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应用语言学 偏误分析》,欢迎阅读!
关于偏误来源的举例论述
所谓偏误分析,就是对学生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所犯的偏误进行分析,从而发现第二语言学习者产生偏误的规律,包括偏误的类型,偏误产生的原因等。其目的是研究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使得第二语言教学教学更有针对性。
偏误的的来源是多方面的,各种因素也许都会产生偏误。偏误分析将偏误的来源归结为以下几种:
①语际迁移,即母语知识向目的语迁移。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例如,第一语言是汉语的学习者学习英语,英语中的26个字母和汉语中的21个声母和若干韵母在读音和写法上有太大的相似之处,所以对于初学英语者来说这个是母语知识向目的语负迁移的影响,如果解决不好就会造成英语学习的困难以及挫伤初学者的兴趣;但是,如果掌握一定的方法,学会发音之后,配合着汉语中的声母以及韵母来进行记忆学习,可以达到既不混淆也可都掌握的效果,这样的话就可以称之为母语知识向目的语的正迁移影响,对于学习者的学习产生促进的作用。
②语内迁移,也称语内干扰,指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目的语内部规则的相互迁移。这种负迁移主要是过度泛化,即学习者对目的语的某个语言项目的规则学习得不够全面,把该规则当作语言项目的统一形式,而忽视了其他形式或用法。例如,对于第一语言是非汉语的学习者来说,进行汉语学习,在他们的接触中和学习中,由于知识的浅薄和认识的不全面,造成对一些较为类似的学习内容的混淆。如,学习词语的时候:突然和忽然。学习者在理解上认为是一样的,用法上掌握不好它们的区别,这个就叫做语内迁移,所以,作为教师,要做好讲解和后续的辅导工作,注意讲解此行以及例子的展现等,使学习者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③学习语境,主要是课堂、教材、教师、社会环境。教材或者教师不恰当的解释和引导可能会导致曲解,从而产生偏误。例如,一些主观性上的问题,学习者在教师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向教师提问。而教师对学习者的问题进行回答,因为没有事先的准备,也许不那么理性,不那么正确,带有一些主观性的表现,这样容易让学习者产生对某一问题偏差性的理解。另外,如果选用教材不当也会造成学习语境方面的偏误产生,某些教材会带有编者们若干的主观色彩,造成学生
1
误导性的错误。
④交际策略,由于交际策略造成的偏误与语际、语内迁移有交叉。常见偏误形式有回避、套用预先制定的会话模式。首先,教学中的固定性(即套用预先制定的回话模式),即教师教授学生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学生学习起来有应的局限性。比如,在学习汉语中的交际用语时:“你好,你吃饭了么?”这句,如果没有学活,就不用灵活替换吃饭一词进行其他方面的交际。其次,交际中具有这样和那样很大程度上的多变性,所以在语言的学习中有很大的个人发挥空间等等。再次,教学中,由于教师对某方面知识的不确定性,对某些问题采取回避或延后的处理,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⑤文化迁移,即母语文化对目的语的学习产生干扰。例如,对于第一语言是印欧语系的语言学习者,学习汉语的情况来说,由于他们的文字是拼音文字,而汉语则是方块文字,差距比较大。在学习中教师可以根据学习汉字从古代到现在的发展、变化(如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研究它的意思以便掌握,但是因为学习者的母语文化和汉语文化中的差别甚大,所以理解和学习起来比较吃力;相比较,对于韩国、日本、东南亚等地的学习者来学习汉语,这种形式的学习效率很好,因为在古代,中国的文化传播到四处,这些地区普受影响,今天,他们的文化中依然保留着一些原始的中国元素,所以,由于文化的差异较小,学习语言较为容易。
偏误的存在具有客观的必然性,我们应该立足偏误来源的基础上,尽量对偏误的产生进行遏制,更好的进行第二语言的教学和学习。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ab750320192e45361066f5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