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古代史选择题精练100题(1)》,欢迎阅读!
中国古代史选择题精练100题
1、“相地而衰征”和“初税亩”,其实质都是 ( ) A.封建地租剥削 B.逐步承认土地私有 C.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D.确立封建社会制度
2、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开始实行时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增加一半,增加的一部分主要来自于 ( ) A.农民阶级 B.大商人 C.地主阶级 D.手工业者
3、唐初实行租庸调制,唐朝中期后又实行两税法,两者最大的不同是 ( ) A.前者赋税轻后者赋税重 B.前者征税不定时后者征税固定时间 C.前者不以户口为准后者按户为准 D.前者与国家授田配合后者仅征税不授田
4、下列赋税基本上能保障农民劳动时间的是 ( ) ①汉代的更赋②北魏租调制③唐代租庸调制④王安石变法法令中的募役法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隋唐政府将北魏的租调制调整为租庸调制,这种调整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体现在 ( ) A、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 B、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 C、使农民得到一定数量的土地 D、放松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6、唐朝两税法的实行表明 ( ) ①租庸调制已无法实行 ②征税标准不再以人丁为主 ③遏制了土地兼并
④从根本上减轻了农民负担 ⑤封建经济的发展 ⑥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A、①②③⑤ B、②④⑤⑥ C、①②⑤⑥ D、③④⑤⑥
7、在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兼有打击官僚贵族特权、增加财政收入和保障农民生产时间的是
( ) A、青苗法 B、募役法 C、市易法 D、方田均税法
8、隋唐时期赋役制度中,具有减轻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性质的是 ( ) ①庸 ②调 ③徭役 ④两税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④ 9、对西汉的编户和赋税制度的分析,正确的是 ( ) A.编户农民没有独立的身份 B.依据资产的多少承担国家的赋、役 C.农民的田租和赋税都较轻 D.郡县和封国征收的赋税都要上缴中央 10、唐朝的赋役制度比前代的新变化表现在: ( ) A开始以庸代役 B收取“租”和“调”
C按人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 D一年分夏季、秋季两次收税 11、春秋时期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与北宋王安石的方田均税法,两者的相似之处是 ( ) A.按土地的多少平均收税 B.按土地和财产多少收税
C.按人丁和田亩多少收税 D.按土地的多少和田质的好坏收税 12、推行一条鞭法的意义是: ( ) ①人头税最终被废除 ②松驰了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 ③简化征税手续、减少征税成本 ④促进农产品的商品化 A.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3、秦汉时期,以下哪一地区尚未使用铁制工具 ( ) A.蒙古草原匈奴居住区 B.珠江流域越族居住区 C.闽江流域越族居住区 D.西域各民族居住区 14、墨子说:“尽也农夫之所以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 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上述引文反映,在战国时期 ( ) A.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悲惨困苦 B.奴隶地位低下,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C.铁器牛耕推广,奴隶主役使奴隶去开荒 D.剥削方式改变,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15、茶叶成为我国人民日常生活必需品,政府开始征收茶税是在 ( ) A.南北朝 B.唐朝 C.南宋 D.元朝
16、下列措施中,最有利于推动农业商品化的是 ( ) A.开征茶税 B.推行市易法 C.实行赋役征银 D.发展互市贸易 17、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冶铸业的技术进步表现在 ( ) A、发明灌钢法 B、首创铸铁柔化处理技术
C、普遍采用切削、抛光、焊接等技术 D、广泛用煤冶铁炼钢
18.春秋战国时期水利灌溉事业有很大发展,当时在黄河流域、淮河流域、长江流域都修建了著名的水利工程,下列三项水利工程按其所在流域,从北到南排序正确的是 ( ) A.郑国渠、都江堰、芍陂 B.芍陂、郑国渠、都江堰 B.都江堰、郑国渠、芍陂 D.郑国渠、芍陂、都江堰
19、战国时期商业和城市逐渐兴盛起来,其表现不包括 ( ) A.秦都咸阳商业发达程度最高 B.许多诸侯国都城发展为商业中心
1
C.各诸侯国都铸造了自己的钱币 D.中原市场成为四方商品的集散地
20、唐朝的商品经济比前代更为发达,其中最能反映其发达程度的是 ( ) A.开元通宝成为通用货币 B.城市有固定的交易场所——市
C.市的四周布满邸店 D.出现了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的柜坊
21、明朝商品经济的繁荣不包括 ( ) A.国内市场扩大,商品种类增多 B.扬州、益州成为全国性商贸城市 C.区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D.江浙地区工商业城镇蓬勃兴起 22、下列对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程度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 ) A.处在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阶段 B.处在机器大生产的前夜 C.始终在萌芽状态中徘徊 D.已在全国范围内占主导地位 23、“商君(商鞅)死,秦法未败”,造成这种局面是因为变法 ( ) A.适应了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B.受到新兴地主大商人支持拥护 C.适应了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 D.适应了称霸斗争的需要
24、宋神宗死后王安石变法法令被废除,最根本原因是 ( ) A.用人不当危害了百姓利益 B.新法触动了地主官僚利益 C.保守派上台执政 D.地方官拒绝执行新法 25.战国时期实行“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的主张,打击了 ( ) A.新兴地主 B.奴隶主贵族 C.商人 D.农民 26.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需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其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伐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这段话反映的基本思想是 ( ) A.以民为本,与民休息 B.以农为本,重农抑商
C.以民为本,号召人民建功立业 D.以农为本,加强农业生产
27.宋太祖实行重文轻武政策,但北宋兵额却渐增,建国初22万人,真宗时91.2万人,这说明 ( ) A.边患日趋严重 B.立国政策改变 C.军人地位上升 D.藩镇拥兵自重 28.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中,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的是 ( ) A.募役法 B.市易法 C.青苗法 D.方田均税法
29、秦汉时期,中国已走向世界,其主要表现不包括 ( ) A.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臣从海道来中国 B.丝绸等技术传播到中亚和欧亚地区
C.甘英出使大秦,为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创造条件 D.中国与欧亚非许多国家开始了直接的贸易往来 30、西汉与西亚、欧洲通商关系发展起来的直接原因是 ( ) A.西汉丝织业的发展 B.张骞沟通了西汉与西域的联系
C.西域都护的设置 D.甘英对西亚的地理和风俗人情的了解
31、唐朝时,广州成为南方的大都会,其原因是 ( ) ①海上贸易发达 ②商品经济发展 ③经济重心南移 ④广州地理位置优越 A.①②④ B.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32、南宋时,我国的对外贸易西达红海沿岸,其最重要的条件是 ( ) A.国力空前强大 B.商品经济的活跃 C.政权位于东南沿海 D.造船技术水平高
33、明中后期,我国的对外政策由开放转向闭关,其根源是 ( ) A.西方殖民者侵扰边疆 B.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C.封建自然经济的封闭性 D.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34、汉代在中外文化交流中输出的主要是: ( ) A.应用性技术 B.农作物良种 C.手工业产品 D.书画艺术品
35.中华文明对世界其他民族有很大的吸引力。下列史实能证明这一结论的是 ( ) ①华侨下南洋 ②回族的形成 ③日本派遣唐使到中国学习 ④土尔扈特回归祖国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 ③④ D.②③
36、唐文化对西亚和欧洲的影响突出表现在: ( ) A.科技上 B.文学艺术上 C.日常生活上 D.宗教哲学上
37、唐朝与朝鲜、印度的交往,其共同点主要表现在: ( ) A.政治经济制度相互影响 B.宗教相互影响 C.文化和艺术相互吸收 D.生活习俗相互影响
38、两汉时期经过丝绸之路先后西传的技术是: ( ) ①漆器 ②铸铁术 ③井渠法 ④养蚕缫丝技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39、隋唐时,中国曾与哪些国家、地区互遣使节: ( )
2
①朝鲜半岛 ②日本 ③东南亚一些国家 ④波斯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0、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设立台湾府共同的作用是 ( )
A.巩固海防 B.驱逐殖民势力 C.管辖边疆 D.维护国家主权
41、战国时主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是: ( ) A.墨家 B.儒家 C.法家 D.道家
42、秦始皇在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方面存在巨大失误的措施是: ( ) A.政治方面 B.经济方面 C.文化方面 D.民族关系方面
43、清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最大的障碍是 ( ) A.丞相 B.议政王大臣会议 C.内阁 D.军机处
44、秦汉时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到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宋代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B.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得到了不断发展 C.丞相权力的不断分散 D.中央对于地方政府控制的日益严密 45、明朝统治者废除丞相,权分六部,设置特务机构,反映了 ①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加强 ②封建制度进一步发展
③中央机构的进一步完善 ④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 ) A.①④ B.②③ C.①①②③④ D.以上四项均不正确
46、关于清朝军机处,不正确的表述是 ( ) A.军机大臣由皇帝的亲信、重臣组成 B.军机处能接触军国机要
C.军机处工作效率高 D.军机处是位于六部之上的中央最高行政决策机构 47、分封制虽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瓦解,但分封王侯的方式却为许多封建王朝继续采用,其主要原因在于 ( ) A.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B.扩大地主阶级统治基础的需要
B.镇压人民反抗的需要 D.保证封建君主“家天下”的需要
48、北宋在各地方设置通判,其主要职能是 ( ) A.掌握州的行政、军事大权 B.负责州的司法和刑狱 C.负责监督知州 D.制约节度使的权力
49.秦朝统一后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中,革除东周以来政治弊端的重要决策是 ( ) A.建立皇帝制度 B.确立三公九卿制 C.推行郡县制度 D.以法治理国家
50.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焚书坑儒”本质上的共同点是 ( ) A.为加强中央集权制造舆论 B.剔除不适应当时社会需要的思想 C.为削弱诸侯(王国)势力提供理论依据 D.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
51.关于三省六部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这一制度开始于隋朝 ②它是两汉以来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产物 ③它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走向衰弱 ④这一制度对隋朝以后各朝影响深远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 52、在我国的一本古代典籍中,阐述了一项天文学方面的重要思考:“当日之冲(日冲:古代天文学概念,指的是太阳、地球与月亮等其他星体成一直线的现象),光常不合者,蔽于地(大地,即今日所说的地球)也,是谓暗虚,在星则星微,遇月则食(月食)”。提出这一说法是 ( ) A.张衡 B.祖冲之 C.僧一行 D.郭守敬
53、战国时期,荀况的思想主张 ( ) A.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发展封建经济的良好愿望 B.反映了没落奴隶主贵族在社会变革下的悲观情绪 C.反映了小生产者提高政治地位和参与政权的要求 D.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改革进取精神 54、“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刃;形之于用,犹刃之于利。利之名非刃也,刃之名非利也;然而舍利无刃,舍刃无利。未闻刃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此材料体现的哲学观点是( ) A.人世间鬼神是不存在的 B.刃与利依据一定条件相互转化 C.物质和精神的辩证统一 D.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55、唐代话本和北宋风俗画出现的主要相同社会条件是 ( ) A.长安、东京的繁荣 B.春秋战国以来的文化底蕴 C.人民生活的丰富多彩 D.城市工商业的发展 56.“神州六号”宇宙飞船载人飞行成功,是我国宇航事业的重大成就。现代火箭推进法的基本原理源于中国的火箭发明,中国的这项发明产生于 ( ) A 汉朝 B 唐朝 C 宋朝 D 明朝 57.“诗仙”李白的诗作风格豪迈、浪漫,语言明快生动,而“诗圣”杜甫的诗作则充满着沉郁、真实而深刻的感情,这是因为 ( ) A、李白性格豪放、杜甫性格沉郁
3
B、李白出生于大地主家庭,而杜甫出生于农民家庭
C、李白生活于盛唐时期,而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时期 D、杜甫的艺术技巧不如李白
58、以下关于中国古代历法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春秋时期,我国历法已经形成固定系统 B.西汉“太初历”是世界第一部完整历书 C.唐朝“大衍历”标志着历法体系成熟 D.元朝的“授时历”是我国历法体系的重大变革 59、下列四部书中,记载“甘薯所在,居民便有半年之粮,民间渐次广种”一语的,只能是 ( ) A.《齐民要术》 B.《梦溪笔谈》 C.《农政全书》 D.《本草纲目》 60.下列文化成就属于秦汉时期新发展的是 ( ) ①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②形成了中国古代完整的数学体系 ③奠定了祖国医学理论基础 ④兴起了新的文学体裁——赋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②③④
61.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独具特点。这一时期文化得以发展的条件有 ( ) ①各族人民大融合 ②北方经济的发展 ③江南地区的开发 ④佛教的传入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
62、下列对秦汉时期民族关系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 A.秦汉两代都组织移民开发边疆 B.汉武帝时,西域和西南夷都已并入汉朝版图 C.汉与匈奴的关系以和为主流 D.秦汉两代都在南越地区设郡 63、“猛安谋克制度”和“八旗制度”的共同点,不包括 ( ) A.由女真人仿照汉制而创立 B.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 C.对社会发展起重要作用 D.与少数民族的军事扩张相适应
64、明清都加强了对西藏地区的管辖,其相似之处是 ( ) A.建立金瓶掣签制度 B.向西藏派遣驻藏大臣 C.在西藏地区设立卫所 D.利用宗教首领实行统治 65、与《昭君出塞》相比,《步辇图》反映的唐朝民族关系的突出特点是 ( ) A.通过互派使者的方式维持与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 B.采用册封的方式迫使少数民族政权臣服唐政府 C.利用和亲的方式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
D.凭先进的经济文化形成对周边民族巨大的向心力
66、元朝时期民族融合发展的最突出特点是 ( ) A.少数民族向内地迁移 B.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C.内地汉族向边疆迁居 D.部分少数民族被同化
67、从辽、宋、夏三者关系的发展变化,可以看出汉族与少数民族 ( ) A.民族间相互冲突不可避免 B.政权的强弱取决于军事力量的强弱 C.民族隔阂在增大 D.民族间相互交流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68、汉武帝唐太宗在处理民族关系问题上的相似之处不包括 ( ) A.同破坏友好关系的行为作斗争 B.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 C.加强汉民族同少数民族的联系往来 D.册封少数民族首领 69、下列管辖边远地区设置的行政机构先后顺序是 ( ) ①宣政院 ②安西都护府 ③北庭都护府 ④奴儿干都司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②③④① D.②④①③
70、辽统治者采取“胡汉分治”的政治制度、西夏的官制分为汉制官职和党项官职两个系统,其依据 ( ) A.民族矛盾尖锐 B.阶级矛盾尖锐 C.民族团结的需要 D.境内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71、元朝和明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行政机构是 ( ) A.夜郎郡 B.南面官 C.宣慰司 D.巡检司
72.张骞“凿空”西域的重要意义有: ( ) ①新疆地区第一次与内地联成一体 ②促进了西域同中原的经济文化联系 ③有利于西域社会的进步 ④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73.乾隆帝派兵平定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叛乱时,曾得到维吾尔人民的积极支持,此事最能说明 ( ) A.中华民族已融合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B.维吾尔人民是非分明
C.大小和卓叛乱不得人心 D.回部地区早已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古代思想家孟子认为:使百姓有“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据此回答74~76题。
74、对孟子的上述言论理解正确的是 ( )
4
①这是对孔子的思想体系核心部分的继承和发展 ②他的这一主张有利于当时社会生产
的发展,具有进步意义 ③客观地反映了战争频繁年代人民对安居乐业的渴望 ④站在平民立场上提出了分给农民田宅的思想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
75、下列各项中能体现孟子上述思想主张的是 ( ) A.隋唐时期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B.唐朝中后期的两税法 C.王安石推行的方田均税法 D.张居正推行的一条鞭法
76、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一书中将农民对封建统治者的态度概括为“抚我则后(后:君也),虐我则仇。”这说明 ( ) ①农民阶级是封建制度的掘墓人 ②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与统治者的政策有关 ③农民与地主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阶级 ④地主与农民有矛盾,但不存在根本利益冲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7、“以民为本”的思想自古有之。体现这一思想的有 ( ) ①“政在得民” ②“民贵君轻”③“存百姓” ④“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78.“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自 ( ) A.《尚书》 B.《周易》 C.《论语》 D.《韩非子》
79.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思想中,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接受,并传承的道德规范是 ( ) A.“仁”的思想 B.“礼”的思想 C.“有教无类”的思想 D.“为政以德”的思想 80、以下关于科举制度的表述,哪一条最确切 ( ) A.隋朝开始实行的,用考试办法选拔官员的制度 B.它使平民凭才学可以参与政治 C.考试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 D.是为了打击士族制度而采取的一项措施 81.孔子“仁”的思想和孟子“仁政”的思想都重视 ( ) A.人的生存权利 B.人的善良本性 C.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D.人的自由与平等
82.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前期共同注意的问题是 ( ) A.重用人才 B.轻徭薄赋 C.善于纳谏 D.减轻刑罚 83.在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观点相左的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是 ( ) A.孟子和荀子 B.墨子和韩非子 C.墨子和荀子 D.荀子和庄子
84、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其客观影响是 ( ) ①农业经济的开发区域扩展到了长江流域 ②缓解了北方因过度开垦造成的环境破坏 ③导致北方农业生产出现持续衰退的局面④消除了土地资源不足与人口过多的矛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
85.以下不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开发的是 ( ) A.洞庭湖、鄱阳湖流域成为重要产粮区 B.上百万北方人南迁,充实了江南劳动力 C.马钧发明翻车提高了农田罐溉效率 D.岭南、闽江流域也得到开发
86、清初,宣布原明藩王的土地归现在耕种的人所有,对其作用的分析比较完整的是 ( ) A.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 B.保证了农民的生产资料和劳动时间
C.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既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又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87、中国开始走向海洋的一个重要标志是 ( ) A.大秦王安敦派使者从海道来中国 B.张骞开通了通往西亚和欧洲的“丝绸之路” C.汉武帝时,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 D.甘英出使大秦,到达波斯湾 88、反映了唐朝时期我国进一步走向海洋的史实有 ( ) ①中国商船到达波斯湾 ②唐朝高僧到印度研究佛学 ③唐朝建造“海上霸王” ④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④ 89、郑和下西洋成为古代中国走向海洋的“绝唱”,这从根本上说明了 ( ) A.郑和时代,是我国古代国力最强盛的时代 B.郑和下西洋是我国古代对外关系的转折点 C.腐朽的封建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时代的要求 D.以政治为目的的航海活动是不能持久的 90.秦朝官府遗址出土的《秦小篆字砖》(拓片),其说明的主要问题是 ( ) A.秦朝使用的惟一字体是小篆
B.秦朝推行标准字体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 C.秦朝的教育制度平民化 D.秦朝注重加强文化统治
91.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出土的明代铜钱,对这些文物的评价正确的是 ( ) A.明与东南亚之间的经济文化往来比较频繁 B.明代有许多东南亚国家的使节来到中国定居
C.郑和下西洋以贸易为主,故沿途有明朝货币出土
D.明朝时期有许多华人到南洋地区定居,故那些地区有这些文物出土
92.秦朝在交通方面的贡献,除开凿灵渠外还有 ( )
5
①统一车轨 ②开通“丝绸之路” ③修驰道 ④修筑万里长城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①③④
93.关于隋代大运河,它在当时发挥的功能有 ( ) ①灌溉 ②运输 ③旅游 ④南水北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94.“丝绸之路”被称为流动的“文化运河”。以下不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 A.大秦使者将象牙、犀角等礼物赠给东汉皇帝 B.中国的铁器、丝绸等西传 C.中国的养蚕缫丝技术,造纸术西传 D.佛教传人中国
95.唐朝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是指 ( ) A.从登州出发到达朝鲜、日本 B.从扬州出发到达朝鲜、日本
C.从广州出发到达马来半岛、波斯湾 D.从泉州出发到达红海沿岸、非洲东岸 96.郑和下西洋不能持续下去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 A.闭关政策阻碍了中西交通 B.明朝国力衰退
C.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D.它不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97.关中地区曾是我国古代政治和经济中心区域。后来,由于资源的枯竭和环境恶化而丧失其重要地位,中国的统治中心迁离此区域是在 ( ) A.汉末三国的战乱时期 B.唐朝前期盛世局面结束时 C.唐朝灭亡后的战乱时期 D.朱元璋在长江流域建都时
98.江南开发是我国古代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点。下列各项与江南地区持续开发不相关的是( )
A.西汉时期西域作物的引进 B.隋朝开凿大运河 C.宋朝时北方作物向南方传播 D.靖康之变宋室南迁
99.清朝康乾盛世,对于山区、海滩、北方边疆地区土地过度开垦,使当时全国耕地数额超过此前任何一个时期。以下对这种现象的认识,正确的是 ( ) A.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市场和原料 B.是我国农耕经济不断发展进步的主要体现
C.加速了自然环境的破坏和资源枯竭的过程 D.是我国封建经济逐渐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 100.《田律》规定(大意):从春季2月开始,不准进山砍伐林木;不准堵塞林间小道;不到夏季不准入山采樵,烧草木炭;不准捕捉幼鸟或捣鸟卵;不准毒杀鱼龟;不准设置诱捕鸟兽的网罩和陷阱,以上禁令,到7月才能解除。《田律》为我们提供的历史信息是 ( ) A.战国秦汉时期的法律非常严酷 B.封建君主力图把山林湖泊占为己有
C.战国秦汉时期人们已经意识到人与环境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D.《田律》中的规定是不科学的,说明人们还不尊重客观规律
6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aea06427b9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f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