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一个职称申报者的自述》,欢迎阅读!
一个职称申报者的自述
我原来是一名中学教师,在一所子弟学校干了十六年,主要教语文,也教过政治、历史,1988年评为中学一级教师。1993年调进一所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主要教中学语文教学法,也教过现代汉语、大学语文、应用写作,甚至普通话什么的。中学一级教师原本相当于高校里的讲师;但是因为系列不同,高校不承认中学的职称,但允许直接申报同级的职称,所以我又于1995年以一篇论文《也谈“从……到……”结构》申报并顺利通过了讲师职称评审。五年之后的2000年,我开始申报副高职称,但是申报了三次,到2002年才通过评审,搞到副教授职称。
申报高校职称有一些规定条件,可称为硬件,比如课时数量、课程门数、科研成果、职称外语、获奖状况、班主任经历之类。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科研成果,也就是所谓论文和专著。在我们这里,由讲师申报副教授,除了需要五年讲师经历、通过职称英语考试之外,至少需要在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的论文五篇;那时还没有规定要核心期刊论文。
2000年4月,我参加了职称外语考试,报名费是多少,忘了;7月,得到了职称外语考试成绩合格证,可以管三年。
5月,交报名费30元,我申报了副高职称,评审费是多少,也忘了。7月,提交了评审材料。其中发表在省级以上刊物的五篇论文是:《不相连的复指句结构分析》《短语成分和句子成分》《“取独说”质疑》《试说“否则”前后的结构关系》《“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解读》。我把《不相连的复指句结构分析》作为所谓代表作。另有六篇发表在内部发行的省级教育报上的论文:《试论语文知识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例谈课文训练重点的分解》《叙述描写,各尽其妙——〈同志的信任〉教学摭谈》《数据的运用和概念的限制——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初探》《再谈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简论回环式结构》。但据说,内刊文章无论多少,只能算一篇。
2001年1月,评审结果公布,我名落孙山。虽然不愉快,我倒也没有什么不服气,因为比起通过评审的其他教师来,我在高校任教的时间只有七年,论文只是刚够数量,而论文的质量我自觉也并不高。努力学习,以待来年吧,我鼓励自己。
2001年5月,交报名费30元,我又申报了副高职称,评审费多少,还是忘了。6月,提交了评审材料。在去年的基础上,我增加了一篇论文《也谈“句读之不知”的结构关系》,同时花版面费200元,把《数据的运用和概念的限制——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初探》变成了一本公开出版的论文集中的论文。代表作似乎是应该换的,但我也没有用新发表的论文,而是用了原来就有的《“取独说”质疑》。
11月,评审结果下来,我依然榜上无名。我很不愉快了;也很不服气,因为有硬件和我相当的同事通过了评审,而我知道,他们软件好,有关系。我甚至写了一封信,想要寄给省高评委。大意是说,希望高评委的职称评审,不能只有一个投票表决人数,还应当提出具体的评审意见,并告知没能通过评审的教师,以便他们改进。同时,对职称评审中的人情关系,我表示理解,但提出,硬件在有人情关系的申报者之上或相当的,高评委们应该考虑通过,才比较公平。但是夫人警告我说:除非你不想评副教授了,否则就不要做这样的蠢事!虽然学校里也有认真教书,却根本不在乎所谓职称的教师,然而我却没有他们那样洒脱。正如学校一位老教授所说,在高校教书,连个教授也没有评上,是很没有面子的。何况,评上教授,实在是名利双收的大好事啊。权衡再三,我终于没有勇气把这封信寄出去,而是把它愤怒地撕掉了,因为我还想再试一次,而我的职称外语成绩合格证也还可以再管一年。 2002年的职称评审增加了新的要求,申报者要参加WTO知识考试和计算机技术考试。幸而WTO知识考试就像每年的政治学习考试一样,不过是在期末做一份试卷,并且有专家事先做好了答案,只要照抄一遍就行了。而计算机技术考试,五十岁以上的申报者只要参加
考试,及格不及格都没有关系。于是6月,我到人事局报名考试计算机技术,在十三个考试科目中选考三科,每科50元,共交费150元。在买来计算机,亲密接触三天之后,8月1日,我参加了职称计算机技术考试;自然只能胡乱摆弄一番。10月,缴费10元,拿到了计算机技术考试成绩通知单:Windows98操作系统37.5分,97Word文字处理27.5分,Excel电子表格32.5分。虽然没有一科及格,我却很惊喜,居然会有这样的成绩:计算机虽然神奇到不可思议,然而计算机使用技术却实在没有什么了不起!
6月,交报名费30元,我第三次申报了副高职称。10月,提供评审材料,交职称评审费460元。这一次,我又增加了两篇论文,《〈“友邦惊诧”论〉的反驳方式》和《试论“反之”句》,并且把后一篇作为代表作,虽然它也是花了640元版面费才发表在一本近似于论文集的高校学报上的。
事不过三。因为是最后一次,我决心找朋友帮忙了。幸而还有一位这样的好朋友。 10月28日,朋友打来电话,约周四去省城会见高评委的专家,我很不愿意去,对朋友说:不一定要去吧,做这样的勾当,见了面大家岂不都很尴尬;需要什么礼品或钱财,你为我带去就行了,你们是老同学,应该很随便的。朋友却说:那怎么行呢?其实人家也不是要你什么东西;不过就像是乡下人进城看亲戚,手里总得拿点什么东西才像话噻。
于是10月31日中午,我和朋友,还有一位去年同我一样没有通过评审,今年又再度申报副高的同事一道去省城。我们在汽车站包了一辆桑塔纳轿车,价160元;中午一时许出发,下午三点过便到了省城。幸好同事有亲戚在省城,弄了一辆小车来接我们。于是到处找酒店,找过几处,不甚满意,最后终于定在一家好像名为“好日子”的酒店里。包房180元,宽敞优雅,有山有水,饭食500元,茅台王子酒两瓶,精品香烟,都是同事的亲戚支付和准备的。 五时许,朋友的一位同学、某高校的一位教师先到了。介绍认识之后,朋友坐同事的亲戚的小车去请他的另外的同学。我们则和朋友的这位同学很热情地交谈;他很理解我们,说有的教师三番五次未能评上,评审费都花了不少,高评委们也不好老是不让人家通过。不久,朋友的另外四位同学,曾经参加过高评委职称评审工作的,另一高校的教师们,也先后被请来了。于是大家团坐,共进晚餐。我们自然频频敬酒,再三致意;各位高评委也都答应,如果今年能够进入高评委,自然会尽力帮忙。
朋友事先就曾告诫我们,不要提去年职称评审的事。但是,席间,一位评审教师却提到去年他所审读的一篇代表作,说他几乎没有提出什么批评意见,都是肯定性的评价,不知道高评委们为什么没有让人家通过。而他所说的这篇代表作,正是我的《“取独说”质疑》。我自然也只好若无其事,并不说明他所审读的文章就是我的,而心里却非常愤慨。
大约两个小时,大家酒足饭饱,又略坐闲聊了一回,于是依依惜别。同事的亲戚先开车送后来的四位教师回家,回来后我们又一道送先来的那位教师回家。送到他家的楼下,我和同事各自送上两瓶茅台酒;他拒绝了一回,奈何盛意难却,也就只好收下了。随后同事的亲戚再送我们到火车站,我们又包了一辆桑塔纳,于深夜十二时许回到家里。谢天谢地,总算完成了一项艰巨的任务。
不料好事多磨。12月4日,朋友打来电话,说高评委们今日进场进行评审,他的前一位朋友今年未能进入评委,而某高校某教师及另一高校某教师今年新进入评委,是他的朋友所不熟识的;问我是否认识,或者是否有朋友认识这两位新评委。我其实再没有什么关系可以利用,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我甚至也不想再料理此事了;但朋友如此热诚,如此费心,我也不好一口回绝,于是答应试试看。我打电话问了一下一位留在省城某高校工作而未任教职的同学,但他并不认识这两位新评委。但是第二天,我突然接到夫人的在省城社会主义学院供职的一位学生的丈夫打来的电话,说他已托某高校的某长向那位某教师致意了,请我们放心;原来夫人昨天已经打电话给她的学生的丈夫,试探着请他帮忙了,而他的学生的丈夫因为工作的关系,与省城里的某些上层人士又颇有一些往来。我于是赶紧将此情况告诉
了我那真诚可敬的朋友。
12月7日,朋友来电话告诉我,我和同事的副教授职称已经通过了评审。不久,省教育厅的正式通知也发下来了。我终于搞到了副高职称。
2003年4月25日,学校发布了职称聘任文件,我和同事正式成为副教授。按照惯例——现在这惯例已经取消了,我们在老城“酸婆婆”酒家设宴三桌,请同事们共进晚餐,庆贺我们的职称评聘获得成功。费用约700元,我主动承担了,以抵同事在省城“好日子”之所费。
取得副教授职称五年,不需要考试职称外语,只要再撰写十篇论文,其中有核心期刊论文三篇,在我们这里,就有资格申报正高职称了。八年过去了。为了完成所谓科研任务,论文我倒是又做了十多篇,但是其中只有一篇核心期刊。而要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似乎也不是太难,只要舍得花钱。然而要不要再搞核心期刊,要不要再搞正教授呢?回想当初搞副教授的经历,我决定放弃,而宁可做一只吃不到葡萄的酸狐狸。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ac279054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