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诸版本略考

2022-12-15 22:09:14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伤寒杂病论》诸版本略考》,欢迎阅读!
伤寒,版本
一、《金匮玉函要略方》、淳化本、宋本、康治本、康平本

北宋林亿等校正《伤寒论》,以淳化本为底本。淳化本与《金匮玉函要略方》、《千金翼方》不同,避杨坚讳,改“坚”为“硬”、“鞕”。《金匮玉函要略方》是秘阁中发现的蠹简,随代早就不用竹简了,此简至少是南北朝之物,所以自然就不避讳。《千金翼方》中的伤寒论应该是孙思邈后来从南方得到的秘本,隋朝统一南方的时间短,可能这段时间没有翻钞,也就没避讳。

林亿等校出了宋版《伤寒论》,将《金匮玉函要略方》中剩下的内容编为一书,也就是宋版《金匮要略》。《金匮玉函要略方》除去《金匮要略》剩下的内容,就是《金匮玉函经》。宋本《伤寒论》中的前四篇和最后八篇,《金匮玉函经》没有篇目,必然是来自淳化本。

由于当初《金匮玉函要略方》还是竹简钞本,为了节省篇幅会尽可能舍弃非原创的内容,到了纸本时代才逐渐加入后学增溢者。《金匮玉函要略方》前论后方,也是为了节省篇幅,方随论附也是纸本时代的产物。总之,源自《金匮玉函要略方》的今传《金匮玉函经》和宋本《金匮要略》才是最古老的版本。

至于康治本,只是一种简短的节抄本,其中也是用“硬”、“鞕”。

康平本《伤寒论》虽然也用“硬”、“鞕”,但却是货真价实的唐钞本。宋本《伤寒论》的太阳病上中下三篇,《金匮玉函经》太阳病只有上下两篇,中篇分入上下篇,于是就只有辨太阳病上下两篇。康平本是将《辨痉湿暍病脉症》作为太阳病第一篇,将宋本太阳病上中篇合为太阳病第二篇,太阳病下篇则名之为太阳病结胸篇。这种编排在所有版本中是独一无二的。

康平本无张仲景序,无无脉法两篇,无宋本《伤寒论》最后八篇。可见它是一种相当古老的版本。只是在传抄的过程中经过随代避讳改字,然后日本遣唐使钞录回去。

二、浏阳本(湘古本)和白云阁本(桂林古本)

浏阳本是在宋本《伤寒论》基础上增溢而成,没有金匮杂病部分,应该叫《伤寒论》更确切。浏阳本最“伟大”的成就是,增加了“暑热温湿燥”五篇。应该是作者有感于温病学的成就,志在为圣人拾遗补阙,故仿经方用药风格作此五篇。因此,伪托张世家传的浏阳本实际上是清代才诞生的。尽管如此,此五篇自创之方仍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桂林古本(白云阁本)的作者应该参考了《脉经》,《脉经》中张仲景脉法只有一小段,因此脉法二卷不可能是仲景原著。故删去。

观宋本《伤寒论》,自《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五》篇以后,就再无新的方剂出现,显然是后学增溢的临床经验,故桂林古本又将这八篇删去。然后加上宋本《金匮要略》,删去宋本《金匮要略》最后三篇,使其看上去更像仲景原著,因为宋本《金匮要略》最后三篇显然是南北朝的医学风格 为什么说桂林古本不是真古本,而是是伪托的呢:

1. 作者肯定没有看过《金匮玉函经》,因为《金匮玉函经》中用“坚”字之处,桂林

古本全部用“鞕”,显然是从浏阳本承袭宋本而来。他也不知道古本是前论后方格局。


2. 作者是高明的医生,但毕竟不是古典文献学家,其加入的《六气主客》一篇暴露了

他伪托的事实,因为五运六气学说是唐代王冰掺入《素问》中的私货。 3. 浏阳本与桂古本中的“当归四逆汤”组方与它书均不相同,增加了人参、附子二味。

只是浏阳本人参为4两,桂古本人参为3两。这种用法完全符合近现代的临床经验因为体质偏弱的人寒邪传变到厥阴,仍有余寒在少阴,故用附子驱少阴之寒;久病太阴虚,人参补太阴提供生化之源。

仲景生于汉末,劳苦之人体质好,疾病传变快,故其方专治厥阴;其后又有治厥阴、太阴两寒的“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另仲景治病崇尚力专,其将厥阴之寒推向少阴,再推向太阳而解。二法谁古谁今,一目了然。

浏阳本与桂林古本拥有共同的“暑热温湿燥”五篇、当归四逆汤,如果二者不是一脉相承,世上哪有那么巧的事?当然,肯定是浏阳本在前,桂林古本在后。若是浏阳本在后,不可能会删去金匮要略、六气主客篇,又加上脉法二篇、可否吐下发等八篇。

三、《千金翼方》本和涪陵本

《千金翼方》最大的变动是将太阳病三篇调整为七篇,具有类方的性质。将宋本的最后八卷整合成《伤寒宜忌第四》和《发汗吐下后病治第五》两篇。可见,宋本最后论治误的八卷在唐代就有了,只有随代以前的蠹简《金匮玉函要略方》和康平本才无这些后学增溢的篇章。

涪陵本是以《千金翼方》为底本,加上《金匮要略》,再编排增溢而成。其中的“柴胡加大黄芒硝桑螵蛸汤”即出自《千金翼方》,其它版本皆不见此方。

涪陵本可能是参考了《金匮玉函经》,或者是从《脉经》得到启发,没有添加宋本的脉法二篇、伤寒例篇。将《金匮要略》中《辨藏府经络先后病脉症》《辨痉湿暍病脉症》二篇置于卷首,作者认为前者是总纲性的基础理论,后者也是论太阳病的。阳旦汤之名则见于《外台秘要》,可见作者阅览之广,并受诸唐本伤寒论的影响。宋本将《辨痉湿暍病脉症》安排为《伤寒论》第4篇,而不在《金匮要略》,必然是淳化本《伤寒论》里有《辨痉湿暍病脉症》这一篇。

但是涪陵本引入的不是宋本《金匮要略》。目前发现的《金匮要略》四大古本:邓珍本、俞桥本、徐镕本、吴迁本,均属于同一系统,涪陵本加入的《金匮要略》是最完备的邓珍本。邓珍本前二篇是《辨藏府经络先后病脉症》《辨痉湿暍病脉症》,涪陵本也将这二篇置于辨太阳病之前。邓珍本《金匮》增设妇科三篇,增设儿科一篇。涪陵本的篇目完全一样,只是个别条文有出入。

涪陵本《辨杂疗方篇第四十》救溺死方条文:取灶中灰两石余以埋人,从头至足,水出气孔即活。尝试蝇子落水而死者,用灶中灰埋之自活。“尝试蝇子落水而死者,用灶中灰埋之自活。”一句不见于邓珍本和其它版本,可见这是涪陵本作者自己的经验作者的实践精神值得学习

全书大部分地方用“坚”,只有两处用了“鞕”:

1.《辨痉湿暍病脉症篇》,“若其人大便鞕,小便自利者,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主之。”但邓珍本却是作“坚”,作者可能是从宋本《伤寒论》中抄过来的,以至失误。。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ac51a4e233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89.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