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体育社会人文学学科建设的思考》,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体育社会人文学学科建设的思考
作者:司民
来源:《体育时空》2016年第01期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1-000-01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体育文化事业越来越受到重视,体育社会人文学学科建设获得了很好的发展机会,体育的人文和社会属性凸显。体育社会人文学学科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 关键词 体育社会人文学 学科 建设
近几十年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各方面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体育社会人文学得到了快速发展,人们认识到体育的人文和社会属性,而不仅仅是纯生物性学科。但是目前体育社会人文学仍处于一个初级起步的状态,学科建设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体育社会人文学发展历程
我国体育社会人文学最初的萌芽是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当时,西方文化进入中国,一批思想开明的教育者开始注重体育事业,对体育事业的定位、发展模式有着不同的见解,有的偏重于西方的的竞技文化,有的偏重于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体育精神,并且在此期间诞生了一批体育社会人文学的书籍如体育原理、体育概论等。
建国后,体育社会人文学学科以“体育理论”的形式出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文化等各领域都向苏联学习,体育也不例外。1978年改革开放后,经济开始活跃,学术和教育领域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体育理论发生重大变革。体育纳入到了人类学和文化学的范畴,大大提高了体育的文化层次。
二、体育社会人文学学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学科、专业概念混用,高校专业设置混乱
体育社会人文学有两个表述名称:体育社会人文学学科和体育社会人文学专业,但是学科和专业虽然关系密切,概念实际上是很不相同的,不是一个概念,不能混用。学科更倾向于科研领域,着重于学科体系的建设,专业则更倾向于教学范畴,着重于学生的学习研究和就业方向。我国高校本专科体育社会人文学专业名称五花八门,人才的培养缺乏系统系,专业设置的比较混乱。
(二)高素质研究队伍缺乏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体育社会人文学是一门综合型学科,设计到多方面的知识,研究队伍应当具备这几方面的知识,具有一定的综合素养。单纯从某一个学科角度去研究体育社会人文学,会受到很多的限制,不能获得全面、系统的认识。目前在体育学研究领域,普遍缺乏高素质研究队伍。 (三)学科设置随意
很多学校对体育社会人文学不够重视,课程的设置很随意,根据学校师资状况和教师的教学意愿、学生的兴趣设置了相关课程,老师缺乏专业素质和培训,学科没有系统性规划,缺乏整体性。课程比较随意,教学效果不好,学生知识没有整体性。 (四)理论成果缺乏
我国体育社会人文学学科发展历史时间很长,但是发展速度缓慢,中间更经过了停滞期。在改革开放后经历了发展高峰,但是形成的理论成果不多,与国外有很大的差距,缺乏对现实和实践的有力指导作用。没有形成完整先进的理论体系,知识储备不足,制约了体育社会人文学学科的发展。
三、体育社会人文学学科建设方向 (一)明确体育社会人文学学科界限
体育社会人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界限不清。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研究内容太过庞杂,覆盖面很宽;二是学科体系标准划分不明确,体育学学科体系混乱。为了更有利于体育人文学科的研究和形成完整明确的理论体系,必须明确体育社会人文学学科界限明。 (二)明确学科和专业适用场景,完善高校专业设置
目前,普遍存在着对学科和专业概念混淆的情况,认识不清。应当明确二者的适用场景,在学术研究和学科理论领域使用学科概念,在人才培养领域使用专业概念。针对专业设置混乱现象,应当尽力使本专科层次人才培养与硕博层次培养对接,专业设置也应当一样,在大专业下设置不同的培养方向,实现人才培养专业设置的统一性,健全人才培养渠道,规范课程设置。
(三)加强学科发展规划,深化理论研究
加强体育社会人文学学科发展规划,实现长远发展。建立统一的体育社会人文学组织,强化组织管理,便于实现统筹规划,加强人才和学术的交流。深化理论研究,借鉴和引进国外先进研究成果,多与国际先进的研究组织交流合作,与国际接轨。 (四)加强研究队伍建设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尽快在人才分配、资金、政策上给予倾斜,培养告诉的研究队伍,增设硕士点和博士点,尽快培养一批专业的研究队伍,实现研究队伍的年轻化、专业化,加强相关理论的研究,加强人才的培养,拓宽研究队伍的知识面,夯实专业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 (五)结合实际,服务与社会需要
任何一门学科要想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必须是与实践需要紧密结合息息相关的。相关理论成果的研究也应当紧扣社会需要,将体育事业和体育研究都纳入到国家发展大形势中。重视体育事业和体育研究的社会效应,发挥体育的文化、社会功能,帮助解决社会问题,发挥体育服务社会发展的职能,增强其实际应用价值,只有这样,体育社会人文学学科才能保持持久旺盛的生命力,才能巩固这一学科的地位。 参考文献:
[1] 李新红,陈雪梅,薛明陆,刘一民.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发展反思与策略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2(02):103-107.
[2] 朱惠,邓三鸿,王昊,王子朴.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引用网络的构建与分析[J].图书与情报.2013(06):77-83.
[3] 杨思瞳,梁爱群,李春风.浅析高校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建设[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02):30-31.
[4] 熊文.体育科学学科分类结构体系的考察与再构[J].体育科学.2014(11):80-87.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ab34d14c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