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减灾手抄报 我国地震分布带情况

2022-07-08 14:32:16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防震减灾手抄报 我国地震分布带情况》,欢迎阅读!
防震减灾,布带,抄报,地震,情况
防震减灾手抄报 我国地震分布带情况

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其中能感觉到的有5万屡次,能造成破坏性的5级以上的地震约1000次,而7级以上有可能造成巨大灾害的地震约十几次,我国是世界上遭受地震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在大地震发生时,一些人往往会被突如其来的灾难吓得晕得转向,不知所措,大多因盲目外逃而造成不必要的伤亡;但也有一些人与此相反,他们头脑冷静,沉着应战,因而得以绝处逢生、化险为夷。为此,正确了解、掌握有关的地震根底知识和必要的防震常识,提高防震减灾的意识和能力,以便遇到各种宏观异常和听到地震谣传、误传时能科学地进行分析和鉴别,一旦发生地震,能沉着冷静,采取正确的避险自防措施。 一、我国地震分布带情况:

地震在中国的地理分布是不均匀的,它是受全球地震构造带及中国地质构造条件共同影响,具有较为分散分布的特点。中国地处欧亚大陆东南部,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的挤压作用,使中国区域内地震断裂带十分多,因此中国实为地震频繁国家。中国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5个地区,这5个地区是:

1)台湾及其附近海域; 2)西南地区,主要在 、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

3)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

4)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

5)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


二、地震知识 1、什么是地震?

由于地球不断运动和变化,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造成岩石突然发生破裂,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这就是地震。地震绝大局部发生在地壳中。

2、地震三要素:发震时间、发震地点、震级大小。 3、震源: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震动源叫震源。

4、震中:震源上方正对着的地面称为震中。震中及其附近的地方称为震中区,也称极震区。震中到地面上任一点的距离叫震中距离(简称震中距)。震中距在100公里以内的称为地方震;在1000公里以内称为近震;大于1000公里称为远震。

震级:地震学上说明和衡量地震强弱的一种量度,它和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多少有关,我国使用的是国际通用的“里氏震级”。 5、震源深度: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的距离是震源深度。我们把地震发生在70公里以内的称为浅源地震;70300公里为中源地震;300公里以上为深源地震。目前有记录的最深震源达720里。

6、为什么会发生地震?

一是地球内部不断积累的应变能量超过岩石强度时产生断层,断层形成后,岩石弹性回跳,恢复原来状态,于是把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出来,引起地震,这是所谓“弹性回跳说”;二是地下岩石导热不均,局部溶融体积膨胀,挤压围岩,导致围岩破例产生地震,这是所谓“岩浆冲击说”;三是地下物质在一定临界温度和压力下,从一种结晶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结晶状态,体积突然变化而发生地震的“相变说”。 7、什么是震级和烈度?


地震的大小通常用震级表示,它是根据地震仪记录的地面地位移动,按一定的物理数学公式计算出来的。也就是说震级是地震强度大小的度量,它与地震所释放的能量有关。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地震波能量相当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的原子弹的能量。震级每差1.0级,能量相差(1.510倍,即大约32倍;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1000倍。小于2.5级的地震,人们一般不易感觉到,称为小震或微震;2.5―5.0级的地震,震中附近的人会有不同程度的感觉,称有感地震;大于5.0级的地震,会造成建筑物不同程度的损坏,称破坏性地震。

地震发生后,地震波传播到地面,会给地面各种物体造成不同的破坏现象。通常把对地面所造成的破坏或影响的程度叫烈度,它由物体的反响、房屋建筑物的破坏和地形地貌改观等宏观现象来判定。许多国家采用地面运动加速度值来表示地震烈度,一般在设定的不同地点安装加速度仪,直接记录当地的地面运动参数。地震烈度的大小,受地震大小、震源深浅、离震中远近、当地工程地震地质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一次地震,震级只有一个,但烈度却是根据各地遭受破坏的程度和人为感觉的不同而不同。我国目前使用的地震烈度共分为12度,5度以上才会造成破坏。3度:少数人有感,仪器能记录;4―5度:睡觉的人会惊醒,吊灯摆动;6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破坏;7―8度:房屋破坏,地面裂缝;9―10度:水坝破坏,房屋倒塌;11―12度:消灭性的破坏。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aeb803c35d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9.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