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中鲲鹏形象意义的探究

2022-09-14 11:18:14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古诗文中鲲鹏形象意义的探究》,欢迎阅读!
鲲鹏,古诗,探究,文中,意义
古诗文中鲲鹏形象意义的探究

中图分类号:G68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2-014-01

无论是在古人的诗文中,还是在今人的文化词典里,鲲鹏这个形象都凝聚着中国人的一种人文情结,始终作为一个意义非凡的形象而存在。它成了自信独立、意志坚定、壮志凌云的高大形象化身。有关鲲鹏的成语典故,如大鹏展翅、鹏游蝶变、鹏程万里、扶摇直上等更是被世人喜闻乐用。

鲲鹏的形象最早出现于《齐谐》这部专门记载怪异事物的书里。里面有这样的描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九万里,去以六月者也。庄子在《逍遥游》中化用这个传说,写到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他用极富浪漫和夸张的手法塑造了一个硕大无比展翅高飞的鲲鹏形象。它要前往南海,拍起的海浪高达三千里,盘旋而上,乘云而起,离海面达九万 。无拘无束,却还要凭借六月的大风才能高飞。这里的鲲鹏,是庄子作为追求精神世界绝对自由的一个反面例子出现的,在他看来,它仍有所待,受拘束,不自由,而并不能真正进入逍遥的境界。

鲲鹏的形象在诗仙李白的诗文中也曾多次出现,最早可见于他的《大鹏赋(并序)》。文中这样描述:焯赫乎宇宙,凭陵乎昆仑。一鼓一舞,烟朦沙昏。五岳为之震荡,百川为之崩奔。 簸鸿蒙,扇雷霆。斗转而天动,山摇而海倾……足萦虹霓,目耀日月……喷气则六合生云,洒毛则千里飞雪……块视三山,杯观五湖,说的是鲲鹏翱翔广袤宇宙,时而在九天之上,时而在九天之下,搏击长天,浩气贯日,任性而从容。最为脍炙人口的是李白的《上李邕》。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说的是李白拜见李邕时因不合时宜的高论,引发李邕的不快而失意。这首诗以大鹏自喻,表明自己才华横溢,志存高远,狂放不羁,遭遇挫折,笑对人生的激愤与豪情。晚年的李白还写过一首关于鲲鹏的诗,这就是《临路

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诗人借鲲鹏的遭遇,抒发壮志未酬的激愤,以及遗风仍然可激荡千秋万世的自信。这首诗中的大鹏正当展翅高飞震动天下 之时,翅膀却在半空折断,它发出的不是弱者凄惨的哀鸣,而是扶摇直上九万里振动八荒而遭遇挫折的愤激之歌。这个形象乃是李白人生暮年的真是写照。晚唐诗人皮日休曾有诗云:大鹏不可笼,大椿不可植。蓬壶不可见,姑射不可识。五岳为辞锋,四溟作胸臆。惜哉千万年,此俊不可得(皮日休《七爱诗李翰林》)。在皮日休眼中,李白就像是高飞戾天的大鹏,雄视天下,志大才高,人世间的一切都无法将其笼住,是千万年才出现的一个天才。

诗圣杜甫的诗中也曾出现了鲲鹏的形象,如 《泊岳阳城下》,江国逾千里,山城仅百层。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这是杜甫晚年乘舟从湖北初到岳阳时所作,安史之乱并没有改变杜甫的忠君恋阙之心。杜甫在此诗中运用了鲲鹏的典故,并以此自喻远大的志向无可披靡,即使遭遇了苦境停滞无法前行,心中的雄才大略也不会消退,艰难和危险反而更加激发了他的宏伟气魄和临危不惧的报国之志。 宋代词人作品中的鲲鹏的形象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苏轼的《催试官考较戏作》中,有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的诗句,是说钱塘大潮就像传说中的鲲鹏翅膀拍击在水面上,激起三千里的波涛,也像十万个人在不停地向前奔驰,浩浩荡荡,形成一条白练。诗人以鲲鹏击水的壮观比喻大潮的凶猛、雄伟、震撼。又如李清照的《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其中九万里风鹏正举,蓬舟吹取三山去的诗句,表明女词人要乘万里长风高飞远举,离开那风雨飘摇的黑暗世界,让大风不停地吹,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词人采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梦游天庭,设想与天帝问答,凭借鲲鹏扶摇九万里的大风,脱离黑暗、污浊的世界,飞向令人向往的精神家园。词人


借鲲鹏的形象,表达了自己要与那个浑浊世俗、悲伤离乱的旧世界决裂的强烈意愿。宋代的另一个词人辛弃疾曾有莫信蓬莱风浪隔,垂天自有扶摇力的诗句。仕途的坎坷和肉体病痛都无法磨灭他心中的壮志与锐气,他相信一切的艰难险阻都会被自己克服,对未来充满无限的希望。

明代的风流才子唐寅曾写过一首《春山伴路图》的诗,欲往何处觅雅训?巍巍昆仑皆惊愤。风里鲲鹏欺大鸟,雨中雏燕竞轻俊。今朝我欲乘风去,大展雄才高万仞。横扫天下邪与恶,一泻君子千古恨。诗中也描绘了一个威猛无比的鲲鹏形象,借此表达自己不与世浮沉,横扫天下邪恶的壮志与豪情。

一代伟人毛泽东暮年作的《念奴娇鸟儿问答》,其中有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炮火连天,弹痕遍地的诗句,通过鲲鹏与蓬间雀的对话,形成了一种寓言的结构。在词中作者没有进行直接的自我抒情,而是塑造了两个完全不同的鸟类形象,以象征的艺术手法展示了鲲鹏的博大、高远、无畏以及蓬间雀的萎琐、渺小、卑怯。全诗一开始就直接切入鲲鹏展翅九万里、扶摇翻飞的伟岸形象,借鲲鹏的目光背负着浩瀚青天往下看,到处是大城连着小城的尘世。诗人这时仿佛已变成了那高瞻远瞩的鲲鹏,大气磅礴,吐纳风云,大有四海翻腾云水怒,五州震荡风雷激的豪迈之势。

古往今来,以鲲鹏为载体的文学作品,不一而足。可以看出,鲲鹏这个形象,自《齐谐》记载以来,一直以正面积极高大的形象示人,后来的诗家文人将个人遭遇,身世浮沉,壮志情怀借这个形象托物言志,不断演绎,形成了固定而丰富的内涵和意义,逐渐成为了中国人自信顽强、志存高远、自由拼搏精神品质的象征,成为了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图腾。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ae32fa9b1b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9e.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