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唐诗中的音乐赏析》,欢迎阅读!
从唐诗溯源音乐之美
引言:众所周知,中国古典诗歌从一开始与音乐就有着不解之缘,“诗乐结合”是中国古诗发展的一条主线索。特别到了唐代,其诗歌与音乐诗,深刻的反映了唐代音乐繁盛的现状。唐代诗人吸收了大自然之韵律美,社会生活之活力美,赋予了其诗歌创作的格律化和音乐性。本文首先从乐器、弹唱方式、音乐效果分析入手,再展示不同诗人描写音乐的具体方式,发现和探究唐诗中古典音乐之美。
一、唐诗中的乐器
1、冷色调的羌笛
羌笛在唐代时期,是塞上常见的一种乐器。在当时它只是边塞中所用的乐器。 唐诗中,羌笛是边塞军旅生活的代言人其冷色调充盈着几乎是所有的边塞诗。
唐诗一: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王之焕)将怨字用于“羌笛”和“杨柳”之间,使塞外的荒凉气氛更显悲壮,增添了凄冷的色彩。此时的羌笛是一个活物,借羌笛的悠怨之声,表现戍边将士的苦闷心情,苍茫悲凉中,表现了极其阔大的境界。
唐诗二: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出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塞上听吹笛》高适)月明之夜,笛声萦绕在兵营上空,一曲《梅花落》飘荡在关溢山一整夜。西北不长梅花,而《梅花落》勾起了戍边将士的思念江南故乡之情。
2、风笛的离别愁
风笛,是流行于欧洲各国的民间乐器,又名风袋管。唐诗中的风笛,应该是一种类似于口笛类的简易管乐器。
唐诗: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淮上与友人别》郑谷)扬子江头、春意荡漾,杨柳飘拂起依依惜别的深情,在凄清幽怨的风笛声中,表现出友人别离时的依依不舍。
3、万千变化的筚篥
筚篥是一种古老的西域吹奏乐器,发音悲烈,因此得名。这是一种音调很高、声音很响亮的吹奏乐器,为西域人牧马时所用。最早用骨制,传人中原后改为竹制,声音更为响亮和婉转。
唐诗:《听安万善吹筚篥歌》中,筚篥声声,使邻人忍不住叹息,远在异地的游子闻之思乡,皆泪流满面。筚篥擅长表现冷色调的乐曲,但表现力又不局限于此,多彩而丰富。任乐曲徒只有在风中荡漾,仔细体味,才能发现音调旋律十分神奇。
4、冷艳之美的洞箫
箫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在数千年华夏文明的悠久的历史中,以其独特的音色和韵昧给人一种悠远苍凉的感觉。唐代诗人李白在《宫中行乐辞》中把箫比做“凤”,有 “笛奏龙吟水,箫鸣凤下空”之说,故又有凤箫之称。唐代出现的“尺八”,亦属于箫类。
唐诗: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将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桥的传说融入全诗,“青山”、“水”、“秋”、“草”、“桥”、“明月”、“夜”等突显出一份静态之美,加上一个“何处教吹箫”,使得全诗人透出一股冷艳的独特意境。唐诗三百首中的管乐器,以沉郁、低婉、愁苦等特点见长,皆属于冷
色调的特性。好多乐器不仅仅可以表现阴冷、柔和的一面,亦可表现阳刚、热烈、明亮的暖色调,只是由于在那种常年战乱,民不聊生的年代,愁闷的情绪更明显一些而已。
二、诗人音乐描述手法分析
诗人们用他那传神之笔,以五彩斑斓、变化多姿的比喻,淋漓尽致地描绘出音乐的轻重疾徐、抑扬顿挫,使人有如身临其境,如闻其声。
音乐艺术主要是借助声音再现的。在唐诗中,其可以通过直观的形象描绘去领略。笙歌声从远处飘来,“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良士元《听邻家吹笙》)。在这里,诗人运用通感这一修辞手法,将抽象的,难以触摸,变幻无穷的音乐声,以具体可感的形象再现,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难以泯灭的记忆。
为了体现唐代音乐家演奏技艺之高超,诗人大多采用陪衬、烘托的手法从侧面进行渲染。。如琵琶女的琵琶弹奏声停止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三、具体分析——以王维诗歌为例
众所周知,王维是一位颇有建树的音乐家。他的诗和音乐的关系,可以说是水乳交融。可以说是诗中有乐、乐中有诗。
王维的诗中有乐,并不像李白、李贺、 白居易那样,在诗歌中直接描写音乐活动,形容音乐的美妙甚至诠释音乐作品。王维的诗中有乐,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艺术,在对大自然的感悟中所发现的并予以空灵的音乐和音乐美。
五言绝句《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王维的这些诗,表现了从现实中提炼出了一种空山、夜静、林深、鸟鸣的意境,创造出一种蝉噪林愈静的效果。
王维诗中,如此捕捉大自然之音乐精灵者,可谓俯拾可见。
音乐诗人王维, 正是这样,在对大自然的音乐精灵的感悟中,产生了诗的灵感,完成了诗的创作,形成了其特有的定势思维;而也正是在其诗作中出现了这些大自然的音乐精灵。才形成了王维式的诗中有乐的创作特色。
王维的诗中有乐、乐中有诗的艺术特色,不仅对诗歌创作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且对其他的艺术创作来说,也会大有启发。
四、唐诗中音乐具体描写特点分析
唐代诗人用诗歌表现有声无形的音乐,都能匠心独运,别出心裁,在艺术上各有创新,从《琵琶行》、《听颖师弹琴》等作品来看,可以概括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诗人善于应用各种音响来喻乐声,使读者通过喻体对乐曲有较具体的感受。盛唐诗人李颀在几首著名的描绘音乐的诗篇中,就以自然界的各种音响来喻乐声,《听安万善吹觱篥歌》就以秋天自然界的各种音响,以及泉水汩汩声相互交织来比拟乐声,这一系列的以声喻乐贯注了诗人强烈的审美情感,同时喻体又十分切合乐声所含的感情。
白居易的《琵琶行》里,有一段被誉为模写音乐的妙文:“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把雨声、私语声、珠落玉盘声、鸟声、泉水声等等,来比拟琵琶的“嘈嘈”“切切”声,从艺术表现上看,也是以声喻乐,从听觉到听觉,但是通过种种声响的比拟,使读者对于琵琶乐声的感
受不再抽象模糊,而变得具体清晰了。
其次,唐朝诗人根据自己对音乐的深透理解,展开丰富的艺术想象以形喻乐。把无形的乐声转化为生动可感的具体形象,从听觉沟通视觉,使读者在审美意识上的印象更加鲜明。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中,可以说是把“听声类形”推向了极致,对琴声通过各种形象具体描摹。
再次,唐朝诗人还善于以典喻乐,用有关音乐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描述音乐的艺术感染力。李贺的《李凭箜篌引》,被评为“摹写声音的至文”,诗中由众多关于音乐的典故,明显、隐僻、灵活多变,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感染力。李贺以典喻乐,是基于对乐曲的深刻理解,引起感情的强烈共鸣,所以诗篇饱含激情,扣人心弦。这些诗歌都能恰如其分地表达出乐声中所含的情感。
五、总结
唐朝诗人善于以极富诗意和情味的描写,渲染乐曲强烈的艺术力量。诗人根据自己听乐诗的心情、环境气氛,在诗歌里面用各种艺术手法来加以表现。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在这样悲凉的环境里面,凄楚的芦管声随朔风而起,散满边关。勾起征人无限的乡思而尽望乡,可见其震动人心的艺术力量。在表现乐声的艺术感染力方面都不落俗套,诗味情韵俱佳。且唐代诗人在欣赏以表演为主的音乐时,最容易产生“物我同一”之感。
唐朝诗人对于音乐绝大多数都是知音,但是因为听乐时各有独自的心境,不同的生活情趣和审美心理,所以艺术风貌各不相同。但是诗篇都饱含激情,直抒胸臆。他们各自发挥了艺术上的独创性,用诗歌形式的语言艺术去描绘表演的音乐艺术,开拓了前所未有的美学境界,对促进唐诗的繁荣发展有着不可忽略的功绩。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ac6078d0195f312b3169a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