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教育”如何常态化、生态化发展

2022-07-10 07:29:24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云教育”如何常态化、生态化发展 》,欢迎阅读!
生态化,常态,如何,发展,教育
“云教育”如何常态化、生态化发展

作者:张红 张威亮

来源:《教育家》 2020年第13



| 张红 张威亮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给传统教育带来的考验,教育系统以大规模“互联网+”学习为手段,推动全国亿万学生“停课不停学”的教育抗“疫”行动,这在我国教育史上尚属首次。因此,以系统思维、辩证思维、问题思维去总结反思和借鉴这场线上教育实践所带来的经验与启示,对于“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的战略任务落实,推动智慧时代线上教育的常态化、生态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之基:建牢法规、设施、管理的根基

面对疫情考验,教育系统之所以能够快速启动“停课不停学”工作,既归功于20余年来教信息化建设打下的良好基础,也归功于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与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但也应当看到,此次应急线上教学行动所暴露出的问题以及与西方国家线上教育发展所存在的差距,这是我们推进建设的逻辑起点。

一是建牢法规之基。俗话说,欲行常态先立规,欲管长远先立法。为了确保“停课不停学”的顺利实施,24日起,教育部先后下发多个通知文件,对疫情期间的线上教育开展起到了统领作用。这不失为紧急情况下的一种有效方式,但适应度和时效性毕竟有限,从长远看,还需建立起相应的法规制度标准体系。比如,美国为确保远程教育质量,先后出台了《高等教育法》《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国家教育技术规划》等国家法律,各州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相关部门也出台相关政策,10余个组织将相关法律法规细化为一系列可执行的质量指标,从而形成一个相对完整、功能齐全的法律法规综合体系。

二是建牢设施之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此次线上教育活动能够开展,首先得益于“校校通”工程、《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所建立的“三通两平台”等。除基本保障外,线上教学组织较好的省市和学校,是信息化建设中的先行者。比如,北京市2018师生网络学习空间开通数量就新增1000万个,并通过宽带卫星联校试点行动,形成了支持边远贫困地区薄弱学校开展信息教学的模式。但是,与美国常态化在线教育相比,我国还存在一定差距。美国学校的通信网络基本上已由百兆级升级到了GB级,仅注册全日制网校的K-12生数量就以平均每年15%的速度增长。因此,必须利用国家“新基建”项目,加速对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

三是建牢管理之基。在线上教育管理方面,应大力强化统筹、协调和组织,并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一人不漏。教育部于27日、36日、311日召开全国教育系统视频议,部署深入做好中小学“停课不停学”的相关工作,加强了在线教学的组织与管理,统筹了国家、地方和学校相关教学资源,并总结了线上教育经验。后期,只有大力强化并形成线上教育的组织领导、管理管控和动员落实常态机制,才能更加有效地推进线上教育的常态化、生态化发展。

发展之魂:塑强教育理论、师资和资源之本

纵观世界教育信息化发展历程,信息技术发展无疑促进了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但不可否认的是,信息技术并未改变教育的本质要素,教育理论、师资和资源依然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三驾马车”,从不同程度上推进教育向前迈步。从这层意义上讲,技术融合的用途终归在于促进“三驾马车”能力的释放。




一是塑强理论研究之本。思路决定出路,理论决定高度。疫情前及疫情中的许多线上教研活动的成果和经验,为解决此次线上教育难题发挥了巨大作用。例如,江西省2019年春季推出的红色文化课程教学包”,就在疫情期间作为线上课程使用,深受学生欢迎。由此看来,教育系统平时应充分发挥教研的支撑作用,统筹教研骨干力量,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以“课题群”或“课题树”为模式,真正把线上教学学习分析等基础理论研究透,实现教育信息化基础理论应用理论的突破,开展指导应用实践,为推动线上教育方式变革提供科学依据。

二是塑强教师力量之本。疫情形势下,由于线上教育面临教师适应难、教学监管难、质量保证难等诸多问题,直接导致诸多质疑和反对之音。其中,教师信息化素养是一大问题,区域发展和城乡发展不平衡也是重要原因。因此,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应在平时下功夫,定期组织省、市、区、校四级信息化培训,并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估机制,还可基于“信息技术+”理念,编写各类规范教材,为教学改革提供教学示范。如此,既有利于提升信息技术专业教师的信息技术教学水平,也能够提升其他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运用水平。

三是塑强教学资源之本。疫情期间的线上教育实践反映出的一个较大需求是网课资源数量不足、系统性不够。如按每天6课时粗略计算,仅义务教育阶段每月课需量就达1580课时。因此,塑强教学资源之本,一是要积极借鉴他国全日制在线课程经验,并参考引入相应的行业建设标准、考核标准,按照哪个部门统一教材,就由哪个部门负责遴选名师推进系列化名课资源建设。二是要充分挖掘国内外的资源潜力,国内可探索师范院校“一师一生一课”系统备课施制度,充分调动师范生的积极性,并调动公益组织参与教学资源建设的积极性;国外可转录、翻译相关微课为我所用。三要鼓励民间教育机构和企业参与教学资源建设,与公立学校建立起一定的合作与竞争关系。

发展之要:技术赋能、教学模式、合作模式需拓新

教育专家马克·普兰斯基2001年曾提出“数字原住民”概念,意为对于新生一代而言,网络就是他们的生活,数字化生存是他们从小就开始的生存方式”。事实上,经过近20年发展,数字文化教育的革命性影响仍未可知。面对数字时代的原住民,疫情期间的线上教育践恰恰反映出对未来课堂革命和教育改革的迫切需求。

一是技术赋能要为之拓新。疫情期间,“三通两平台”“教育云”“智慧课堂”等被广泛使用,但也暴露出网络线路容量不足、高峰拥堵等问题。部分教育工作者开始借助希沃、慕课、问卷星等系统进行辅助教学管理,笔者学校也尝试通过“小打卡+腾讯文档”做智能学情分析。民间教育机构和企业对技术的运用最为敏锐,通过云技术、人工智能算法、可视化呈现技术等方式建立起网课平台的实践经验值得借鉴。因此,要通过统、整、改、融的方式,加速信息术在教育领域的赋能作用。“统”即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指导、统一抓建,“整” 即对现有平台进行技术整合,“改”就是对不能整合的平台实施改造升级,“融”就是融合利用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学习分析技术等,从而形成一个层次相对分明、技术相对融合的线上教育生态环境。

二是教学模式要为之拓新。众所周知,传统的课堂模式以教师为中心,知识传播主要被教师和教材所垄断。疫情期间线上教学经验告诉我们,“互联网+”打破了教师和课堂的不可替代性,学生只要掌握了足够的方法,就可从网络上获取海量教育资源。当然,现阶段多是以教育工作者为中心的信息推送行为。但从长远看,线上教育必然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正如教育息化“十三五”规划所言,以“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为发展方向。


三是合作模式要为之拓新。积极借助社会优势资源一直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关键举措。2014年,中国三大电信运营企业就与教育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全面支持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的建设与应用。疫情期间,华为等企业开放了免费线上平台,一些出版集团、教育机构也开放了免费教育资源。由此看来,政企校合作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步子可以迈得再大一些,可参考政府搞统筹、学校教学教研提需求、企业提供技术方案及引进第三方评估机制的思路——政府以教育手段智能化信息化为发展方向,完善教学信息化发展规划,主导理念升级和资源配置;教研部门和学校梳理利用好前期教研成果,加快后期教研课题规划开发,提出成果转化需求;有技术资质的企业积极参与进来,提供专业技术服务,并引进第三方机构进行客观的建设效果评估。

(作者张红单位:江西省萍乡市湘东镇小学;张威亮单位:江西省萍乡市萍乡中学)

责任编辑:王梦茜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ab310b935afafab069dc5022aaea998fcd22407d.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