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天吹破——忆父亲冯子存先生(上)

2022-04-09 19:07:17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把天吹破——忆父亲冯子存先生(上)》,欢迎阅读!
冯子,父亲,先生
把天吹破——忆父亲冯子存先生(上)

作者:冯

来源:《乐器》 2019年第9



/

仰望苍穹,碧空如洗,放眼远眺,无边无际。儿时的我,常常遐想:“天能被吹破吗?”能吧。因为父亲有一个绰号,叫:“吹破天”。

1904617日,父亲冯子存出生于阳原县东井集镇西堰头村一个穷苦的家庭。兄弟六人和一个妹妹,父亲排行老三。全家靠耕种四十多亩薄田维持生计,经常吃不饱穿不暖。父亲常常回忆说:“从小没穿过一双新鞋,全身上下的衣服总是破破烂烂的。”穷困的家庭生活使父亲和我的伯叔们过早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担,他9岁开始替别人家赶牛、放驴;11岁开始帮家里种地做农活;13岁,农闲时,仅仅上了三个月的学。

阳原县地处河北省西北部的张家口地区。这里地域辽阔,人烟稀少,20世纪初,战乱连年,民不聊生。然而,却如古人说的:“土坚人刚。”贫瘠的土地,往往能孕育出灿烂的文化艺术之花。蜚声中外的“泥河湾文化遗址”就在这片贫瘠而神奇的土地上。这里近年来不断有文化价值极高的考古发现,曾先后考古发现旧石器时代早、中、晚期的遗址多处,发掘出旧石器时代的遗物及动物化石。1925年,法国古人类学家布日耶研究了这里遗址中的动物化石和一些石器标本后,确认这里史前有人类存在。

祖先辛勤劳作之余,遗留给后辈子孙丰富的文化遗产,品种繁多的民间艺术在这里源远流长。晋剧、二人台、踩高跷等,深为当地人民所喜爱。以管子或唢呐为主奏乐器的“鼓吹乐”,俗称“鼓乐班”。就是农闲时节村子里的文艺天才们吹歌唱曲“闹红火”,我二伯就是村子里“闹红火”的骨干成员,吹得一手好笛子,还会拉板胡、四胡;在二伯和周围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下,父亲冯子存从小就对民间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18年,14岁时,父亲开始随二伯学吹笛子,拉四胡、板胡等乐器。白天下地干农活,晚上练习吹奏笛子,很快加入到本村的社火活动队伍中,逢年过节时随我二伯一起参加大戏班、秧歌队、高跷会的乐队伴奏,有时到附近的“果立佛家鼓乐班”参加他们的法事演奏活动,学会了《海青拿天鹅》《观灯》《翠竹帘》等佛教乐曲。

农闲时,父亲常跟着我二伯到张家口、尚义、张北、康保一带卖艺演出。在尚义,父亲被当地流行的“东路二人台”中笛子的独特风格所吸引,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俗话说:“同行是冤家。”不同的卖艺班子都有各自的拿手技艺,为了维持生计,防备饭碗被抢,一般不愿意把自己的“绝活”教给别人。父亲不识字,又不识谱,只得靠耳朵听脑子记,反复琢磨。父亲回忆道:“晚上,人家睡了,我躺在床上,脑子里像开了锅,把白天零星记住的曲子片段综合起来哼唱,自己白天偷学来的吹笛子技巧,也趁人家不在时反复模仿。日久天长,熟能生巧,终于记下一些曲子,学会了一些内蒙()独特的笛子技巧,丰富了我的演奏,为我后来在家乡传播民间音乐打下了基础。日积月累,演奏技术有了不少长进,学会了《十番》《刮地风》等许多民间小调、乐曲,也偷着学会了《送四门》《小开门》《柳青娘》《万年欢》等东路二人台牌子曲。在流浪卖艺活动中,靠演奏自己擅长的乐器,不但赚得一口粗茶淡饭,丰富了自己的精神生活,而且笛子、板胡等乐器的演奏技艺得到不小的长进,从小打下了民间音乐的深厚基础。”

1921年,父亲17岁时,家乡遭遇旱灾,为生活所迫,父亲随我二伯“走西口”,徒步长途跋涉一千多里地到包头,投靠于居住此地且经营“皮匠铺”的表姐夫。我二伯精通制作车马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ac1e86060042a8956bec0975f46527d3250ca662.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