点也不能拖延; 建议栏:

学校建立微笑墙,让学生一进校就能版所有的教师的笑脸; 建议广播操与排舞换做,其他时间做游戏 ……

一大间会议室,四面的墙壁见不到大家熟悉的标语等,只有教师研究的足迹,学校杨校长讲“这才是教师自己研究的地方!

这个栏目的背后是什么?王校长这样介绍:大家说了算!大家一起讨论,一起沟通,一起协商!

一个会议室文化的变革,便可以折射出研究文化的变革!文化墙”的背后是一种返朴归真!是一种民主机制!是学习型学校的打造!

会议室的文化同步开始了一定有办公室的文化、走廊文化、教室文化……



30


(3)网络研究的快乐

信息技术的普及也给研究带来了新的空间与机遇。东胜的网络研究也不知不觉相伴而行。

下面部分网络研究

QQ论坛——这是学习与发展共同体项目的一个研究来台,他们有自己的课程,我们教师每周活动一次。论坛由“博客群、信箱群、简报等”网络技术组成。先设计课程,通过博客、信箱发布,然后组织研讨。每一次论坛都由团队轮流主持。实现有效的专业引领。

网络会议——利用UCskyep等会议视频系统,组织会议。东胜学校与新疆、深圳、北京等友好学校进行跨地区的现场交流与研讨,互相参与对方活动,互相发言、点评。067月,学习与发展共同体项目组年会上,我们与澳大利亚实现了网络互动;

专题网站——通过建设专业网站,为实践基地服务。“读写档案袋”国际合作项目有其专门针对中国研究者的网站,我们也是这个网站的核心会员,参与网站的建设。建设、学习成为一体。

网络将世界碾平”,新的技术,让我们的研究“走遍天下,无须远行”,新技术的应用为教师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窗口。

我们与世界同步!

三、稳中求进——“三新”促进校本研修的区域推进

区域推进需要有力的管理但如何在管理“刚性”“人性”中寻找平衡?东胜是从“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简称“三新”)切入的,新规划——“一体两翼”建构东胜研究整体格局;新视野——与国内外最新研究进行深度合作;新发展——培养本土专家,改变研工作方式,寻找新的发展动力:

“三新”从宏观上对区域发展做出了清晰的布局,从方向上并从落实到了操作层面!

1、新规划 (1)一体两翼

区域性推进需要区域整体的思路,同时也要尊重学校的已有的文化研究但两者如何协调?“一放就乱”“一统就死”是最常见的问题。

2006年,我们与“学习与发展共同体项目组”对整个地区的研究进行了调研,根据学校的发展,与每一所学校一起形成了研究切入点:

一小:基于故事的研究——教师写教学故事已形成风气: 二小:基于小课题的研究——每一个教研组都有自己的小课题

五小:基于团队建设的研究——在教研组长的培养上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七小:读写档案袋——该项目在学校进行的很深入

八小:基于策略的研究——在教学策略的开发上有了起步; ……

基于学校已有的研究提升研究主题,最后学校间互相补充,构成了东胜教研的整理网络!

31


有了这样的的网络,教研中心做什么? 1、提供有效的专业引领制度——服务;

一小

2、组织有效教学小故事 管理与评价机制——管理

七小

档案袋 于是,“教

师专业发展”为主

八小

体,以建设“有效教学策略 服务”“有效管理”为两翼的工作模型基本成型!



实小 小课题

五小 反思

教师专业发展

七中 课堂观察



实验中学教学行为

……

(2)课题的导向

研究课题依然是教研中心的一个重要的工作如何通过区域性课题引导学校研究?如何讲课题的实效性?我们提出如何基本思路:

1、简化手续,注重实效:简化科研立项手续,改革课题验收方式,注重研究成果的操作性与推广性,实施宽进严出。

2、源头验收,效果为首:成果的界定除了看文本资料、听取汇报,还特别进行学生质调查、教师研究成果界定,来调查课题质量;

3、尊重现状,体现互动:尊重不同学校的不同水平,关注纵向比较,实施“基本标准”“个性标准”基本标准为全区统一标准;“个性标准”为课题负责人(单位)个性化标准。

4、关注细节,关注对策:研究的视角要更关注教学小现象,要寻找可操作的、易于传播与推广的教学策略,并形成具体的教学案例,使之更具推广性;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课题的基本原则,真实、扎实、朴实是开展工作的基础。 2007年,我们的课题培训也发生了变化:课题培训从“模拟验收”开始——选择第七小学的郭小叶老师的读写档案袋项目组织模拟验收:

本次验收除了项目介绍、主题答辩之外,下面几个环节给大家不小的震撼: 1 学生访谈:所有与会者与实验者的学生访谈,深入了解教师的研究情况; 2 质量调查:现场进行学生质量调查,了解课题质量; 3 成果幅射:调查本课题对学期其他教师研究的影响。

“质量为本”体现了课题指导思想,那种假课题、研究在这样的验收面前是很难通过的!真实的验收必须会引导真实的科研!

这便是研究

2、新视野

(1)平等中的引领

研究需要专业引领!近几年,东胜遍请各地名家,但不可否认,如果提高教师的素质仅仅依靠“请专家、搞活动”,显然是不够的!

32


缺少系列性:教师研究需要持久的跟进,而这些培训大多是一次性的,这显然难以

满足教师持久跟进的问题;

缺少针对性:专家讲座是面向全体,很难做到点对点的、个性化的诊断与指导! 缺少整合性:专家个体的资源非常好,但是资源缺少整合,没有形成系统,教师又

很难进行有效的选择与整合。

认识到这种情况,从06年开始,就对开始另一条腿走路:建立稳定、持久的专业引领队伍,形成了短期合作与长期合作相结合的两条腿走路方式。

我们对长久合作伙伴提出“我们一起做研究的一个提法:合作伙伴是平等、互相促进的!研究必须是基于本土现实。基于这样的想法,专业引领要做:

1、专题诊断:课题组都要先调研后工作。对学校的研究案例、教师的实践案例专题点评与会诊!

2、持久跟进:培训不是一次性的,要利用信息技术等多种渠道,提供常态下的支持! 学习与发展共同体项目”“读写档案袋”有专题的网络论坛,每周进行一次,每次一个主题,每次都有课程设置,专业引领……为实践教师提供最便捷的服务。

4 平等建设:为东胜的发展搭建平台,不光光培训教师,还要推出学校,推出教师。

下面便是部分课题为推出东胜的

074月与7月:东胜教师随课题组为四川、天水教师做主题培训; 0710月,学习与发展共同体项目年会在东胜召开

0712: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世界教师大会,东胜五小、七小做了会议发言 086:东胜八位教师在北京教师研究大会上发言; 086:读写档案袋国际合作项目会议在东胜召开

过去我们都是以学习者的身份出现在这些会议,现在,我们也是以主人的身份出现!织培训、典型发言……没有这样的平台,我们很难实现如此的突破。

(2)国际视野

眼界越开阔,研究越深入。特别是国际上先进的研究,要将其本土化。我们是通过组建共同项目走向国际的。下面是我们两个重点项目:

一、“教师学习与发展共同体”国际合作研究项目 “教师学习与发展共同体”国际合作研究项目是由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澳大利亚莫纳斯大学、中国北京师范大学发起的国际研究合作项目。主要探讨在不同层面建立教师学习与发展共同体的策略和途径,通过引导教师反思自身教学实践、开展行动研究和合作研究,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进而促进学生高质量的学习“小现象、小策略、小案例”“主题研究、风险研究、快乐研究”是该项目的重点内容之一!

该项目在东胜工作三年多,每个学期,项目组核心成员都要来东胜工作数周。

06年,我们将项目组核心成员、原海勃湾区教研室主任李玉平老师也引进了东胜,并给予其宽松的工作环境,让其在北京、东胜等地工作为东胜教师校本研修进行多样的指导。

二、“读写档案袋”研究项目

这是加拿大UBC教育学院若博院长负责的。若博院长是一位世界知名的语言教育专家,在美国很多大学,包括哈佛大学做过教授,他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开始在美国一些学区和美国的教师们做学生档案袋评价促进学生读写能力提高的研究他将自己的研究结果进行出版,成了美国教师们的畅销书。

33


现在,与新课程改革之初的成长记录袋相比,该项目在“促进学生反思“学生可操作标准的制定”等方面取得了质的突破。

目前已有五所学校参与。若博教授每年都“不远万里”,从加拿大至少来东胜一次。 上述课题的深入开展,深度合作,我们不仅仅得到了国际最前沿的信息同时更受到他研究方式的熏陶:充满人性、执着、尊重……而这些对我们的研究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3)本土气息

关注国际最前卫的信息,同时也关注国内最务实的课题! 外语教学改革实验是教育部指导小学英语项目组一个课题!全国一共五个基地。他旨在通过有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外语基本水平,继而改进外语教学

教育实验:这是朱永新组织的一个课题,主要研究读与写的结合。前有七所学校在做着这个实践。

除此之外,我们还特别注意本土经验的开发:

第七小学“读写档案袋”有效的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改革,我们通过现场展示、集体分享的方式交流。

第五小学“中层环节干部的培养”非常有效,于是我们开始与其一起整理,从中梳理经验,然后向其他学校推荐。

第九小学的“会议文化”建设很不错,于是我们在其学校开会,以其影响更多的学校。

国际视野+本土气息,组成了地区研究一个新的格局,立足本土,放眼世界,创造属于自己的本土需求的研究



3、新要求 (1)重心的变化

新的教师校本研修需要自然也对教研员,尤其是培训者提出了新的挑战。过去教研员(培训者)以关注课堂为主,对学校的研究文化建设关注不够。从07年下半年开始,我们的视角开始变化:

关注工作:由“课堂教学等活动”转向“校本教研”

关注对象:由“教师”转向“校本教研活动的组织者或培训者”

过去听课评课,关注点往往是课堂或教师,其结果也往往只能解决少部分教师的部分的问题,属于“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让“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室、办公室都成为“研究室”教学研究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以听课为例,过去听课评完课,工作也就结束了。现在不同了,现在首先看本轮校本研修活动是如何策划的,本次活动是系列活动中的哪一部分,之前进行什么研究本次活动研究、解决什么问题,之后还有什么研究其它教师进行了什么研究,解决了什么问题,又遇到了什么问题,总结提出了哪些操作层面的经验……除此之外还关注培训者的组织水平,参与教师研究的深度,活动策划是不是合理,研究主题是不是突出、面对生成性问题如何应对等。

这是一个次快乐研修的策划活动: 听课前:

1. 确定主题:教研员与讲课教师进行简单的交流,确定研究主题;

2. 告诉听课教师:将本次研究主题告诉听课教师,也期望大家关注本话题



34


听课

教研员与教师都重点关注主题;同时尽可能多地采集信息:如照片等 下课后:

与讲课教师简单讨论,期望就本节课关注点写出自我评价与反思 下午交流

围绕本主题,组织研究,并形成策略

上述变化标志着教研员(培训者)角色与工作方式的变革,我们想,这种工作方式也可以为学校的校本研修起到一个较好的示范作用。

教研员(培训者)工作重心的转移,实现了教师引领工作的飞跃:由关注“部分”到“团队”;由“课堂教学”到“校本研修”,由“微观”到“宏观”,由“具体的实际工作到“学校文化建设”

工作重心的改变对教研员(培训者)又提出了新的挑战,除了具备讲课、评课、指导等能力外,还需要具备校本研修活动的策划与组织、分析与指导能力,最终教研员(培训者)学科角色也将淡化,要求一专多能,实现跨学科合作。

(2)教师专业引领者的能力

不可否认,在这样的一场变革中,教研员(培训者)的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

第一、是习惯的工作方式;过去,大家总是以“专家”的角色出现了,所以“你讲课我评课”顺理成章,但是,而在我由“评价者”变成了“引导者”——引导教师发言,而非我直接点评,正如一位教研员(培训者)所说,“我发现教师们将我要讲的全部说了……”全部都说了,我怎么办?过去评课从备课、讲课、总结面面俱到,现在具要求“主题评课”“策略提升”……新的要求,自然是一场新的挑战,

第二、新的能力要求。过去关注教师的课堂教学便可以了,现在则要求关注“学校的研究活动”——研究的组织、策划、总结;过去关注某个教师,现在关注一个团队……新的挑战背后是新的能力,教研员需要不断学习……

面对挑战,活动——学习——反思……再活动……再学习……再反思……一个与成长的循环!

在活动中,教研员与教师一起成长。

(3)学科中心教研组(教师培训队伍)

专业支持引进是一个方面,更主要是建设属于自己的培训者队伍,东胜的这支队伍是从“学科教研组”的建设开始的。

教研员(培训者)是从专家到教师的一座“桥梁”,但是这座“桥梁”是面向地区的,不可能延伸到每一个教师,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学校缺乏自己的“桥梁群体”。于是,我们决定由教研室牵头,成立“学科教研组”培训一批学校的培训者。让他们成为教研员与教师之间的“桥梁”

学科中心组除了传统意义上的“课堂研究”外,其实更多的是“研究研究”——也就研究学校如何做研究

1发现主题:校本研修必须从问题出发,如何发现并选择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是校本教研的一个关键环节。通过培训,让他们能够挖掘实践中教师最需要、最关心又最迫切解决问题。

2活动策划教学问题不是一次活动能解决的,研究需延续,活动需要策划,通过培训,让他们能针对发现的主题,结合学校的发展规划和现状,策划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3、活动组织:校本研修活动主要以参与式为主,通过培训,让他们具备组织、主持



35


力。

四、几点思考

回首几年校本教师研修的变化,我们有以下几点比较深刻的思考。

研究也需要视野。研究需要胸怀,我们反对夜郎自大,也不支持盲目照搬,可我们却常常陷入我们所反对的矛盾体中,学习他人还是自我创造?矛盾中常常封闭自我封闭中影响了判断与决策……

研究需要团队:任何人的进步和成长都离不开团体,背靠背的时代已经过去,用团队的成长促进教师个人的成长,同样个人的成长促进团队的成长!研究就是促进了这种团队的建设。

研究是学校文化的建设,是常态工作提升,是快乐生活方式的创造!

1.关于教师发展

教师发展需要动力。这动力来自于教师的内心。外加的动力不能持久,有时还能成为教师发展的烦恼,成为阻力。内心的动力首先是情感,培训也好,研究也好,首先要让教师快乐;情感的升华就成了意志。

教师发展需要学习。解决问题的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教师培训的第一位任务应该是引领教师发现问题,找到了问题,你的培训任务就完成了一大半。任务驱动是教师发展的外力,同样不可轻视。在小策略研究中教师焕发了极大的读书、读网、向同伴学习的热情。

教师发展需要引领。引领不仅仅是观念轰炸,引领包括实实在在的跟进,引领还包括合作、分享,引领还包括搭建一个适于教师展现的平台,开拓教师突破围城的视野,搭建教师在现实空间和网络空间交友的桥梁。

2 .关于研究

研究需要平和的心态。研究发展不在走的有多快,而在走得有多远”。让研究少一些功利,多一些宁静,在一个浮躁的社会中,保持一份研究的平和,让多一些自然生长,少一些“催生”“速成”

研究需要实实在在的作风。研究不在课题有多大,也不在写出多少文章,而是一种工作状态,实实在在,问题就是问题,成果就是成果,讲效果也不忘分析局限,讲局限也不忘分析优势。相信世界上没有包治百病的药方,但也相信世界是没有过不了的火焰山!重要的是客观、真实!追求科学的精神。

研究需要方法。做一件事找对了方法,成功便有了基础,方法错了常常南辕北辙!就如研究教学设计必然也要思考学习行为一样。方法很重要,但是真正找到方法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三小是方法,三研也是方法,方法很难说好与不好,适合的就是好最的!

.关于校本研修

“培训”的词义就有“居高临下”的味道。“培训”的词语不是不可以用,但要赋予它新时期的内涵,新时期的“培训”应该是教师自主学习、自主研究,因此,用“教师研修”替



36


代它也无不可。

“教研”的概念有过于关注工作、过于关注客观的嫌疑,研究应该首先是教师的研究应该是研究教师自身,当然这种研究离不开教学这种研究的成果要表现在教学中,但总不能见物不见人。

“培训”和“教研”在学校层面相遇的时候,你就难以说出它们之间的区别。校本研修是真正意义的研训一体。

让我们培训者、教研员,都能以研修的观念实施教师发展的校本行动。

附:东胜研究基本框架

东胜研究基本框架

三小 三研 三新







启动研究



深化改革 区域推进





改变的不只是一种形式

——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第二幼儿园教师研究发展纪实

乔凤萍



37




成功的人事制度改革背后的挑战 担任园长以来,我最得意的事情莫过于建立以自主工作机制为核心的人事制度改革,且我也一直认为通过外部机制的建立,可以实现人的内在的转变。但随着新机制被大家很好的接纳,看似一片生机的背后,依然隐藏着一系列问题:老师们自己选择了岗位,选择了合作伙伴,也有了积极工作的决心,但做开以后,依然如故,除了按照以往的程序工作外,不知道今后该走向哪里?不知道该怎么做才是真的、好的?自主成长遇到了极大的障碍,使我不得不重新思考这其中的原由。

长久以来,我们在教师的管理中更多地运用外部的激励措施来调动人的积极性,比如评优选先、考核奖励,参照的条件往往是外显的结果,比如考试成绩、写出来的论文、比赛获奖等,这很容易引导人们以追求结果为目的,而且会滋生出为了结果不择手段的情形。我所进行的改革,原本是要改变这种状况。可在现实中,老师们依赖教材、依赖指导、依赖园里的安排的心里依然很严重,而依赖背后的原因却是思想的不独立,缺乏对问题的深究,缺乏教育本质的理解,缺乏对事物的见解,没有属于自己的思想,因此也就没有了独立的能力。严格的说,人事制度改革,仍然是外在的动力,不同的只是给了教师自主的空间与可能,却仍然不能给予老师独立的能力。

看来得改变学习方式了……

我知道接下来要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而且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真正推动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毫无疑问,除了学习,没有别的办法。但学习没有哪个学校不进行,为什么我们进行了那么多年的学习,却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呢?组织讨论中,大家提到这样一些感受:学习的形式枯燥不感兴趣;听讲座记了满脑子别人的东西,却仍然是别人的;学习和自己的工作结合不起来,学不学一样;知道《纲要》很重要,虽然也学过,却不会用;每次学习是完任务;等等,但说到如何学,也没有太好的办法。我们整理出几点:学习要和实践结合,学习要有趣,要让学习的东西变成教师自己的东西,尝试“用”《纲要》的学习。按照这几点,制定了新学期的学习策略和目标。

1)以学习《纲要》为载体,逐条分析,并结合现实的问题对照讨论,强调抛开专家的解读,试着用自己的实践来解读《纲要》的基本原则,寻找教育理念的源头。

2)园长、主任分别承担组织学习,先学习后组织,强调以讨论为主,以解决保教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主,形式要能吸引大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3)每次学习完要进行交流、讨论,以便调整下一次的学习 4)具体目标:使每一个教师都开口说话,发表自己的观点。 我来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13学习,内容是《纲要》总则,由我组织。我计划将由我讲为主改为与教师一起讨论、发言、体会。

原本以为这种学习方式大家一定很欢迎,也很容易进入,没有想到,情况远比我想象的复杂!

事先没有提任何要求,老师们按照习惯一排一排坐下,并且准备好了《纲要》、参考书籍、笔记本等。但我告诉老师,今天我们一起来讨论,自由发言,可以不做笔记,一听这种学习方式,大家乐了起来,但

是到了发言的时候,只有极个别的老师发言。

原本想的踊跃发言的场面没有出现,会场变得有些尴尬。 看来得想办法了,于是调整为挨着个说,没想好的可以pass

大家是说起来了,但是教师的发言远没有想象的坦诚:习惯性地用“是不是……”“好像是……”开头,心里在猜测我希望或认可的答案,虽然我强调了我这里没有答案,事实上

38


也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但老师们依然拿不准该说什么,仍然有很多老师pass

看来研究真的不容易!怎么办?

于是我拿出了另一套方案:做了一个词语拓展游戏干脆先不谈学习了,我们来谈一谈生活!我让大家随意讲两个词。

结果非常意外:两组的老师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自由、快乐。 看来我们的教师太渴望“自由”“快乐”的工作与生活了!于是围绕这两个词,大家给出了完全属于自己的解释,这下大家的话匣子打开了:

“我喜欢自由自在的生活”

“自由就是没有那么多规矩的束缚”

“自由有度,必须是在一定规则下的自由” “自由不是信马由缰,而是心灵的自由” “规矩要守,但不能束缚思想” ……

大家越说越起劲,到了后来,出现了教师之间互相补充、欣赏甚至于反驳的现象,出现了从来没有过的投入!

我一直在欣赏并适时第加一些我的理解,一种活跃且兴奋的情绪萦绕在群体中。其实在无意间,大家就体验了思想的互相启发以及说出自己观点的感受,兴奋的背后正是学习的快乐。

索性,接下来的学习也改变了!老师们自由选组,大家说儿歌、猜拳确定组长,开始的气氛就很轻松,像玩儿一样。内容相同,各组讨论完派出代表阐述本组的观点,其他组可以提出疑问,也可以反驳。组与组之间出现了竞争,辩论中的矛盾也开始增加,老师们更善于举出身边的例子说明自己的观点,发言时不自觉地就成了“我们组认为……”学习中思考的气息增加了很多。

本次活动结束了,大家体会着研究带来的快乐!乔园长,我们以后能不能都这样活动?”“能!我们以后就这样!

几个年轻的小姑娘高兴的跳了起来!

其实,教师们不是不喜欢学习而是不喜欢我们的学习方式!一个简单的游戏,放松了大家的心情,

小组讨论的形式,缓解了教师的心理压力……

老师们体验着学习的快乐,我则更多的是感慨研究的变革!

随后我又尝试把《纲要》总则中关于幼儿教育的原则进行了分解,准备成小条,各组抽条进行专题讨论。讨论中,因为是小组内相对自由的发言,相关和不相关的问题都有展开,老师们说如此讨论延伸,这个问题根本讨论不完,其实这应该是学习细化、深入的开始,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老师们还做不到及时的甄别和概括,很多概念处于模糊状态。

前前后后我组织的三次学习,尝试了游戏法、小组互动、专题讨论三种方式,老师们感觉很有意思,学习也比较轻松,初步尝试了小组互动的方式,虽然主动发言的人不多,但实现了由听到思的变化!

人人都是主持

有了我的开头,我们新的学习方式便一发不可收。

让每一个教师都成为活动的主人,让每一次活动都有所收获!要将所有的人推向前台!

39




健康领域专题,柴凤英园长组织。

在前几次学习的基础上,大家对小组互动学习效果很认可,商定继续使用。至于讨论的话题,我和柴园长讨论提供给老师们具体而实在的内容,如老师们日常行为的包办代替、教师的哪些行为会对孩子心理产生负面影响、如何减少小班孩子入园的分离焦虑等,便于老师们有感而发。同时把园长、主任有意安排在不同的组内,负责带动经常不说话的老师,并及时概括、梳理老师们讨论的内容。发言的积极性、指向性明显增强,讨论的意识增强,有的老师开始对发言者质疑,举出自己的事例进行反驳,出现了局部的辩论。

本次学习老师们提出一个解决新生入园的策略,

即提前报名、分班,带小班的老师利用假期做孩子入园准备,包括开家长会、熟悉幼儿、家访、组织幼儿及家长间的小活动、来园熟悉环境等,目前已经开始尝试。

语言领域专题,孙丽霞老师组织

和孙老师在活动前就语言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决定小组讨论改为年级组进行,分别围绕大、中、小班孩子语言发展的特点展开。孙老师还在讨论的基础上设计了一次模拟活动,尝试了在不同背景(有音乐、没音乐)下讲故事的比较,所选故事为《白雪公主》《灰姑娘》《渔夫与金鱼》《卖火柴的小女孩》等大家最熟悉的经典故事,要求全体学习都参与,组内自行分配角色,现场模拟直接体验后,进入讨论。处于同一情境下,不同的语气、语调、情感的把握,让大家真切地感受到念故事和讲故事的区别、感情投入与否的区别、普通话的表现力以及对故事反复理解的重要等。现场模拟让老师们意识到直接体验带来的认识与理解,完全不同于单纯听讲座的认识。

社会领域专题,史丽芳园长组织。 仍然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结果在讨论中发现,大家最关心的问题集中在了常规的

培养上,于是史园长就利用蒙氏教室安排了规则的体验活动。在蒙氏教师的带领下,大家全程体验了蒙氏活动中的规则。虽然在活动的开始,强调了基本要求,但是活动中大声交流干扰别人的事情不断发生,教具更换频繁,摆放不规范,指导老师也不自觉的干涉了部分教师对教具的选择。体验结束后,我们请从头到尾按照规则进行的老师举手,10个人,重新明确规则后,举手的变为6人,老师们承认,本来是要遵守,但看到大家都说、别人要

和你说,也就说了。讨论中大家概括出班级内制定规则的基本原则: 1、邀请小朋友充分讨论,体现民主性,规则容易被接受;

2、制定规则要符合幼儿的特点,更加人性化;

3、常规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要不断督促,一定要有监督,最好是孩子们互相监督; 4、遵守规则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规则意识; 5、形成群体遵守规则的氛围; 6、在特定环境中设置规则标示; 7、教师要有意识地积极遵守规则;



40


8、请家长配合共同遵守;…… 教师们真得变了…… 随着学习次数的增加,小组互动中老师们有了鲜明的变化,即由原来只是听和记的被动学习过程,变为不仅听,还要进行思考、发言的主动学习过程;原来把专家讲的、书中看到的当成信条,现在却与实践对比形成自己的认识;对问题的理解不再局限于字面的意思,是追寻更本质的内涵;每一次的学习时间过得很快,一条原则可以争论两个多小时;年轻教师也从以听为主开始进入参与、思考并发表见解的状态。老师们说话的方式表现为:“我认为……”“我觉得……”“我发现……”“我们班出现了不同的情况……” 配合学习的进展,我们还适时地提供一些书籍,如《陶行知文集》,使老师们有目的的读一教育专著。还设立与教师分级管理相配套的业务发展档案,内容主要包括:基础性材料、级别申报表、自我提升计划、活动案例、教师反思教育笔记、推广成果、课堂实录等。其中课堂实录是我们为每一位教师录制的现场活动光盘,教师通过回放录像进行自我评价,好地落实了自我评价为主、他人评价为辅的评价原则。

从表面上看,我们改变的只是一种学习的形式,可在形式的背后,触及的却是教师能否

自主的问题,会不会自主的问题。可能是当局者迷吧,通过和李玉平老师的沟通,一些以前没有意识到的东西被梳理出来,原来我们有意无意间已经激发了教师内心的愿望和学习的需要,在一次次讨论中,学习的效果推动了学习的进行,维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一种研究文化正在开始形成。大家因为第一次得到专家的认可而兴奋,也因为得到了具体实在的指导、明确了该怎样更好地走下去而激动。

重要的过程

一年多的实践,让我们对研究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1、在行动中发展。很多时候,我们期待一个完美的方案,希望通过这样的方案一步到位实现预期的目标,结果大量的时间都放在了方案的酝酿和制定上。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且不说我们无法制定可以应对各种情况的完美计划即便制定出来,也只是当时的想法,们永远也赶不上不断变化的现实。与其如此,不如有了一些想法,就行动起来,在行动中改进,在遇到的各种问题、矛盾中发展、成熟。

2、思想远比方法重要,过程远比结果重要。以前我们曾经引入很多教改方法,但这些方法用着用着就变了味道,只好放弃;接着再引入新的方法,结果还是如此。老师们意识到要做下去,我们需要专家!可是专家在哪里?哪里有那样多的专家?如果我们自己来做可以吗?学习中带着一系列这样的思考,开始尝试自己的方法,这时的方法是用我们自己对教育的把握而产生的方法,虽然不够成熟,但却一直在修改中发展。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些共同的想法,推动着工作的深入,这时我们意识到“专家”已由具体的人而变为源头的思想。

最重要的是老师们在这样的过程中所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不再盲从别人的先进经验始有了属于自己的思考与理解,更加看重实践所带来的感悟,自信心增强,方向感增强,自主发展的能力获得提升等。

3、营造集体学习的氛围,推进研究文化的形成,实现引领教师成为学习者的目标。比如分组讨论,开始发言的人就固定几个人,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内容的具体,一些教师试着加入,逐渐的更多的人加入了,开始大家只是说说自己的想法,接着就开始了争论甚至一些争吵,学习和实践在一轮一轮的辩论中由浅入深。没有考核、要求,只是自愿,这种无形

41


的氛围在潜移默化地引领着教师进入更加积极的状态。

4教师专业化成长绝非某一措施、某一途径就可实现的,一定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综合效应。我们经常说工作要有一个抓手或者一个突破口,似乎找到了抓手或者突破口就能顺利实现预期目标,事实上这样的想法是简单的,也是盲目的。我以为一定要有一个较为全面地思考和策划,而突破口只是为全面实施而选择的一个点。同时,教师专业化成长还是一个慢慢的渐变的过程,冷静地分析老师们的实际状况,一步一步推开,一个点一个点进行,在不知不觉中推进教师的发展变化,追求教师不断发展进步的状态,淡化最后的结果。

策略研究伴我行

东胜区第八小学------刘丽莉

20068月,我接触到了接触到我区开展的教学小策略研究。可以说,看到同伴们开发的那么多的教学策略,听到他们对策略背后的理念娓娓道来,我改变课堂教学的热情一下子就焕发起来了!

两年来,策略研究伴随着我的工作伴随着我的生活。研究中,我品尝了追求的快乐,体验了探究的艰辛,认识了自己的信心和价值。策略研究改善了我的教学促进了孩子的成长,我也在这一过程中悄悄地变化着。

一、我有了问题意识

教学中,我一直在应用着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但我总觉得很多合作流于形式,合作学习之后,我问自己,不合作能不能达到目的?自己回答是“一样能”。这样的合作有意义吗?所以,对课堂的合作学习没有了信心。

一天,学校发了一本叫《策略库》的书,书中汇集了我区一些学校和老师通过研究开发的小策略。每个小策略都由“针对的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实施策略的风险”、“小案例”等部分组成。以前,学习一些理论书之后,没有什么感觉,但这次学习不同。这本书震撼了我。我忽然发现,我以前的小组合作只发现效果不佳,但没有追问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我很少研究学生究竟是怎样进行合作的,他们有哪些困难。现在看来,我缺少的不是方法,而是缺乏问题意识。

这本书学习之后给我两个收获:

.使我有了问题意识。“当你能发现问题的时候,你的研究就开始了!”“最大的问题并不是没有问题,而是发现不了问题!”书中的这些话说出了我的问题的所在。用问题的眼睛看我组织的合作学习,我发现问题太多了:

比如:

部分学生不参与; 不会围绕一个主题谈;

个别人讲得多,有的人当观众;

有的学生不会倾听,有的抢话,有的不会和别的同学合作等。

.使我有了尝试的冲动。书上的策略真的很好。比如,给小组长明确职责,让他们知道要分工合作;主持人要明确主题后再合作;讨论中哪些是好的倾听行为;循环说、循环写,自我评价表、网络图、追问等。我看到这么多好的策略。当时的我兴奋起来!我计划大胆尝试进行改革!

于是 ,我开始了我的策略研究

42


二、我有了探究的心态

我怀着满腔热情,开始了我的策略研究但是,开始我把这个问题想简单了。我想把那些好策略拿来用就成了。实际不是如此。我发现有的策略不一定适用;策略用得太多了,学生不适应;策略太多,教师也不习惯,有一点为了策略而策略的味道;课堂占时间。

我没有退缩,因为我坚持“问题是研究的开始”的理念。

实践一段时间之后,我进行了一下思考:要讲效果,策略是为学习服务,不要走形式; 我又重新决定:取舍:放弃了一些,比如:追问,让学生学会总结等比较难实行的,坚持了几项:循环说,好的倾听行为等。

但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这些策略好像都是老师在坚持,并没有成为学生的行为,更不要说习惯了。我从策略库中得到启发:与学生共建策略,我也联想到了自己,现在都是我一个人说了算,是至上而下的应用着都是我布置给孩子们怎么做。我的意识到问题是不是也可以和学生开始讨论一下?

有了这个想法,于是 我召开了第一次的组长培训会。一天,我将小组长召集在一起,问:“通过一个月的实践活动,最近你们认为我们的小组合作哪些方面比以前有所进步,你们在合作中还存在哪些问题?”这一问不要紧,学生的抱怨爆发了。

有的小组长说:他们不听话,我说的话有的组员不听; 有的组员不发言自己捣乱,有的不会倾听,乱说;

有的组不能主动帮助不会的同学;有的组员不好好合作; 我们不想要他了……

我发现有两个组长在静静的坐着;没有报怨!我于是问问他们,你们组也有这种情况吗?他们说:“有,但我们解决了。”我高兴地表扬了他们,你们做得不错!遇到问题不埋怨,自己想办法真好!你们能不能把自己的办法介绍给大家呢?

我让他们介绍了一下自己的经验听他们介绍完之后。有的组长好像明白了一些。这时我提出一起来总结办法:如何管理好小组!大家共同总结出以下几点:

对不听话的,我们可以先提醒我们在合作,如果问题更严重,组长有权利警告处理; 对不发言的,我们可以采用循环说;

对不会的,我们可以学习好的帮助行为,帮助学习困难的同学。

就这样使用一段时间后,又发现了一些问题,于是我又开始和学生商量,解决的办法,大家这次不在是满腹牢骚,而是主动给我提建议,说老师,我认为1.大家等主持人明确主题后再开始讨论较好。2.在讨论中有人发言我们要认真倾听。3,我们相互要做好补充。4.组里讨论时要注意声音要小。不要影响其他人。

反思这段经历,我非常高兴,我真的在做研究了。研究原来并不神秘,但研究也并不简单。

三、我有了自己开发策略的能力

在这个实践过程中,学生的学发生了变化,比如在小组汇报时想到了用序号;我的教也发生了变化:比如我开始注重了小组合作问题的设计,我的课堂教学也发生了细微的变化,我意识到随时根据孩子们的合作情况调整课堂合作方案,学生也有意识在自己遇到问题时请同伴帮忙。互相讨论解决。有一些组长的管理也发生了小的变化,他们对于组员的管理开始运用商量的语气不在只是命令式的。在孩子们合作时我发现他们准备了记录本。

为了总结交流开发合作学习的策略的经验我又一次召开了小组长会。大家总结出很多我们自己的策略。比如:

“小组合作要小声”。因为班里人多,这个合作时的声音影响合作学习的效率。

43


“举黄牌示意”。每组选一个噪音控制员提醒控制课堂噪音。

“好的交流行为”。组内同学进行发言时,其他同学不能打断他的发言,如有异议,可等他回答完毕后,给予补充,可采用如下方法:“我补充一点……”“我同意他的观点” 还有不同的观点”,我还把孩子们制定的好的交流行为,张贴在墙上,供他们参考使用。

“换组长”“统一小组记录本”“角色卡”等等。 我初步尝到了自己开发策略的甜头。我最有成就感的是我把小组合作管理的方法运用到班级管理当中来,这样更进一步调动了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元旦的活动学生自己组织,邀请老师到时参加,教室都是孩子们自己设计自己布置。都非常有创意的,孩子们从中真的学到了不少。

除了小组合作中的一些策略的研究我还坚持做了自我评价表和网络图。这两个策略的使用也给我的学生带来了不少的变化。比如:自我评价表。我没有想到的是通过两年多的实践,现在让孩子们自己学会了真正意义的反思网络图让孩子们学会了单元整理和总复习的整理,以及自我总结能力的形成。

现在大部分学生思维灵活,语言表达完整,老师不再是指挥者,而变成了引导者,并能根据学生的思维随时调控课堂,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课堂教学变得灵活自如了。这与我平常的研究是分不开的,这些进步告诉我不仅要学习新的方法,而要学会备学生,学会随着学生的思维调整你的教学思路,真正体现为学生的服务的思想和理念。

通过这条教研之路,让我再次明白,研究型的教师向专家型教师转变的这个过程会让你的教师之路走得更幸福,让你的教学思路更加灵活,你会慢慢学会根据学生的需要来做好服务工作,彻底转变你的教学理念。



餐厅里的研究

黄文静

我们学校的研究是从餐厅开始的。通过不断完善餐厅的管理模式,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研究并不复杂,研究就在我们身边。如果你具有一个能发现问题的眼睛,你又有一个善于思考的头脑,那么,你就可以随时随地开始你的研究之旅。

没意识到的研究

以前,学校中午就餐时,学生和老师是分开的。“为什么我们不能像老师们一样,每天坐着吃饭?他们每天在小灶都吃些什么呢?”这是在分灶就餐时一位学生一篇日记里写到的话。是的,那时不仅一个学生这样想,这样说,好多学生都说不公平,为什么不能和老师吃一样的饭?好些时候,我们吃饭的时候,学生都会隔着窗户往我们的饭桌上看。这样的就餐模式,不要说学生有意见,弄的我们也吃得不是心安理得。

2007年春天迁新校址后,面对这舒适宽敞的就餐环境,针对以前不合理的就餐模式,校领导和师生们群策群力,改变了我们的就餐模式。比较大的变化有以下三点:

一、改分灶用餐为“三加一”就餐模式,师生同桌,每桌一位老师三名学生。 二、过去学生打饭是一哄而上,现在是老师排队为学生打饭。

三、过去餐厅纯粹是吃饭的地方,现在,餐厅有了文化氛围。餐厅的墙壁会说话了。墙壁上张贴以节俭为主题的儿歌,合适的位置悬挂配图的英语单词卡片。桌牌也会说话了,桌牌的背面打印上以节俭为主题的古诗词或民间谚语。

这样的就餐模式带给我们的不仅只是公平舒服,让学生感受到了老师对他们的关爱不亚于他们的父母,它在无形之中让学生受到环境的熏陶让学生以老师为榜样,而且也更有利

44


于师生交流,另外,不知不觉中这样的就餐模式让学生改掉了很多坏习惯,如挑食、撒饭、剩饭等。

原来这就是研究

我们对就餐方式的改变并没有太在意,但是,在我们去了第一小学之后,我们意识到原来我们不知不觉中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

一小的老师们开展“小策略研究”比较早,在区教研中心的撮合下,我们应一小校长的邀请,一起参加他们的研究活动。

对这次活动,我们准备了很久,想在他们面前展现一下我们农村小学的成绩。可是在听了、看了一小老师的研究汇报之后,我们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原来他们每天忙着研究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我们也都无数次遇到过,有的甚至解决得很好,可我们却没有像他们那样认真地反思,认真地研究。因此,同样的问题,他们看得深刻,他们看得长远,他们能从不经意的事情中挖掘出教育因素,他们还能在解决一个问题之后,敏锐地发现接着而来的问题。在这方面,一小的老师表现得智慧得多。再看看自己手中的讲稿,就事论事,肤浅得很,简直没法和人家的研究相提并论。

硬着头皮做了汇报可得到的效果令我们始料不及。他们都为我们的美丽的就餐环境感到惊讶,他们中也有人为我们所想的这些办法感到惊讶。他们说,我们解决就餐模式问题的策略很有借鉴意义!他们还说,发现问题,寻找对策,解决问题,回顾反思,这就是研究

原来这就是研究!从一小回来后,我们认真地做了反思我们也像他们一样在做,可是我们能不能算是研究呢?“做工作与“搞研究”的区别是什么呢?它们之间又有哪些联系呢?我们该怎样才能真正走上研究之路呢?

我们也要做研究

在校长的带领下,我们信心倍增,我们也要走上研究之路。 这时,教研中心李玉平主任一行到我校搞调研,这次调研活动真正的让我们认识了研究李玉平主任的几个问题帮我们理清了我们的研究思路。一开始我们想要解决学生平等的问题,于是想到了师生同桌就餐,联系到了对学生的教育“无时无刻都要让学生受到熏陶”又有了“会说话的墙壁”“会说话的桌牌”创意李主任追问我们:老师每天帮学生打饭,每天管理学生,学生是不是真的愿意?这样下去学生习惯了怎么办?他们会懂的感恩吗?会说话的墙壁每天都说同样的话大家都烦了,会说话的桌牌说的话比英语都难懂,虽然认识上面的字,但是大家都不明白它的意思。这该怎么办呢?这些问题解决了,以后是否就没有问题了呢?

是呀!是存在这样的问题啊!我们怎样完善餐厅管理模式,让它更成熟呢?针对每一个问题,我们做了如下调整:

一、原来老师为生打饭。现在老师帮助生打饭,有能力的学生自己打,小一点的学生老师替打。

二、原来“会说话的墙壁”说同样的话。现在定期调整更换英语卡片,并对英语卡片上的内容是否符合学生心愿进行考察。

三、原来“会说话的桌牌”说的话学生有时不懂。现在将古诗词、谚语更换为学生自己的话,并配上学生喜欢的漂亮的图画。由原来的打印变为学生动手制作桌牌。

面对餐厅新的变化,师生们都表示欢迎,因为这是我们师生共同的杰作,我们自己为自己营造了一个更好的就餐环境。

研究进行到底



45


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我们发现完善后的餐厅布置及管理方法的确比以前要好的多,但一段时间后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学生慢慢习惯了,和老师同桌就餐也不拘束了,有时会趁你不注意将不喜欢吃的吃不了的丢到桌上;时间久了学生就对墙上和桌牌上的内容不感兴趣;学生的感恩之心及助人为乐的精神没有被适时唤醒。我们也想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正在实践。新的问题的出现也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我们的研究也就越走越远。以后的路或许很曲折,但我们不会害怕,因为我们拥有一个研究的心态,我们拥有一支团结向上的研究队伍,我们会勇往直前!

让策略变成行动

东胜区第八小学

教学小策略是我们东胜区校本教师研修的显性成果。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开发了大量的针对性、实效性很强的教学小策略。开发策略并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的最终目标是改善我们的教学行为,进而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有问题都有解决问题的策略,但没有能解决任何问题的万能策略,再好的策略也要看是否适合具体的教育情境。因此,引导教师将现成的策略用于各种实际情境,也是行动研究的重要阶段。

2006年,我们东胜区第八小学将“开发与应用教学策略”定为校本教师研究的主要方向。我们引导老师们把运用策略的过程和体验用故事的形式记录下来。于是诞生了很多感人的、新颖的、有创新的、反思深刻的教育故事,读来生动有趣。今天我们精选其中的一部分呈现给大家,共同分享,我们相信会带给同行们一些启迪。

一、创作短信——李妍菊

在手机、小灵通日益普及的今天,短信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频繁使用的一种交流手段。为了进一步感受短信文化,我们班开展了“分享短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

(一)利用采访的形式,围绕“聊聊短信的优势、作用和类型”,开展口语交际活动,既锻炼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又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了解了短信的基本类型,广泛的用途以及独有的优势,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短信的兴趣。

(二)让学生从爸爸妈妈的手机中、从短信集萃类的书中、从网上、从亲朋好友处搜集短信,然后每个人将自己搜集到的短信读给组内同学听,最后请每小组挑出一至两则最佳短信,想好推荐理由和全班同学分享。

(三)交流最佳短信,并说出推荐理由。 (四)创作短信

让学生给父母亲发一条祝福短信,并用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出示“妇女节、劳动节、儿童节、教师节、圣诞节、春节”几个节日,让学生拟一条短信,向家长表示节日的问候、祝福。

综合性学习强调实践应用在这一环节中,设计了相关练习让学生大胆构思创作短信,学生学习到了关于短信的写作方法,痛痛快快地过了一回短信创作瘾。 二、飘书——杜昕霞

如何让孩子们把自己的书籍展示给大家,让大家一起来分享呢?一个周密的计划在不声不响中酝酿着。

我把孩子们提供的书名进行分类:外国小说,中国小说,校园小说。自然科学故事、趣味书籍、中外童话故事、感恩小说、冰心小说、杨红樱小说系列、工具书,对书籍的分类虽



46


然有点儿杂乱,但孩子们可以一目了然的找到自己喜好的书。我又动员学生制定了相关的借制度:一、请不要在书籍上乱涂乱画、弄脏、折皱、撕坏。二、请不要把书转借他人或丢弃。如有违反以上规定,照价赔书。此外,还为“飘书”设计了“借书卡”

借书卡 书名、书价 图书拥有人 借书人 借阅时间 归还时间 归还后签字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语文课上,我为此次“飘书”活动,进行了“剪彩仪式”。并宣布了相应的“飘书”制度“飘书”管理人员,借书卡的使用,及如何去“飘书”最后特意声明,如果在学期末,你的书在全班中“飘”的最热,那么,将会得到一本梦魅以求的好书。之后,我给每个同学发了一张读书卡。

“飘书”活动的热潮在五·四班轰轰烈烈的展开了。两月之后,三百多张读书卡,以全部利用完毕,有时候在孩子们的日记中,我看到他们为此次“飘书”活动留下了激动的文字记录。更有幸者,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平日的写作中。

三、我出卷——白丽霞

一节晨读课上,我故做神秘地说:“同学们,今天老师有了一个非常好的创意,这个单元的测试卷由你们出,敢吗?”

“敢!”学生异口同声答到。 “这一节,老师就来培训各位考官”

我以去年的试题为例,逐一引导学生每类的范围及出法、分数的算法,最后与孩子们商量好,每一小队(每一竖行)出一类题,被选中的同学给予奖励,当晚的家庭作业就是出题。

收齐同学们出的题,让我感到很意外,大多数同学不但精心设计了考题,而且题目中还加了许多温馨提示,有的同学还把一二单元中的要点又在考题中复习了。

我们总不相信学生的能力,总认为他们这么大点儿的孩子干不成什么事,事实是我们老师不能很好的创设学生展示的平台,不能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我想教师只有真正把学生当作语文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教学才会不断涌现新的活力,新的生命。

相信学生,可以创造的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四、循环日记 杨秀峰

我从教学策略库》中提取了循环日记这一策略,通过新颖的形式及小组的力量激励孩子们互相学习,从而提高习作水平及鉴赏能力。

循环日记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大家轮流写;写日记前首先要对上一位同学的日记做出评价,然后完成自己的日记。

几天后翻开日记本,学生的日记及评价超出我的意料,日记还如先前一样记得工整,论是对文章内容、写作技巧方面的评价还是情感的交流都比较准确、到位,足见学生认真对待这项作业,喜欢这项作业。现摘录部分评语如下:

尚书这样评价安晋翔的日记:你的这篇读后感很成功,有深刻的感悟,还能联系实际谈



47


自己的体会,我还要学习你会用好词佳句的优点,加油。

张琪这样评价吴凡的日记:你的日记很精彩,观点也很好。你在循环日记本上写字很认真,希望你在自己的本上写字也这样,我们共同努力。

王蓉这样评价马智勇的日记:从你的日记中可以看出你知道字迹潦草的坏处了,相信你会改正缺点,写出好字;以后远离错别字。

杨雪艺这样评价王芙蓉的日记:感悟很好,但是围绕主题叙述的事例不太精彩、生动,希望你再接再厉写出好文章。

张佳欣这样评价刘玉祥的日记:我认为老师给我们留作业是让我们巩固学过的知识,希望你有正确的态度。

……

循环日记的使用使学生的评价能力和习作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这一策略的使用对六年级学生来说无疑是成功的。需注意的是我应该及时发现不足并采取相应对策,如小组循环一次后组长应组织大家评价;教师也应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给予书面评价总结和及时的指导,使这一策略不断完善收到更好的效果

让培训更好地发挥引领作用

东胜区五小 高秀珍

我校的校本研修“基于反思研究”走过了两年之久,在“问题——反思——策略——实践——新问题——再反思—新策略—再实践”的研究历程中,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自上而下的研究,教师很被动,不能进入研究的状态,更谈不上教师的自主发展,而自下而上的研究,教师比较随意,目标比较分散,也不能形成规模和持续地发展。在不断反思和实践中,在专家的引领下,我们逐步感悟到,既要充分调动教师自主研究的积极性,又要加强组织管理和专业引领。开展年级组、学科组主任的培训,用他们的率先成长带动全体老师的研究,收到一定的效果。

一、工作设想经验分享再次工作设想” -----“范本式”的年级主任培训会

开展研究以来,小组层面的研究活动始终不如人意。小组的活

48


动不能从容自如、主动地去组织,不能自行的运转起来。这时,我们觉得年级主任、学科组长没有很好发挥组织作用,年级主任如果明白了怎样组织开展活动,就能带领组里的老师一起活动。2007921日,组织了一次年级主任的培训。首先让年级主任、学科组长写自己的工作设想,了解他们思想的深度和广度;接着“范本”引路,请做的比较好的两位年级主任做经验分享,一个是从如何写计划的角度谈“新学年三部曲”一个是从如何落实的角度来谈“我们的故事”精彩的分享迎来一片掌声。然后让年级主任和学科组长做第二次工作设想。这样环环相扣的设计,使大家深切感受到了收获和成长。游戏引入、现场对话、与会者的补充,更加增添了本次活动的有效性。会后各小组都主动重新修改了原有的工作计划“假、大、空”“真、小、实”

本次培训,使得所有年级学科组能规范地写计划了,部分年级组学科组能够主动开展工作了。

二、“交流分享—寻找特色—谈困惑—献策略”

——“分享性”的年级主任培训

在研修组工作自主运转的过程中,又发现有的年级主任学科长还是不能进入自己的角色,还是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不能有效地开工作有的组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做出工作计划不能全面地开展工作

2008313日下午,组织了第二次年级主任学科组长培训会。首先让每个年级主任交流分享自己组的工作计划其他组的主任、



49


科组长及领导寻找出这个组的工作特色,收获了幸福、体验了成功,引领年级主任学科组长对自己的工作有个全面的深刻的认识;接着,在此基础上,年级主任学科组长又提出了他们在工作中的困惑,大家针对提出的问题群策群力解决了问题,使培训者深切感受到了收获和成长。游戏的引入、现场对话、与会者的补充,更加增添了本次活动的有效性。最后,达成了共识,计划到位、落实到位,有序有效的开展研修组各项工作,体验快乐和成功。

本次活动为团队的自主发展带来了质的变化,所有年级学科组能写出规范的、实用的、创新的计划,大部分年级组能够有计划实效的开展工作,个别组能够创新的开展工作,能够主动开展工作实现了自下而上工作状态,团队的自主发展促进了每位教师的发展,带动了整个校本研修的全面展开。

三、“提出困惑——点子引路—工作设想”

——一年级教师培训

年级主任培训的成功经验开拓了我们校本研修的工作方式,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如一年级教师培训、六年级教师培训、新教师培训、非语数学科教师的培训等,从方法上,内容上都发生了变化。

以前的教师培训,往往是领导讲教师听;后来做了改革,老师自己讲,有一定的互动,也就是一种现场讨论,还存在讨论问题不够全面,操作性强的策略很少的问题。参加这样的培训,教师普遍感到,没有找到直接可用的“干货”

2007920日下午,年级教师的培训氛围和谐,收到了实



50


效。

本次一年级教师培训活动过程:①本届一年级教师提出困惑,培训目标明确;②请上届一年级教师来作经验介绍,策略具体可操作;③两届一年级教师对话,现场互动更有针对性;④与会者做补充,策略更加全面;⑤现场填写“一年级新生入学教育工作设想,效果显著。

本次活动的亮点: 1游戏引入,会议气氛和谐愉快。2、分享经验的老师配有精美的ppt,脱稿、从容的表达着,收获了一份精彩。3、策略具体可操作:“小小喜报、家庭作业评价表、对口令、课外书奖励”等拿来就能用。一次尝试就有一份收获,正如老师们感言“这样的培训是实惠的”,有效的教师培训我们又有了自己的模式。同时促进了一年教师团队的成长,以后的教学研究工作中他们自主组织开展了关于学生养成教育的系列活动。

我校侯春霞老师感言:“自主的研修活动,伴我成长——活动注重过程,注重老师的平等参与。不再是个别领导高高在上高谈阔论,教师在台下一言不发,被动接受,而是在每次研修活动中,创设一个氛围,提供很多机会,让每个参与者都能提出自己的困惑,发表自己的见解。活动内容由细、小、实转变。无论是全校的还是研修组内的活动,都是针对我们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立刻可以实践运用,非常“实惠”“实际”“实用”



三次“研究成果分享会”的故事

51


——东胜区第一小学校本教师研修之路

东胜区第一小学是一个历史比较悠久的老学校,教师队伍整体来看比较好,老师们都兢兢业业,肯于学习。但是,经济社会的发展,周边环境的变化,为我们提出很多新的问题。尤其是新课程实施以来,老师们普遍感到“不好教了”“不会教了”。如何提升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水平,如何造就适应新形势的教师队伍,这一直是我们学校领导班子思考并试图较好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当校本研修的理念传到学校的时候,我们觉得这是一个立足于学校、联系学校工作实际、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一个好措施。但是,如何实施校本研修,我们没有经验。我们申报过一些大大小小的科研课题,但往往是轰轰烈烈开题,大家对一些问题搜集一些资料写一篇论文,但实效不大。也组织过不少的教学经验交流会,台上的老师念着自己的教育教学论文,好多是从教育刊物上抄来的,台下的老师昏昏欲睡。这样的“研究“科研”年年都在搞,搞完以后,教师还是原来的教师,教学行为依然如故;学生还是原来的学生,状态仍同往常;学校当然也还是原来的学校,学校难以从教科研中获得源泉和动力。

2006年,这种状态在悄悄地改变着。分管教学的周凤华校长自己参加了一个叫做“教学习与发展共同体”研究组织的活动,并把其研究理念带回学校,开始了我们学校的研究历程。可以说,我们开展校本教师研修以来,三年走了三大步!所有的收获和体验都可以从三次研究成果分享会中看出来。

第一次研究成果分享会

20065月,我校开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教学经验交流会,开会之前的几天,周校长就开始布置任务,策划分享方式。经过前期的准备,我们看到了一个与以往不同的研究分享会。不同在哪些地方呢?首先,发言人都是都是站着的,把发言的内容都做成了PPT演示文稿。那时,对老师们来说,PPT已经不陌生了,大部分的老师都能在课堂上用,但是把自己的发言内容做成PPT用来和老师交流还是第一次。最重要的,是他们讲的内容都是自己在教学中亲身经历的故事。这些故事,到今天还声犹在耳,如白翠莲老师的关于作文的“捆绑式”评价,何贵茹老师的绿果果和表扬条的故事等。

这次的分享会还有一个和以往不同的是:我们第一次有了专家的引领,李玉平主任亲自从北京回来参加我们的分享会,在总结、点评的时候,李玉平主任提出教师搞研究不要搞假、大、空的研究,就从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做起,研究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小问题,围绕这些问题的研究教育随笔。也就是在这次会上,我校提出了“基于故事的研究”的校本研修的总体思路。

这次分享会之后,学校要求我们每月要写四次教育教学随笔(当时还不叫教育故事”虽然是这么要求了,但是写得人很少。有的老师没把这个当回事儿,有的老师不知道该写什么……

学校领导在检查的时候,发现了一些写得好的老师,于是在教师大会上,要选择一部分有价值的教育随笔念给老师们听,这样一来,老师们渐渐感觉教学随笔不是高深莫测的理论其他老师的教学随笔中关注的问题,在我们的课堂上也是时有发生,只是我们没有去关注。慢慢的老师么会写了,自然抄的就少了。老师们还能从教学随笔中学到一些解决课堂中、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的小策略。老师们的合作研究的氛围就比以前浓了。

第二次研究成果分享会

2007年的5月,我们又迎来了第二次研究分享会。这次的分享会在上一年的基础上我们又有了新的突破。

52


首先我们有了会议的标题“讲述我们的故事,分享我们的成果”;其次,发言人由上次研究组长变成普通教师,由上次清一色的语、数教师变成了各科教师都有,而且加入了我们的手拉手学校来自农村的万利小学的发言。还通过网络加入了来自中关村四小的老师、海的老师以及特区深圳的李赠华老师的发言,我们想通过这样的方式集思广益,吸取大家的成果,扩大学习的范围。发言的形式由上次的一人单独发言到这次既有个人发言又有集体发言。发言的内容既有个人的成果又有年级组集体的成果。

这次研究分享会有了一些新的会议文化,我校首次加入了网络发帖点评,通过这次网络交流,我校的部分教师一发不可收拾,从此成了李玉平主任组织的网络研究成员,与全国各地的老师进行网络研究活动;为了活跃气氛、增强团队凝聚力,我们还组织老师们做了两游戏第一次在会议室的墙上张贴了温馨提示,如:今天你发言了吗?手机关了吗?您的建议对我们很重要等等

分享会开得很成功,老师们热情高涨,原来研究活动可以这么快乐。虽然像我这样比较胆小的老师没有上去发言,但还是通过网络参与了点评、也参与了游戏感觉非常好。最主要的是通过这样的分享会,我从一年级的发言《孩子的成长故事》和五年级的发言《爱心加油站》中学到了一些教育学生的好方法,从刘美霞老师的《特色作业显魅力》、六年级《挺急的妙用》、白玉玲老师的《听记的妙用》中学到了一些有用的教学策略,平时也参加过一些名家的讲座,但是还是感觉本校的老师的教学策略更实用。

这次研究会之后,我校把老师们的教育故事整理出版成故事集《精彩回放》。看到自己教育教学故事变成了铅字,更是别提有多么高兴了。

就在我们对自己的教育故事非常满意、对自己的成果沾沾自喜的时候。我们的专业引领——李玉平主任,和我们的校领导在肯定我们的成果的同时,毫不留情的指出了我们存在的问题:老师们不能坚持对一个问题进行长时间的研究和观察,浅尝辄止,所以形成的教育故事是一个个独立的故事,表现出教师的研究成果价值不大,这样的研究不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于是,校领导要求我们对教学中存在的小现象、小问题做进一步的研究,要求我们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这样的程序一步一步去研究,记录自己的得与失。

虽然这样说很容易,但是真正操作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能进行有主题的研究老师不多,所以也不能写出系列的教育教学故事。当我们的教学故事有一次进入低谷的时候,我们发现行政领导的评语又有了变化,此时我们看到的评语更多了指导、提炼、和引领的内容,比如:“后来这个学生怎么样了,继续关注”“你的策略使用了以后,学生的学习行为有什么样的变化,又会出现什么问题,你一定还有更好的策略,接着做下去”“我发现你对作业的留批很有研究,继续做下去”……

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有志同道合的进行同一类研究的老师开始了互相探讨,还有的老师把自己对于同一问题的研究和经历的教学故事也发在网站上。后来就有一些关注相同问题的老师自己结成了研究的小团队,比如一年级语文老师都对低年级识字感兴趣,写得教学事大多数是围绕识字教学的,所以他们不知不觉开始了识字的教学策略的研究课余时间他们的话题多是识字教学经验和困惑的交流。年级的老师对学生行为督察表的研究三年级对学生读写训练的研究都形成了一年级组为单位的研究小团队。还有跨年级研究团队,比如:我校五年级的白玉玲、高宇和六年级的陈惠三人结成了档案袋的研究小团队。我校的年级的刘晓霞、年级的乔俊钦、年级的苗丽琴结成了个案学生的研究小团队。学校的网站成了老师们研究、交流的平台。

2007年底,在学期末的总结的时候,行政领导的检查反馈中普遍认为老师的研究是缺少理论的支持,教师的专业素养的提高,不仅要进行研究反思,还要阅读,读书是教

53


师专业提高的重要途径,所以从本学期开始我校要求每位老师每月至少写一篇读书笔记,教育教学故事,这时候大部分的老师已经把写教学故事当成是记录研究过程的需要,师们写的教学故事已经不受数量的限制,而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写,行政领导的检查也不是数篇数刊谁的教学故事写没写够四次了,他们批语又有了变化,由上一年的引领、提炼和推广向与老师共同研究进步、提高转变,如:“你的策略在使用之后会不会出现××问题?”“我想可以这样做,……“能不能…….”还有的行政领导走进了年级组、走进课堂和老师们一起观察、实践、反思研究……

第三次研究成果分享会

2008年的5月,我们进行了第三次的研究分享会。本次研究分享会的以“你分享,我快乐”为主题,目的是为了向老师们推广有价值的故事,介绍教育教学经验,加强教师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我校已经进行了三年的“基于故事的”研究的进一步发展。研究分享会的内容按上一年度老师的故事模式,我们分了系列故事和主题故事两大部分。系列故事有《小组合作的研究《让音乐生活化》《结伴而说》《彩色作业》《值日班长》等,主题故事有平时老师们关注研究的两大主题:关于档案袋的建设和关于个案学生的研究

本次研究分享会最让我们最出乎意料的是发言的老师与倾听的老师的互动点评非常热烈,台上台下不时的发出阵阵掌声和欢笑声,气氛活跃而又和谐。点评中老师们不仅仅有赞赏鼓励语言,更多的是自己学习的感悟、思考、对发言老师的研究提出自己的想法、提出问题对发言人的做法质疑。老师提出的问题一个比一个深入,一个比一个具有挑战性,这些非常有价值的问题,为发言的老师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帮助。几乎所有的老师都参与了发言和互动,台下再也不是一声不响埋头记笔记、被动接受别人的老师了,我感到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个有着自己的独立思想的研究者,与三年前的老师简直是判若两人。就连我这样的胆小的老师都在这次的会上发言、和老师互动,当我站在台上发言的时候,我连自己都惊叹自己的胸有成竹、自然从容。连我们自己都不知道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进步了,成熟了,我们不再是干着重复工作的教书匠,我们会观察了、会反思了、爱读书了、爱研究了,最重要的是我们从中找到了工作的兴趣、提升工作的热情。

回顾三年来我们走过的路,我发现我们的变化真大。变化最大的是老师,由过去讲一节公开课都是害怕的两腿发抖到现在站在台上落落大方、妙语连珠;由过去低着头默默听默默记到现在积极参与、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由过去自顾自低头教好自己的学生到现在不知不觉形成团队的合作。这样的变化,受益最大的应该是我们的学生。

今天的变化,是三年前我们决定做“基于故事的研究时没有想到的。今后的发展也是我们今天无法预料的,也许有更多的困难等着我们,但是我们充满东胜区一小的老师一定会充满信心,我们的研究会做得更好。



我和孩子们一起成长

——我的档案袋研究 东胜区第七小学 郭小叶





54


一、把“自主”还给孩子 二、孩子自己定标准 三、孩子们互相欣赏 四、从评价表到网络

五、从自主评价到自主学习



“档案袋”,也叫“成长记录袋”,是新课程中出现的新事物。“档案袋评价”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新型的发展性学业评价方式。它的基本理念是:让学生成为学习评价的主人,让学生通过收集自己成长的标志性材料,激励自己的持续发展,让建设档案袋的过程成为促进学生成长的过程。新课程实施之初,大家感觉“档案袋”的理念不错,于是纷纷行动,一时间几乎所有的小学生都有了自己的档案袋。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越来越多:档案袋装什么?为什么装?装了怎么使用?由谁保管?……诸多问题让教师感觉不知所措,档案袋评价也渐渐成了形式,甚至名存实亡……

本来是很好的方法,但是为什么没有做好,没有坚持下来呢?连我们自己也纳闷…… 两年来,在“教师学习与发展共同体”(LDC)国际项目组的启发下,在区教研中心的指引下,我带着这个问题,采用“小策略”研究的方法,对档案袋进行了持续的研究。在研究中,我们关注问题,致力于问题解决,开发适于解决现实问题的小策略,在实现“档案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这一目标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看到学生在档案袋的促进下快乐成长,我也收获了快乐和成长。我认识到,以前没有做好档案袋评价改革,主要原因是教师的观念没有转变,是老师让学生做,而不是老师领学生做。我还认识到,转变教师的观念,不是搞个讲座、发本书所能解决的,要让教师走上自主研究的道路,在问题解决的探究中,逐步实现观念的转变,观念转变的同时,也收获了方法和策略!

一、把“自主”还给孩子

20073月,LDC项目组康长运博士、李玉平主任把档案袋研究任务带到我们学校。前我们跟随他们搞小策略研究取得很大进展,因此,学校领导和我们每一个老师都很重视这个项目。康博士和李主任特别强调:“档案袋要和自己的教学结合起来,要让学生成为档案袋的主人!”

当时,我没有深刻理解这两句话。凭着热情我就开始了我的档案袋研究我匆匆地设计了两份评价表,让学生按照表格的要求建自己的档案袋。其中一个阅读评价的表格中包含这样的内容:

你能总结出阅读中的好方法吗?

理解词语——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复述课文——找中心句——找过渡句——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回答课后思考题——背诵的方法——学会倾听——阅读时如何集中自己的注意力

“能”的在后面划“√”,不能的划“×”。 刚开始,孩子们还比较感兴趣,可后来中等生犯愁了,学困生更是一筹莫展。尽管我天天强调今天应该做什么?明天应该准备什么?但效果并不明显,到后来,学习好的学生也兴趣不高了,我和孩子们感到很累。

怎么办?我及时向项目组请教,项目组李玉平老师特别提示我:建档案袋的过程是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是与学生共建的一个过程,决不仅仅是教师简单给予!

55


我反复思考着这句话,突然明白自我教育的价值:档案袋的建设过程应该是学生自学习的过程,而过去这个过程恰恰被教师占据了——任务是我布置给学生的,要求是我做给学生的……所有的一切都是我做主,学生只是被动的执行者!

其实这不正是教学观念转变的核心么?我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于是,我决心把颠倒的主客关系再颠倒过来,把建档案袋的权力还给学生,我要与学生一起来建设档案袋!我为自己的这个转变感到兴奋!

二、孩子自己定标准

我们决定先从“评价标准”的建设开始,让孩子们参与标准的制定与执行,做标准的主人,能用自己的标准管理自己的学习!当有了这个意识之后,再来思考档案里放什么、怎么使用等问题,学生就可能会有自己的主见了!

“标准”建设从什么内容入手呢?我们计划孩子们最容易接受的地方做起,我感觉我们的写字教学不错,于是我们开始与孩子们一起讨论“漂亮字的标准”。

上课了,我与孩子一起制定“漂亮字的标准”,与过去不同的是这次我并没有告诉孩子们标准,只是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思考,写出自己心目中“漂亮字的标准”。

结果出乎我的意料:许多孩子都能从字的占格、结构、找关键笔、运笔、树心中的榜样、写字的效率及写字的姿势、写字时要全神贯注等方面定了标准。

我看了很高兴,在定好自己的标准后,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全班分享,最后,让孩子们根据讨论,形成了自己的“漂亮字的标准”于是,每一个孩子都有了自己“漂亮字的标准”

下面便是两个同学的标准:

同学A

同学B

1、找关键笔和容易写错的地方 1、写字时,要写横的话,应该直直的,竖也2、写字时要做到“三个一” 一样,不能弯,让人一看觉得有力、舒畅 3、字迹要清晰 2、写字时要全神贯注 4、一笔一划地写每笔都不能连笔 3、写字时心中要想象田字格,才能写漂亮 5、不要写得太快,写字要有力,要握紧笔



虽然这些标准有些幼稚,但是这毕竟是孩子制定的自己的标准。孩子会不会使用?我心中还是没底。不管怎么样,试一试再说。我先建议学生将自己的标准贴在作业本的本皮上,防止遗忘;在写字时,对照标准。

没有想到,这个看似幼稚的标准,但是孩子兴趣非常高,他们对着这个标准写作业,写完之后再根据标准进行评价!

一周的训练,孩子们的字有了明显的进步!大多数孩子感觉“我的字进步了。”请看孩子们的反馈:

每当我写字时总会想起评价标准,当我趴下写字时,评价标准像家长似的时刻提醒

我。(蒋旭)

每当我写连笔字时,心里就觉得愧对评价标准。(任雅峰) 我觉得评价标准是我的一个无处不在的好朋友,它时时刻刻伴着我,是它让我有了

进步,把偷懒贪玩的心收回作业里的,让我全神贯注的写出了漂亮的字,爸爸妈妈看了我写的字,心里乐开了花。(王浩) ……

因为有了孩子自己制定的标准,孩子们正在实现真正评价自己,真正明白自己的优点与不足,这一个看似不经意的突破,却给孩子的学习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56


此后,有的孩子提出定日记标准,有的孩子要定读课外书的标准,有的孩子定有关学习方法的标准……

我从来没有这样兴奋过……

回想过去的档案袋,我似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过去是档案袋虽然是孩子的,但是实际的主人是教师!标准是教师的(其实许多时候教师也并不明白标准),孩子怎么放基本是都是看教师的:要么看教师评语,要么看分数,甚至干脆什么都由教师代劳……

现在,教师退到幕后,只与学生思考标准,而放什么是孩子自己的事,在这个过程中就是学生学习自我提升的过程!

三、孩子们互相欣赏

孩子们有了自己的标准,就知道自己的档案袋里放什么,这时候,最需要有人欣赏,有人鼓励。

针对班容量大的现象,我想让孩子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分享档案袋的快乐,互相鼓励,互相提醒,共同总结学习小组中的鼓励员、提醒员、欣赏员、总结员、挑战员,要充分发挥作用。

我把我的想法告诉了孩子们,他们高兴地呼喊起来。于是我们的分享快乐活动开始了!孩子们纷纷地从档案袋里拿出了自己的资料

机灵小组做得很出色,鼓励员——赵若冰,首先欣赏了他们组学困生——小波的档案袋,组员纷纷找他的优点,一会儿,小波的每份资料后面都有同伴们的鼓励语。

阳光小组的提醒员——李浩杰提醒组员在奖状后面写“奖状背后的故事”。 快乐小组的欣赏员——马鑫宇告诉伙伴们要在“读课外书评价标准背面写反思 课后我让孩子们写一写分享档案袋快乐的体会,孩子们写得特别有趣:

王彬凯:长大了后,打开档案袋我一定会笑。如果我当了老师,一定让我的学生也建档案袋。

郭颢:档案袋是我的好伙伴,长大后它就是我回忆的相册。

孙静姝:我欣赏了同学的档案袋,发现了他们有了很大的进步,记录自己不太完美的地方,还把以前的作文和现在的作文进行了对比。

杨惠雯:王雨虹在我作文后边‘你的小诗美极了,都把我陶醉了!使我更爱写作了,真要好好感谢它呢!

分享档案袋的效果同样让我振奋!分享的过程就是孩子们合作学习的过程,他们分享的是建设档案袋成果,但是收获却是能力,是友谊,是互相欣赏的文化!而这些是单纯的要求和教导所无法得到的。

四、从评价表到网络

在共享档案袋成果时,我们还有一个臆想不到的收获。“创新小组”在欣赏李泽钰的档案袋时,发现一个问题,李泽钰将读过的书也放入档案袋,很占地方——这么多课外书,都放进档案袋也不现实!怎么办?

李崇伊提意,将课外书的主要内容绘成网络图,然后放入档案袋,代替课外书不就解决问题了吗?

网络图”的策略在我班就这样顺势诞生了!其实项目组早就推荐过“网络图”,只不过是一直没有找到好的切入点,没想到今天学生主动提出来了!网络图”,顾名思义,就是将各种知识通过梳理,以“主题结构图”“联想链”“联想网”等综合应用起来,将各种关系表述出来。

57


于是我们开始了网络图的探索,就有了《希腊神话故事》的网络图、《三国演义》的网络图。可以想象得出:一张简单的网络图背后便是对文本的梳理!理解!

网络图一发而不可收,孩子将它应用学习的各个领域。

课本“网络图”。快考试了,我组织孩子们把本语文书内容归类绘图,梳理一遍学

过的内容。看了同学们绘的图,我很激动,孩子们太聪明了,把学过的八个单元的内容分为“写人”“写景”“写物”“寓言、传说、神话”四大板块,把写人的板块又分为四个小板块:分别为写小孩的、写名人的、写残疾人的、写普通人的。凡写人的文章,用几个词概括人物特点,写景的文章用几个词概括景物的特点…… 我们只用了两节课,就把一个学期学过的内容梳理了一遍。我和孩子们都很兴奋。现在我班的孩子复习的都很轻松。因为他们都会用“网络图”整理学过的知识。

基础知识网络图。复习时,孩子们将八个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内容用一张“网

络图”就整理好了,大多数孩子都会归类:如“成语”为一个板块,“名言”为一个板块,“写景的”为一个板块,“谚语”为一个板块……

作文网络图。学期结束了,孩子们将自己写的作文也进行了梳理,有的学生还将过

去的文章也进行了整理。有的按照文章的体裁进行整理,有的按内容整理。每一个整理都是对自己思路的整理。

档案袋网络图。孩子们建设了档案袋,于是他们便将档案袋的内容也进行了整理:

孙静姝同学给她的“资料袋”起名叫“资料袋的住宅楼”,她设计了七个小区,分别是:一号楼“保护黄河”二号楼“仿生学”三号楼“天方夜潭”四号楼“战争的灾难”;五号楼“美丽的荷兰”;六号楼“全神贯注的罗丹”;七号楼“美丽的希腊神话”。

读着孩子天真活泼的语言,看着孩子们把整本书的主要内容绘成一幅幅美丽的图画,高采烈的放在档案袋的那一刻,我真正体会到搞科研的快乐。我们的网络图是从评价表中产生的,但它已经远远地超出了评价的范畴,它已经将“评价促进发展”的理念带进知识学习和思维习惯训练的领域。网络图的绘制的过程,就是学生梳理学习内容的过程,也是训练学生归纳思维、分析思维等思维习惯的过程。

五、从自主评价到自主学习

2007118日,康长运博士和李玉平主任还有我校的领导以及五十多名教师关于“读写档案袋的建设”访谈了我班的孩子。在访谈的过程中,老师们给孩子们许多鼓励。尤其是平易近人的教育专家----李老师给孩子们的小说、诗歌进行了点评;学识渊博的康博士和孩子们一起合影。因此,孩子们更加喜欢自己的档案袋,自发地成立了“文学小组”网络小组”“进步小组”,并自己制定了小组活动计划。我发现后非常高兴,孩子们开始学会自己制定计划了!

下面是进步小组”的计划 第一、过生字关:每周的周一和周三考生字,两次的平均成绩在98分以上,免写一天的作业。周五根据两次的考试成绩写出自己的学习的生字的好方法与困惑,放在档案袋里。生字关过后,每周一继续考生字,周三积累20个词语。

第二、过阅读关:三周阅读一本课外书,并制一张读书卡,写出主要内容和读书体会。第三、习作关:从写日记开始,写日记的前一天,积累10个好词,第二天写日记时至少用5个。然后每人从文学小组中拜一位师傅,把写好的日记让师傅点评,然后把作品放在档案袋里。阅读小组的计划:第一、每周读一本课外书(小组内互换读书),把主要内容绘成一网络图,并在网络图的背面写读书心得。第二、办好网络图后,小组成员互相分享并给予评价。



58


第三、每周开一次小会,各组员谈谈自己的目标,并对目标发起挑战。 第四、每两周开一次阅读会,各组员介绍自己读书的好方法。

第五、两周内评出阅读小能手;一月内评出阅读小明星;一学期评出阅读小冠军。 三周后,孩子们都有不同的变化,主动学习的气氛越来越浓了。我们又一次分享了档案袋,在分享中互相欣赏了各小组的学习方法。例如,“进步小组”的同学找到了识记生字的好方法:

1、每天早晨起床后,趁妈妈做早餐的时间,抽空写一写学过的生字并要做到手到、眼到、心到。

2、要找方法记字,如:熟字换偏旁、编字谜、编儿歌。 3、难记的字查字典理解字义后再记字形。

4、请求爸爸妈妈考生字,把不会写的多写几遍。 5、找出每个字的关键笔和容易写错的地方。 孩子们有了计划,有了自己的学习方法,一种新的学习气氛出现在我们班: 进步小组中的以前不爱学习的张尧同学在日记中写到“我终于知道了,原来要想学习好,其实并不难,关键是你有没有找到学习的好方法,只要找到好方法,就爱学习了。”后来我发现他天天能主动完成家庭作业,每天早早地来到学校聚精会神地读书;

小组同学都说张尧同学变了。果然不出所料张尧同学在学校抽查生字单项测试时,他得了满分。网络图小组的同学们读书的尽头特别高,组内互换读书,有的同学竟想到了和同年级班的好朋友换书读。并主动交流读书收获,在阅读课上争先恐后地向大家介绍自己的网络图和读书心得。

文学小组的同学的表现出乎我的意料:每周竟然能主动完成两篇习作,并且能互相点评,写作水平明显提高了。有的孩子能写一万字左右的科幻小说;有的孩子写的小诗让我感到意外。

不要小看孩子制定的计划,这是孩子在向自我规划人生迈出的坚实的一步。我们常说,“学会学习”比“学会知识”重要一万倍。那么,怎样让孩子学会学习?从孩子自己制定计划这件事,我似乎懂得一点其中的奥妙。

通过档案袋研究我深深地体会到:读写档案袋是孩子们学会学习的宝典,是孩子们终学习的通道。在建档案袋的过程中,要把主动权安全还给学生,让孩子们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孩子们学会分享,在分享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学会反思,在反思中不断进步;学会评价,在评价中找到努力的方向。要引导孩子收集最能表现自己成长,进步过程的“作品”,经常反思和分析自己成长进步,以及进步的原因。最终让孩子们养成自主学习、自管理、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观念和行为习惯。而认识到这些,也是我在专业发展过程中的一段难忘的经历!

学生随意说话怎么办

实验小学年级



我们实验小学年级组成立于20079月,是一个由11位负责一年级教学任务的老师组成的团队。两年来,我们集中围绕“学生随意说话怎么办”这个问题展开研究,沿着“发现问题——寻找策略——解决问题——反思发现新问题”这样的程序,在培养孩子集体生活学习习惯方面取得一些成绩。

一、确定了方向



59


2007年学校的一次研究活动,启发我们找到了研究的方向。这次研究活动有了新的变化:第一、不再是领导直接布置,而是一起讨论:先让我们自己思考,然后让小组长讨论,最后形成基本意见;第二、研究的问题发生了变化,过去总是大课题,而现在期望研究具体的小问题,研究自己身边的事!而且课题自己确立,学校只拿出一个方向!具体的内容我们小组自己说了算。

组长康英杰老师主持了我们的第一次活动:她也没有直接讲自己的想法,而是开始征求大家的意见,“我们开学一个周了,大家遇到最多的问题是什么?大家七嘴八舌,谈了很多,最后都集中到学生集体生活习惯上来。年级的学生刚入学没有上课的意识,更缺乏集体生活的习惯,铃声响后不能安静下来上课,上课时还不能安静听讲,以至于有时候老师都不能正常讲课。下面是当时比较集中的问题:

1、学生进了教室乱说话,个别学生还随便离开座位乱跑;

2、老师上课时不能安静听讲,同学们回答问题时不能安静地倾听; 3、准备整队时前后左右随意说话,使队伍不能很快整好;

4、上课间操的时候,随意说话现象比较严重,部分学生只顾说话,不认真做操。 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常常遇到的比较棘手的,经过我们年级组所有老师的讨论,一致同意把”学生随意说话怎么办”定为我们的研究课题。

二、研究的开始

面对这一帮比较淘气的学生,我们不总是束手无策,我们都有一些应对的办法。在组长的启发下,我们组的老师开始介绍自己使用的方法。

张芳是老教师,她有经验,她介绍了她的“讲故事”法:如果学生开始讲话了,你简单的强调常常不管用,你可以说,“如果你们坐好了,我可以给你们讲一个故事……”孩子喜欢听故事,于是你的纪律会好一些!教学便可以进行了,再往下,你可以与他们约定:如果这节课大家都守纪律,我会讲故事的!”

康英杰老师顺着这个想法,从另外一个角度介绍了自己的“故事”:将好的行为或不好的行为融于故事中,这样故事讲了,也教育了学生了!

赵丽芹老师介绍了儿歌法:一年级的孩子坐不住,得让他们不是动口就是动手,所以多来一点儿歌,让他们在琅琅上口的儿歌中即学会了学校的常规,又对儿歌感兴趣。

还有几位老师也分别介绍了自己的方法。大家的办法真多!最后我总结6个小策略。 .铃声响后,进入教室学生背诵儿歌或古诗; .树立榜样,及时表扬,并用小红花作动力;

.给学生讲道理,以理服人,调动学生的心里情感; .讲故事引导学生行为;

.反复强调,反复训练,个别指导; 6.背诵通俗上口的儿歌规范行为。

结束时,康英杰和赵丽芹老师还向大家推荐了几个小故事和几首儿歌。”小鲤鱼泡泡的故事”。儿歌:铃声响,进教室,不拥挤,不吵闹;坐端正,等老师;老师讲,认真听,有问题,先举手;见老师,问声好,天天做个好学生。

这次活动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看着大家喜悦的表情,我们都为本次活动高兴!

三、实践的故事

大家开始尝试这些办法,并且见到一些效果。但仅仅三天,王红霞老师提出问题了:“学生只想听我的故事了,一上课就大叫‘王老师讲个故事吧……’”。一节课没有怎么上就被学生打断,不能按时、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

不仅仅是王老师遇到了问题,其他老师也感觉到,现在的孩子实在是太淘气了,李老师说:“我用儿歌时,有的学生不会背,还有的学生背儿歌管背,可是不跟着儿歌去做。”

张瑞英老师:我发现用小红花作奖励,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都为得到小红花努力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可是,当老师没有发现个别学生的表现后,这部分学生就放弃了努力,没有信心了。这样时间长了,会伤及这些孩子的自尊心。

还得想办法。这时,大家又开始了讨论,怎么解决现在的问题呢?



60


这时,刘翠莲老师说:“我们在用儿歌的时候,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灵活应用。我在儿歌中是和学生进行对口令:如‘一、二、三、四、五、六、七,大家一起坐整齐。’ ‘七、六、五、四、三、二、一,大家一起来学习。’‘六七八闭嘴巴。’在应用儿歌中一定要根据具体情况来改编。”

张烨老师说:“我在课堂中常用小组竞赛的办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注意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张晶老师:小红花是很管用,但是不能泛滥,不能用的多,要用到急需要的地方,起到吸引注意力的作用。

在问题的带动下,老师们又进行了一次交流,我总结出了这次讨论的六个办法: .批评与表扬、引导相结合; .教学方法要新颖,吸引学生;

.课中休息给学生讲笑话或脑筋急转弯,吸引学生注意力,不随意说话; .同桌及时提醒,并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身边认为值得学习的同学; .老师和学生对口令来制止随意说话; .小组展开竞赛

虽然小组谈论会结束了,但是大家平时自觉不自觉在开始了交流自己的办法。

四、新学期,新问题

在匆匆忙忙中第一学期已经结束。新的一个学期开始了,我们组的老师在学校领导的关心下,已经逐渐走向正规。老师们的研究氛围也越来越浓,积极性很高。新学期老师们摩拳擦掌要做的更好,于是,我们继续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探究,以求有所突破和提高。

这个学期在刚上课不长时间,李加杨回到办公室直发牢骚:“学生怎么不会听课了?我讲课的时候,有的学生在下面说悄悄话,停下来不讲,可会影响教学进度。我停下课批评了说悄悄话的学生,可没过一会,又出现了这个问题。哎,真是没办法了。”

刘敏老师也接着说:“就是啊,批评了一个,另外一个好像与他没关系,还在说他的话。 康英杰老师:“我班的学生存在着不听课现象,发现学生是在下面悄悄的做着小动作,玩着自己的铅笔、橡皮,有的还玩着书包带。手总是放不上来。”

郝建玲老师:“还有部分学生虽然坐的很端正,可是听课的效率很低,当你提出问题让他回答时,她根本就没听清楚老师的问题,更别说回答正确了。”

老师们的牢骚声越来越多,康英杰老师组织了老师们进行分析,把第一学期中总结的策略进行了梳理,并对我们说:“我们开始用原来的方法,尽量有所突破,让学生感到新鲜。如果不行,我们还可以再想别的办法。只要有效就行。”

正当我们研究实践的轰轰烈烈的时候,学校为我们组搭建了一个展示的平台,让我们组准备了一次公开的研究活动,这次活动是在会议室举行的,参加人有中国教育报的首席记者李建平老师,研究中心的李玉平主任,还有许多兄弟学校的老师也来探讨。在这次活动中,我们组的所有老师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成功、出色的完成了任务。在会后李玉平老师还为我们进行了精彩的点评,并建议我们的研究换一个角度来进行,应组织学生从互管理到自己管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这次活动给了我们组所有老师了信心,也使我们的研究得到了提高,使我们更能放开手大胆的进行研究和实践了。

我们根据现在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交流,并总结出很多策略。

.李加杨老师的“共用一本书”。同桌一起看一本书,杜绝随意说话,同时也能互相检查,共同进步。

.刘翠莲老师的“巧用儿歌”。从这学期开始,我就用比较简单的儿歌,只要有同学说话,我拍两下手,学生喊一二,全体学生马上就坐好了。还比如我说一二,学生跺两下脚,这样既简单、又有节奏感的儿歌学生很喜欢,效果不错。这样,学生的行为在不知不觉中得规范

3.刘敏老师的“坐好了,就试一试”。我用学生的好奇心来组织教学,只要会听课的学生就可以在讲台上摸一摸老师用得教具。

4.郝建林老师的“红花贴在手背上”。用红花也得讲究方法,贴在手背上调动了学生积极性。

5.张晶老师的“守纪律的孩子才能做游戏”。

61


6.王红霞老师的“小动物,大作用”。我在教学中常常带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小动物课堂。

7.张方老师的“奇招妙法”。

8.张晔老师的“唱歌给我听”。首先向同学说清楚这是一种比赛,竞争在男生和女生之间进行,而且是从多方面进行的。一个同学表现好可以为集体争分,同时表现不好也会丢分。每天一总结,胜出的同学可以听对方献歌一首。

.赵丽芹老师的“以静制动”,办法是:在学生随意说话的时候,我不讲课,用眼睛来制止他们。

10.张瑞英老师的“谁在用小嘴说话”。 11.康英杰老师的“只说一遍”。 这里还有兄弟学校老师的好办法:

.针对学生在课上随意说话,采用“旁敲侧击、敲山震虎”,如:表扬他的同桌:“某某同学表现的真好,能够认真听课,积极回答问题。”

.教师从思想深处认识到学生好动好说的定律,应当先了解学生,根据个别学生的性格,对症下药。

.教师保证课堂有新意,吸引学生。

五、总结反思

经过我们研究组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一年级学生在第二学期即将结束的时候,大部分学生不在随意说话了。虽然学生中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但是我们组的老师还在不断的努力,力争使每个孩子早日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

研究也是我们教师增长了才干和智慧。

一所农村学校的研究之路

鄂托克旗桃力民学校

我们学校位于鄂尔多斯草原西部的额托克旗,这里地广人稀,2万平方千米的土地,口只有9万。我们学校还在草原深处的木肯淖乡,一个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全校400名学生来自周边几十公里的草原,数学生住校。这里有美丽的草原,有蓝天白云,但是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好教师很难留住,专业发展更是无从谈起。因为我们走进了LDC,于是走上了一条幸福的研究之路,每一位教师的激情得以激发,智慧得以挖掘。因为走进了LDC我们身边发生了很多有趣的教育教学小故事。尽管我们的研究还很不成熟.但这是我们用心的体会,这里有我们的艰辛与困惑,也有我们的快乐与喜悦.

一、回眸来时路

当初搞校本研修,许多老师在认识方面存在三大误区。

62


1.不敢搞.:认为教学任务如此重,搞研究做花架子,既无时间又不熟悉,不如抓分数那样得心应手。那样吹糠见米,弄不好会影响教学

2.不愿搞:认为研究成果不如教学成绩重要,抓分数才是硬道理;考试成绩才是生命线,分数才是评优选先、晋职晋级的关键。

3.不能搞:认为研究是专家或研究人员的专利,抓分数才是我们的职责;小学研究根本不可能搞出名堂。

基于上面的错误认识,研究活动完全是处于被动状态,抱着试一试的想法。2007718日我们学校派七位教师参加了“教师学习与发展共同体”(即LDC)国际合作项目首届年会,在年会上第一次听到了来自普通教师自己的教育教学研究小故事,大家这才发现教师研究并不神秘,也不高深,不在于课题有多大,也不在于写出多少文章,研究就蕴藏在我们每天的实践之中,研究就是今天教师的一种工作状态,实实在在,问题就是问题,成果就是成果。大家庆幸与LDC相识,它不仅带来了方法,更带来了精神和文化LDC网络团队让我们在最困惑的时候找到了感觉、看到了希望,重新燃起了我们心中那种认真做教学研究的热情,从心底里使我们有决心带领老师们踏踏实实走LDC研究之路。

二、起步的艰难

通过LDC这一平台,搞好学校校本研究的决心已定,下一步就是如何操作了,经过组织和动员,一个以9人为中心成员的网络研究小组终于成立了。可我们该组织一些什么活动呢?从什么地方入手呢?活动过程中会有哪些问题?……好多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我们感到肩上的负担重了,大家感觉参加这个组织真是自讨苦吃!私下嘀咕起来,但又骑虎难下,总不能一开始就解散吧!于是,就用那句老话鼓励自己:办法总比困难多!静下心来想办法吧。

63


带着这么多的问题,我们还是求助LDC网络论坛吧,先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然后再琢磨自己要做的。于是我们9个人走进了网络QQ论坛,开始贪婪地欣赏大家精彩发言,汲取经验继而试探着向Q论坛群里发送了第一条信息瞬间由看客变为了参与者,心情经历了一个由紧张、激动到兴奋的过程。大家都认为Q论坛的每次讨论的内容,都易操作,可以直接应用教学之中。于是,我们把网络中每次学到的好的策略通过整理张贴在“LDC共享空间”,让更多的老师在课堂上实践。这样,我们不断获得实践的第一手资料,为后面的论坛交流积累了经验。在实践中遇到的困惑,我们忙着找群里的同伴请教,渐渐地,遇到问题求助他人的习惯在形成,同事们的交流也多了起来,工作热情也高涨了。网络学习,网络交流,我们已经离不开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网络交流,我们感到有了些思路,于是组织了一次研究活动,在活动中,大家积极、主动地思考着。尽管我们的思考很不周全,但我们的老师动起来了,我们开始着手讨论、确定校本研究究的发展方向。 我们从“选择——设计——实施——反思——再设计——再实施——解决问题”这样的一种教学研究模式、途径中去研究

三、迈开第一步

引导教师们发现教学问题,并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努力去解决这些教学问题,以“问题解决”为手段,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与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这是研究的真正目的。

根据我校低年级没有同头班的实际情况,教师不便于同学科研究但在教学中会遇到一些共性的问题,我们主要就是通过“课例+问题”的形式解决教师教学中遇到的一些共性问题。就一次研究活动谈谈我们的做法:

环节一:问题的收集,将老师平时课后闲聊的问题收集起来。经过一段时间,我们共搜集了以下问题:

64


“一年级的学生太难教了,不停的说,不停的动,根本不听招呼,怎么办?”“别说你们一年级,我们二年级的孩子上课都不知道该干什么!”

“你听,我的嗓子都哑了,这一节课的任务还没有完成,怎么办? 教一年级太累了,你们是怎么管学生的?

年级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短,教师如何组织自己的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

环节二:主题的确定,研究活动时间,公布老师们闲聊问题,探讨研究主题。 环节三:资料的搜集,校本研究是一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老师们有了问题的意识,也就有了解决问题的决心,你瞧教师们有的找书籍、有的上网查找有关组织教学面的资料,如《如何培养学生倾听能力》、《怎样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等。

环节四:专题的学习资料收集好了,接着在教务处组织下,教师们围在一起,互相交流自己所搜集的资料,寻找一定的理论依据。

环节五:集体备课,学习资料,那只是研究的起步,经过商量,大家决定先备课,于是,大家围在一起,一起看,一起分析,一起商量本节课目标、教学设计,商量如何将研究的主题和目标的达成进行整合,写出教案。

环节六:上课,走进真实课堂

环节七:课后研讨,反思;二次上课,研讨、反思形成最后教案。 环节八:生成新的问题。

四、再出新招法

在一次LDC论坛活动中,支持人告诉大家,活动的主题在李玉平老师的博客里,他告诉我们怎样打开、怎样阅读。活动完了以后,使我们突然感悟到这个博客效果比QQ群组

65


好,只要大家有空余时间,随时都可以进行交流,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容易保存。于是,我们选择创建博客。

我们要求所有教师建立自己的博客,抓住自己感触最深的课堂“事件”,用自己熟悉的方式写自己的故事随机发表可长可短的教育教学感悟或评论。这是我们一位老师的博客片段:

一天,我在自习课上问学生:“请大家回头看看我们的专栏,你们发现了什么?”孩子们悄悄地低下了头,我问原因,孩子们说:

1、因为忙,所以忘了; 2、今天没有高兴地事情; 3、心情不好,所以不想写。

我说:“这样吧,既然这么忙,我们就干脆别写了。”这时,孩子们着急了,抢着说:“不行。”那该怎么办呢?孩子们说:

1、还是分组吧

2、分组不行,人太少了,还是所有的同学都写。 3、选举专门的管理员。

大多数地孩子同意都写,所以,在孩子们地要求下我们选举了这个专栏的管理人员。 暂时,遇到的问题算是解决了,不过我想,只有在新问题地不断出现,不断地解决问题中,我才能不断地提升自己。

来自教师的评论:

评论1、你的策略中体现出师生平等参与的活动,能让学生大胆发言,自主探究这种策略很实用。

评论2、和孩子们商量一起解决问题,这个办法好。 评论3、给你的孩子一个展示的平台,很好

66


评论4、和孩子们一起商量着做!

评论5、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老木匠吃完饭正在闭目养神,大徒弟走过来说:“师父,二弟洗碗时把碗打破了。”师父不动声色,心平气和地说:“你是永远不会打破碗的。” 这则故事看起来非常平常,似乎就发在我们身边一样,但殊不知师父不但不责备打破了碗的二徒弟,却反意责备大徒弟,乍一看让人不解,其实却蕴藏着十分深刻的哲理——尝试,是成功的起点。 是啊!只有尝试了,你才有机会获得成功。勇敢地迈出你的第一步吧!!相信你会有所收获!

就这样,我们坚持不懈的记录着自己越来越精彩的小故事,逐渐形成系列,很有价值。老师们常把自己最先记录的内容和现在的相比较,感觉不论从研究深度,还是从文字组织都发生了一个质的变化。

五、研究带来的变化

(一)教师队伍的变化

我们的研究队伍逐渐壮大,教师由对研究的观望到积极自主的参与,改变了教师原有的学习惯,越来越注重细节研究注重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使教师无论从角色、观念、行为、心态还是工作关系上都发生了变化。

王丽老师实施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让人感触很深。她从一次分组活动中有“三个没人要的孩子”这个现象出发,研究学生小组合作中的问题。她通过召开主题班会的办法,引导学生讨论如何与人交流、与人共处。使大家认识到,每一个都有优点,也有不足,重要的是我们交往中如何面对同伴的优点与不足!最后,王老师问大家:是不是有不足的同学我们就都不与他们合作了?“不是”——大家都笑了。接着,引领学生研究如何合作,并学到好的合作行为:眼睛看着发言者;同学间互相鼓励;不打断同学发言。

67


这样,加快了教师自身素质提高的速度,特别是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换书读、共用一本书等一些小策略正在普遍应用。我们坚持跟着LDC,边研究,边实践。特别是教育、教学小策略的实践,使我们每个教师都有不少的故事产生。

课堂教学中小策略的不断应用使学生从以往单纯的听老师讲,成为今天课堂中与老师、同学交流合作、共同学习的活动者、探索者。学生在教学中主动发问,大胆想象,乐于动手操作,喜欢读书,喜欢积累各类课外知识,最明显的一点是乐于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

(二)学生的变化。

课堂教学中小策略的不断应用使学生从以往单纯的听老师讲,成为今天课堂中与老师、同学交流合作、共同学习的活动者、探索者。学生在教学中主动发问,大胆想象,乐于动手操作,喜欢读书,喜欢积累各类课外知识,最明显的一点是乐于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学生档案袋的建设记录着孩子们的成长足迹。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设置情境,学生带着疑问,通过实验、操作、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与能力。语文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科学的实验能力;数学的听算、视算、笔算、操作能力。我们不仅培养学生的以上各种能力,而且还纳入了考核。现在学生在课堂上、活动中十分活跃,个个争着抢先发言、主动参与、策划活动,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三)师生关系变化。

教师开始欣赏学生、尊重学生、接近学生,学生的朝气、个性和鲜活、独特的思维让教师们激动不已,师生们都从合作中分享到喜悦和快乐。

(四)学校管理方式发生变化。

68


学校内部平等的、和谐的人际环境开始形成,参加LDC组的教师能带动其他教师积极参与研究,没有了过去的那种“等、靠”思想,而是以主动研究代替“束手无策”,形成了浓厚研究氛围,加大了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力度。



69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aee96752158884868762caaedd3383c4ba4cb44d.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