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教育学的视角看中国创造教育

2023-04-27 14:22:11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从社会教育学的视角看中国创造教育》,欢迎阅读!
教育学,中国,视角,创造,社会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社会教育学的视角看中国创造教育

作者:王勃

来源:《参花(下)》2017年第12

摘要:新时期,我国社会上处处都体现着创新与改革。國家想要昌盛、民族想要富强,需要依靠科技的进步、教育的繁荣以及文明的发展,传统的固化教育模式,注定要被时代所淘汰并抛弃。在我国提倡建设创造型社会的大背景下,本文从社会教育学的视角看中国创造教育希望给予教育行业以参考。

关键词:社会教育 创造教育 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世界获得了快速的进步,人类社会的文明程度也在逐渐提升近些年来,创造成为我国社会出现最多的词汇。随着我国提倡构建创造型社会的大背景下,一股股创造的热潮逐渐在我国生产和生活中兴起。创造是人类进步的动力和源泉,可以为人们带来惬意而愉悦的生活。因为创造,社会才能推陈出新、不断发展;因为创造,文化才能得以进步、传承发扬。由此可见,创造是各个行业发展的根本,也是教育进步的重要前提。 一、教育与创造的密切联系

在知识时代下,创造已经成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但是创造需要以人才为支撑,只有具备高水平、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才能在时代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因此,创造离不开教育教育也需要创造。

在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世界创造教育的发展和盛行,我国也给予创造教育以高度重视,并且在《教育法》中明确指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为社会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的专业人才。只有在具备高素质创造型人才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兴国、科技强国,而创造与教育的充分融合,培养和教育我们的民族、社会具备创造意识和创造精神,是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途径。

当前,创造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我国教育部门正在积极推行创造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广大教育学家也在进行深入的探讨,一线教育工作者也在实践中贯彻创造教育,其都是为了相同的目标,即为我国培养更多具有时代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现代化人才。 二、创造教育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学的视角去分析创造教育,需要将其作为工具性学科进行分析和研究,并且利社会教育学的原理去解决我国在创造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社会教育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属社会学与教育学的中介学科,通过社会教育学可以充分了解创造教育,从而促进创造教育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一)社会教育学的定义

社会教育学隐含两种研究路径:第一,主要以斯宾塞、涂尔干和孔德为代表人物的学术渊源,其以社会结构为研究主线,推崇量化研究和事实判断;第二,以韦伯等人物为代表的学术渊源,其以个体事实为研究主线,推崇质化研究和价值判断。在进入新时期后,社会教育学的主要研究途径,基本是整合了上述两种取向而进行综合性研究。一直以来,很多社会学者和教育专家,对社会教育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存在不同认识,过程论的主要研究对象为狭义角度的教育,更加强调如果通过教育促进个人的发展;关系论的主要研究对象为社会教育关系,强调教育社会其他方面,例如亲属、宗教政治以及经济方面的功能关系,其以会与教育关系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为立足点,强调对社会系统中,教育过程、功能以及结构的分析。

(二)社会教育学与创造教育

社会教育学为视角对创造教育进行研究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塑造学校外部社会信息有助于我们了解创造教育对国家、社会以及个体的功能,帮助我们预见、解释以及分析创造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在研究创造教育的过程中,制订科学而合理的教育方案。同时,社会育学还能够为我国开展创造教育、优化创造教育提供更多的新思维和新思想,为创造教育质量提升提供全新路径。

社会教育学的视角去看待和分析创造教育,可以帮助我们掌握其存在的重要社会问题,认识到学校教育体系的运转情况,以及如何加强社会与学校教育体系的连接。这种有机观和整体观是社会教育学的主要研究思路,同时也是帮助我们认识创造教育的重要途径。创造教育常识和经验,通常掩盖了教育的复杂性,想要透过表面寻找深层的原因,需要社会教育学给予指导。而这种跨越常识和经验的过程,就是揭穿真相的过程,只有切实发挥社会教育学的功能,突破经验与常识的思维观念,才可以使创造教育健康发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知识时代背景下,只有创造才能提升个人的社会竞争力,只有创造才能提升企业的行业竞争力,只有创造才能促进国家的繁荣与昌盛。因此,创造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的主旋律,并且对我国社会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创造教育具有长期性和系统性,通过社会教育的视角去分析创造教育,有助于帮助我们了解创造教育的本质,进而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冯雪红. 最近十年来陶行知热点问题研究概观[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06.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顾明远. 《泛教育——广义教育学的初步探讨》探未发明的新理 入未开化的边疆[N]. 中国教育报,2001-03-15.

(作者简介:王勃,男,硕士,长春工业大学,研究方向:社会学)(责任编辑 王曦)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abef4ccb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e2.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