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上《古诗三首》之《夜书所见》教案

2023-01-12 00:17:14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三上《古诗三首》之《夜书所见》教案》,欢迎阅读!
三上,古诗,教案
年级上册第4课《 古诗三首》之

夜书所见



教学目标:

1教学生掌握诗中的两个生字“送”及多音字“挑”。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启发学生依据诗句展开想象,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领会诗的意境,同时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会诗意,悟诗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有关叶绍翁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 诱导入课

1、导入:中华诗词文化博大精深,堪称世界文坛之瑰宝。这节课,我们就继续领略古诗的魅力,先从一首我们最为熟悉的思乡诗《静夜思》开始。

(伴随者诵读,表演古诗舞《静夜思》,这是作者在思念亲人和家乡,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思乡诗《夜书所见》)

板书:夜书所见:你从题目中提取了哪些信息 2、了解作者。

1)孩子们,叫一叫诗人的名字。

2)介绍作者(看课件:简单),出示之前接触过的古诗《游园不值》,师读第一句,学生读第二句。

3、出示试学范围,小组合作学习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反复练习,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3)结合注释,初步了解诗文内容,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

二、引导探学

1学习诗文第一句。

1)点名朗读,读准字音。 2学习生字:送

3)再次读诗句,交流:结合注释,说说你从诗句中知道了什么。(时间、地点、天气等)有问题的同学也可以和大家交流。

4)理解“寒声”:老师想起了一句谚语------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秋风、梧叶,给我们送来了阵阵寒意,这阵阵寒意就是诗人笔下的寒声。


5)有句话说得好:“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孩子们随着老师的范读,走进这个秋夜的江边。教师范读诗句,学生闭目想象诗句所描述的画面,在此基础上,学生练习朗读。

6)理解“江上秋风动客情”:

这里的“客”指的是谁?(叶绍翁)

为什么诗人称自己为“客”。(结合:独在异乡为异客)因为他不在自己的家乡,就像是在外作客。这客就可以解释为“在他乡作客”。接着引导学生理解“动”的意思,点出与“送”字相呼应.然后结合前半句诗理解:江上的秋风牵动了诗人思乡的情感。

引导:看着萧萧作响的梧桐树叶,凛冽秋风拂过的江面,诗人的心再也静不下来了。孩子们,你说,他在想什么呢? 7过渡:作者的思念绵延到了远在千万里的家乡,在朗读诗人深深的思念时,我们要读得慢一点、悠长一点。

2学习诗文第二句。

过渡语:漆黑的江面、寒凉的秋风引发了作者悲秋思乡的情绪。也许是诗人的偶然抬头远望,也许是若有若无的声音的吸引,也可能是那一簇亮光的指引,转移了叶绍翁的视线。

1)课件演示“一灯明”。 这一盏明灯是用来干什么的?

原来是小孩子们借着灯光,在捉蟋蟀、斗蟋蟀啊! 2)出示“知有儿童挑促织”(出示第二句诗。)

3学习生字:挑(形近字法学习),区分两个读音的不同词语。 4)请学生结合注释说说对诗句的理解。

引导:远远的,又是夜里,他能看到小孩低着头围在一起,但是能看清楚小孩子在干什么吗?(相机出示小孩挑促织的远景)那么,叶绍翁在诗中说的“儿童挑促织”就不仅仅是他看到的,而且还加入了他的猜测,所以,诗中用了一个“知”字。(启发学生联系诗句理解: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篱落:篱笆。(联系诗句:篱落疏疏一径深)

5)猜测有孩子在捉蟋蟀,诗人又会想到什么呢? 诗人想起自己小时候捉蟋蟀的情景了。板书:回忆童年

引:诗人小时候也经常提着灯在秋天的夜晚和伙伴们一起捉蟋蟀的。 3、情景表演,练习趣读。

1)情景表演,让孩子们更好地体会玩蟋蟀(改为捉知了)的乐趣。 我相信你们也喜欢斗蟋蟀,小组同学再现一下捉知了的欢乐场景。 2)小组轮流读诗句“知有儿童挑促织”,读出玩蟋蟀的快乐。 评:这一组的蟋蟀对战很激烈…… 你们玩得太开心了…… 4、情感转换

过渡:看着孩子们斗蟋蟀的欢快情景,诗人更是感到伤心和孤独。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 1)指名说。

窗外的一灯明,照亮的是童年的乐趣,而屋内的一灯明,却伴随着孤独的诗人。别人越是热闹、开心,越显得自己孤单、落寞。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ac9a2c21acaad1f34693daef5ef7ba0d4b736d49.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