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案例》,欢迎阅读!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案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情境导入,诱发兴趣
前几天,老师对我们五(1)班的同学做了一 个“喜欢吃什么水果”的调查,调查结果如下图, 看到调查结果,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改变例题呈现,以调查学生的生活情境为背景,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动一动,想一想,为后续学习作了铺垫。】
1333
(苹果占 葡萄占梨占其它水果占)
41010202、学生提问,揭示课题
预设提问:
(1)喜欢吃葡萄和梨的同学一共占几分之几? (2)喜欢吃苹果和葡萄的同学一共占几分之几? (3)喜欢吃苹果和其它水果的同学一共占几分之几?
(4)喜欢吃梨的同学多还是喜欢吃其它水果的同学多?多多少?
336
教师提问:你们能解决哪一个问题?(学生能解决第一个问题,+=,
101010
并让学生说出算法算理。)其它的问题与这道题有什么不同?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来计算?(引出课题: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设计意图:学生看图提出问题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激起求知的渴望,调动探索的热情,燃起思维的火花。】
二、动手实践,学习新知
1、探讨方法解决问题,从不同角度说明通分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需要。
第一步:利用线段图,解决教学难点
出示线段图,先画相同的“单位1”,画出
1356
和,再画和,发现表4102020
示同一条线段。通过线段图,学生发现:透了数学转化的思想。
1536=,=,以直观的方式渗4201020
第二步:利用折纸的方法,掌握解题方法:
1
,再将4
315
另一张纸折出,发现每格大小不一样,于是再分别折出20份,发现是,
10420
36是。 1020
第三步:交流折叠之后的发现。(学生看图回答)
给学生每人两张相同的长方形纸,首先将一张纸对折再对折,折出
引导学生回答折叠之后分数单位相同了,当分数单位相同了,这两个分数就可以直接……(相加)了。
师:请大家想一想,刚才我们大家折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我们前面学过的什么知识?(通分)
小组讨论:通分的关键是什么?(找这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再用这个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
【设计意图:重视对比转化,培养数学方法。对比和转化是学习数学很重要的两种方法。从圆形图、线段图、折纸对齐相加不同角度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感悟,学生在对比转化中实现新知与旧知的接轨,在直观操作中获得新知,掌握了方法。】
2、结合汇报,板演小结 板书: 135611+=+= 410202020
转化
异分母分数加法 通分
小结:异分母分数加法,要先通分把异分母分数加法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加法,再进行计算。
3、探究减法,比较异同
(1)让学生按照刚才所学的方法解决问题(4):喜欢吃梨的同学多还是喜
同分母分数加法
欢吃其它水果的同学多?多多少?
板演: 33633-=-= 1020202020(2)让学生说说算理算法。
(3)让学生对以上两道分数加、减法进行验算。
【设计意图:掌握异分母加法的算法后,异分母减法是如此类推,学生轻松完成。根据学生生活情境的调查自主提出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学生经历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的整合过程,完成数学学习的全过程,贴近生活,兴趣盎然。】
4、归纳方法,提炼总结
(1)引导学生归纳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与同分母加减法的异同,说说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怎么计算的。
板书:
转化
异分母分数加法、减法 同分母分数加法、减法
通分
(2)阅读书本第110页—111页,划重点,质疑。
【设计意图:比较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与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异同,提炼算理,明确算法,看书质疑,再次自我完善,让每个学生思维更活跃,感知更丰满。学生在不断交流和自我完善中提高学习能力。】
本设计体现《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活动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让学生主动学,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探索者与研究者。课一开始,以调查学生的生活情境为背景,“喜欢吃什么水果”的调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课中,通过圆形图、线段图、折纸来重视对比转化,从圆形图、线段图、折纸等让学生动手操作感悟,实现新知与旧知的接轨;最后,通过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方法,引领学生自主探究,掌握新知,提升素养。引导学生利用通分的方法,将异分母分数转换成同分母分数,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悟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从而掌握和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计算出结果。
课堂中,教师让学生经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认识将旧知识转换成新知识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让学生经历提出、解决数学问题的全过程,旨在降低学习难度;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初步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一般计算方法和验算方法,会正确地进行计算和验算,会运用数学思想进行表达,达到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ab668d05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586b9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