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道德与法治活动手册五下电子稿》,欢迎阅读!
道德与法治活动手册五下电子稿
《道德与法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以孔子思想为核心,又根据时代和现实情况,与时俱进,发扬光大。本书所倡导的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法治精神、公民意识等都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书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做的阐释及其影响进行了全面系统地总结概括,并阐述了它们对当代社会发展和人类精神生活所具有的重大意义和作用。在中国文化多元主义的背景下,道德与法治在世界各国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国际上也呈现出日益增长趋势着。目前我国正在积极推进依法治国战略,法律和法治都是现代国家治理制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过程中所发生的种种矛盾与问题也成为了各国处理涉及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维护世界和平等相关问题时处理所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一、教材内容
本册是《道德与法治》教材第三册,主要讲述了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包含的道德价值观念、
道德规范、法治精神。本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阐释和总结,这些传统文化都是中国哲学思想、军事思想等的体现,都是指导中国当代政治和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家安全、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思想基础。在人类历史上一直在探索出处理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关系的有效途径——法治与道德。本书也将其与我国现有法律体系相结合以“和谐世界”为主题阐述了我国法律体系与西方不同之处。本书所选内容涉及中国传统文化各个方面――道德、法律、法治三个方面,包括了“天人合一”、“仁者爱人”、“礼义廉耻”、“忠孝仁义”、“明德知礼”、“民惟邦本”等道德方面内容,同时还涵盖了法治方面内容。此外,本书还包括“道德、习惯、道德修养”“礼义廉耻”、“三从四德”、“个人品德”、“国家观念”、“礼义廉耻”等法律性内容。
1、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种理念认为“天地合则与,与天地合则民亦共
之”。这一理念的核心是认为人和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互相制约、相互制约着的关系,天人合一就是和谐世界的基本要求。古人认为,天与人之道是相通的。天是自然规律的代表,人是自然规律的代表者。顺应自然规律才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有效途径。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理念是一种朴素而深刻的宇宙观。
2、仁者爱人
“仁”即为仁,也叫“爱人”,是儒家思想中的一种基本精神。儒家主张:“以礼待人、
尊师重道,就是爱人”。“仁义”一词最早见于《孟子?梁惠王下》:“仁者,人也。爱人,人亦之仁,不亦人之德乎。”儒家认为,“仁”是以仁为本的德或善。正如孔子所说:“仁之为德也,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仁”指仁爱之心,“爱”为德之本、道德境界。“仁”不仅是德、善两个方面之分,也体现在具体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与人相处时如果没有高尚德行和良好心态而只注重个人利益及个人追求的话,那必然会损害他人与社会。
3、礼义廉耻
礼是社会的行为准则,是个人与社会进行交往的准则。义是指为人处世要以礼相待,不能
逾越礼节。廉是指清廉自律,不能贪赃枉法。耻是指社会道德中的不良现象,即人们应当明辨是非,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我国传统文化中,“礼”是礼教、礼法和礼制。“义”是人们以道义为指导,为社会成员进行交往的准则。“廉”是“公生明”、“廉者自守”、“廉者不耻”。
4、个人品德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德规范,但是有些人的道德规范,是违背道德规范的,因此每个人必
须遵循不同的道德规范,使自己得到健康成长。下面简要介绍一下不同时期社会中道德规范之间的差异。人之所以为人,有其特定性格。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而人之所以为人在客
观上是不受客观条件影响的。人的性格和品德,可以分为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外因即个人主观能动性和外部环境。内因即个体所具有的潜能、对事物的态度、动机等。不同人有不同的品德。
二、教学目标及主要任务
1.知识目标:了解我国的基本法律,知道我国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
代表大会和中级人民法院、高等人民法院各产生一部基本法律,以及与之相关的一系列配套、完善的法律制度。2.能力目标:初步了解我国一些基本法律所体现的价值理念、价值观念、制度精神和行为规范等方面等一系列知识特点和能力要求。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4.态度目标:引导学生树立尊重他人、尊重国家和政府、维护规则、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公正文明等道德观念。5.行为目标: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养成遵纪守法、团结互助、勇于创新、勤劳俭朴、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团结互助等良好行为习惯。6.知识目标: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树立法律人概念、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法律与个人权利体系等方面初步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方法与技能,提高他们对法律人的认识。7.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从自身出发认识祖国母亲、世界人民和自己家庭以及自己身边一切美好事物与人物间的关联。8.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多种媒介观察身边事物并理解其基本内涵;学会使用现代科技知识解决问题、思考探究和创造问题等。
1、通过具体的案例,说明什么是基本法律。
提问:同学们,有没有觉得,在日常生活中大家对哪些基本问题可能会有争议?如果有的
话,应该怎么解决呢?活动开始:同学们,我们班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一位女士在商场购物,因为顾客用塑料袋套住了她的脸,她认为自己不应该为这位顾客的过失买单。后来经过一番争论,女士认为自己受到了伤害,应该为自己做担保。那么,您觉得女士这种行为,正确吗?活动结束:这位女士的确有错,但是她也不应该为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承担后果。最终大家通过讨论并达成一致意见——不应该为这样的错误买单。
2、在案件中分析法律的适用规则,从中理解基本法律对我们每一个人的重要性。 教师引导: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法律的知识,但你知道这些法律主要由哪些法律组成吗?
哪些法律是禁止我们不去做和破坏这些行为的?接下来,老师带着同学们走进这起案件。为什么要去制止那些违法行为?(让学生总结一下这些违法行为的后果)教师结合案由,总结法律的原则要求,分析该行为是否符合相关要求。然后给同学们播放《一个电话就能把小偷解决了》的音乐,同学们根据自己选择的方式,说出自己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你认为怎样才算违法?学生思考后有何感受?教师引导:在这些案件中,我们可以了解法律的原则,认识到哪些行为是违法,哪些是值得去做的。从案件出发就可以懂得什么样的“好孩子”是品德高尚“好孩子”不是不劳而获!
三、教师观点和教学策略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的各项事务、活动都离不开法律制度。因此,如何将道德与法治的理
念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和谐美好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社会所具有过强吸引力的特点,引导学生充分体验中国文化的优秀。同时,学生还应学会用一些具体事实来说明中国文化对当代社会所具有过强吸引力的特点,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因此对于学生而言,教学中不仅要教授好道德与法治课,更重要的是要教会他们用一种辩证统一而又和谐美好得看待世界与人生。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让不同观点产生碰撞并促进他们交流互动。这样师生之间才能达成教学目标:促进道德和法治课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接轨、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全面深入认识后能够更好地接受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接轨。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当让学生了解到在中国几千年来,有很多的美德是值得我们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ab8b03fb6a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e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