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经济调整研究

2022-07-12 11:58:48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经济调整研究》,欢迎阅读!
年代初,中国经济,年代,调整,世纪
20世纪70年代末调整研究 内容摘要 本文根据建国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脉络特别是新时期经济工作的起步 和发展,围绕20世纪70年代末调整这一丰题,对这次经 济调整的国内外背景经济凋整的过程,经济调整和中困经济发展战略转变之间 的关系以及经济调整和改革丌放起步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和梳理。在此基础 上,力求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和贡献:这次经济调整的背景,特别是国际环 境变化的背景对这次经济调整有何影响?这次经济调整何时结束?这次经济 整和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有何关联?这次经济调整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目 标模式的确立有何影响?与中国的对外开放又有何关系?论文由导论、正文和结 语三部分组成。 导论部分阐述了本选题的研究意义、研究现状、本选题以往研究的不足和本 文的创新点以及主要的研究方法等。 论文『F文共分为四章: 第一章20世纪70年代末调整的背景分析。这次经济 调整是在国内外环境发生很大变化的新形势下进行的。时代主题的转换、世界经 济一体化与国际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以及重新审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等,构成了中国进行经济调整的国际背景;国内政局的重大变化、经济上的急躁 冒进及其所带来的困难,对建国以来历次经济调整经验教训的总结和对苏联模式 反思,是本次经济调整的国


背景;而思想路线以及基本经济理论的拨乱反萨, 则为本次经济调整提供了理论支持。 第二章经济调整的过程分析。这次经济调整从开始提出到调整的基本结束 前后延续了约血年时间左右。本章以这次经济调整的发展顺序为主线,把这次国 经济调整分为经济调整的酝酿和提出、第一个阶段调整、第二个阶段调整以及 调整的基本结束等四个大的阶段,并对每个阶段的经济形势作了一些评论。 三章经济调整和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本次经济调整过程中,中国 经济发展战略开始了重要的转变。本章从经济调整与经济发展战略指导思想的 转变、与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步骤的转变、经济发展战略重点的转变、经济 展战略措施的转变等几个主要方面来予以论述。 第四章经济调整和中国改革开放起步之间的关系。本次经济调整开始,就 提出了改革的任务;而这次经济调整从一定程度上说是对外开放的产物,同时又 给对外开放以很大的影响。本章从这次国民经济调整与中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制的确立来说明这次经济调整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确立的影响;经济 整与中国对外开放的起步则主要从经济调整与经济特区的兴建、利用外资及对外 经济联系的加强等方面来予以说明。 结语部分简略地论述了这次国民经济调整过程中间中国经济管理方式发生 的转变,并对这次国民调整的历史价值和意义进行了初步评价。 关键词:经济


调整经济发展战略改革丌放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经济 理方式 The Study onChina EconomyAojustment attheendof sandatthe beginning of80inthe20th Century Abstract ThethesisstudiesChina economyadjustment at theendof70sandatthe beginning of80sinthe20th Century andattach importance onitsbackground.the course,therelationship betweenthe economyadjustment andtheturnoftheChina economic developmentstrategy

therelationship bet

weenthe economyadjustment andtheinitiationofChina eformand opening-uppolicy basedontheactual development courseofChina economy incethe founding ofthe PRC,especially theinitiationan


development oftheNewPeriod economy.The thesisintendsto make some breakthrough and contribution on following issues:what is the background,especially theinternational background influenceonthis adjustment? Whendoesthis adjustment finish?What relationship existsbetweenthis adjustment andth turn ofthe China economicdevelopmentstrategy?What doesthis adjustmentinfluencetheestablishmentofthe target modeofChina economic system reform?What relationship existsbetweenthis adjustment andtheinitiationo China openinguppolicy? Thethesisincludesintroduction,textand epilogue. Thei


ntroductionstates thethesisresearch meaning,currentresearchsituation, theinsufficientresearchfieldaboutthisissueandthethesissinnovation points as wellasitsmainresearchmethods. Thetexthasfour chapters: Thefirst chapteranalyses the background oftheChina Economyadjustment at theendof70sandatthe beginning of80sinthe20th Century.Thisadfustment is carriedoutunderthenew background whichbothdomesticandabroadsituation changesdrastically.The shifioftimestheme,theintegratio oftheworld economy as wellastheindustrialstructure adjustingglobally

and the

reassessing the relationsh


ip betweenChinaandothercountriesaretheinternational background ofthis adjustment Theenormous change of domestic political stage,the rash policy andthe imported99 leap in economy aswellastheirserious consequence,thesummarizing of experiences andlessonsoftheeconomi development sincethe founding ofthePRC andthe reflecting oftheSovietUnionsocialismModelarethedomestic background ofthis adjustment.Thecorrecting ofthe thought lineandbasiceconomictheories offersthetheoretical support forthis adjustment. Thesecond chapteranalyse the process ofthe economyadjustment.The economyadju


stment lastsaboutfive year fromits proposal toend.Th chapter takes the developmentprocess ofthis adjustment asthemainlineanddividesit intofour stages:theproposal ofthe adjustment,the irst stage ofthe adjustment,the second stage ofthe adjustment andtheendofthe adjustment andmakessomecommenton everystage economicsituation. Thethird chapter abou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the economyadjustment and the change ofChina economic developmentstrategy.The China economic developmentsVategybegins to changeduring this adjustment.Thechapter statesthe change fromthe guidancethought,th


etarget and step,theemphasi andmeasuresof Chinaseconomic developmentstrategy. hefourth chapter isonthe relationship betweenthis adjustment andtheinitiation China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The reform is underlined sincethe beginning ofthis adjustment.Thisadjustment is theresultof openinguppolicy in some degree nd imposesprofound influenceonitinturn.The chapter illustratesthis adjustmentsimpact onChinaseconomicreformfromthe relationship betweenthis adjustment andthe establishmentofsocialist ommodityeconomysystem.The relationship betweenthis djustment andthe initiatio


of openinguppolicy is illustrated by theestablishmentofthe Special EconomicZoneandtheuseofforeign capital aswellas strengtheningforeign economicties. The epilogue states briefly the elationship betweenthis adjustment andthe change ofChina way of managing and controlling national economy swellasits historicvaluean meaning. Keywords:economyadjustment, economic developmentstrategy

reform and

socialist

pening-uppolicy

commodityeconomysystem,theway of managing and controlling national economy. .4. 一、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一)选题的缘起 之所以选择这个题目作为我的博士论文题目,一是源于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 经济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历史发展的兴


趣:二是由于我在学习研究 的过程中。感觉这次经济调整是建国以来经济发展历史上的一个具有继往开来、 有着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建国以来(甚至是民主革命时期)直至改革开放时 期的许多重要经济方针政策,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影子或归宿,丽新时期许多经济 方针政策、制度体制演变,甚至经济发展中的成功失误等,或多或少都可以在这 里找到渊源、启示,而从目前的研究现状看,并不能说我们对这次调整已经研究 的很充分了。从这个题目入手,一是可以做些拾缺补漏的工作,尽可能对这个问 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另外也可以以这个课题作为切入点,以求将来对中华人 民共和国经济史进行系统深入地研究作些准备工作。 (二)选题的意义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中国经济调整,当时被称为中国实现四个现 代化的第一次战役。这次经济调整,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经过两年经济 复基础上进行的,是在国内外环境发生很大变化的背景下进行的,也是中共十一 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经济领域进行的一次影响深远的调整。这次经济 整,由于所进行的指导思想、历史条件和环境等都发生了交化,因而呈现出不同 于以往历次经济调整所具有的特点。这次经济调整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而 持久的影响。 1,选题的学术意义.建国以来的经济史是中共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 许多经济工作者和史学工作者对其中的许多


重大问题进行了研究,并且取得了 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但是对20世纪70年代末调整这个 问题的研究并不充分,甚至说还只是刚刚破题。对这个选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对 于深化和拓展中共党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的研究领域,理清中国经济发展 的脉络,以及更好地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迸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历程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发展所走过的伟大历程等,都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2、选题的现实意义.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经济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 经验逐步积累的过程。在本次经济调整过程中,中国政府所积累的一些新经验 对中国经济长远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对本次调整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 当时政府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加以应对,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加以解决,这就促 使中国政府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些深层次体制问题进行改革.至于在这次调整 中,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根本转变,以及所进行的改革开放实践等,更是对中国 经济的长远发展发挥着重要影响.对这些问题进行认真的梳理分析,对中国现阶 经济发展所面I晦的问题和形势.才会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把握,也才能够提出具 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和对策. 二、20世纪70年代末调整研究现状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中国经济调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发展史 上一个重要转折点.国内外


学术界对其背景、内容、经过、特点、历史地位及对 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等各方面进行了一定的研究,现把研究中的主要成果和观点 作如下综述,希望对这一课题未来的研究能有所裨益。 (一)关于经济调整的理论基础和调整的原因和背景 理论是行动的指南,调整过程中,经济工作者对这次经济调整从理论上进行 了阐释和论证。朱川认为关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理论的讨论,对于贯彻调整、改 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对于狠抓调整、稳定经济有特别重要的实践意义. 字方针的实质就是依据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律,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出发,使 中国生产在遭到严重破坏的基础上,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以适应整个社会和人 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o杨坚白认为市场实现问题实质上是生产 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综合反映,并不是单纯的商业问题。市场机制是很敏感的指 示器。由于社会产品都要经过交换然后进入消费,因而许多经济关系、产销比例 和部门比例等问题,都在流通领域中通过市场实现集中地、综合地反映出来.通 过实现问题的考察,可以反映出生产上的问题,销售上的问题,商业部门与生产 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及财政信贷上的问题.所以,抓住市场实现中暴露出来的问 题,进行国民经济调整,必将大大有利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的贯彻实 施。o孙冶方、薛暮桥、朱川等从国民经济发展要照顾综合平衡,综合平衡是


经济顺利发展的前提基础以及通过经济调整实现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等方面 论述了经济调整的必要性.o张卓元认为象中国这样一个十亿人口其中八亿是农 民的大国,确定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调整产业结构,特别需要很好地按农 业一轻工业一重工业这一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等.o马洪、吴家骏认为经 济结构对经济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只有产业结构合理,才能使社会生产顺利 行;才能发挥中国的优势,取得最佳的经济效果;才能改善企业的经济效果并 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理论的实践意经济研究1981年第1期,第2l页. 社会义的市场实现问露经济研究1981年第1期,第45--53页. 谈谈撬好综合平衡的几个前提条件经济研究1981年第2期,第14--墙页I论平街与调整). 研究1981年第2期,第19--25页:(ill整国民经济搞好综合平衡经济研究1981年第2期. 第25--31页. _调整我国产业结构要按生产力发展规律办事经济研究1982年11期,第页. .2. 使其在整个社会经济效果中得到体现;才能提高最终产品率,更好地满足人民 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叔莲认为社会生产的顺利进行是以国民经济比例的 协调为前提的,经济发展速度受国民经济比例制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观点;调 整国民经济的中心环节是压缩基本建设,


并且在调整过程要加强和改善国家对宏 经济计划导。o秦庆武从马克思主义分工理论论述了国民经济调整的必要 性及调整要达到的经济成效.o 对本次经济调整的原因和背景,国内研究者大都注意到当时经济建设方面 继续存在的的指导思想。以及由此而来的国民经济发展的失误.苏星在 中国经济中指出,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严重失调,主要是:1、基本建设 过大。新项目上的多,超出了国家财力物力的可能;2、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设 过多,超出了中国外汇支付能力和配套能力;3、由于继续发展重工业,扩大 了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之问的比例失调;4、燃料、动力工业大大落后于加工 工业,交通运输紧张;5、积累率高,加剧了积累和消费比例失调;6、由于重大 比例关系失调的状况没有改变过来,加上企业整顿工作还没有搞好,经济管理 制存在许多问题,国营企业的混乱现象还没有完全消除等,因此对国民经济的调 整势在必行。o孙健指出,在经济工作的失误表现在:1、提出了许多脱 离实际的经济发展的高指标;2、继续推行农业学大寨和普及大寨县运动;3、不 顾客观规律,继续强调提高人民公社公有化水平,大搞核算单位升级:4、强 在短期内实现农业机械化;5、盲目扩大基本建设规模,引进外国先进技术设备, 超过了实际的需要和本国国力的负担能力等.由于以上失误,对国民经济的发展 造成了严


重的后果:1、加剧了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关系的失调,表现为积累和 消费、工农业、农轻重之间比例失调;2、经管理体制存在问题,经济效益差。 所以对国民经济的调整已经成为非常必要的了.o徐橡华、王亚平在中国社会 义建设新时期经济简史)一书中,对国民经济调整的背景析,也表达了相似 的看法。o (二)经济调整中的若干产业发展及其措旌 经济调整中不同产业的发展,研究者也作了多方面的研究。基本建设是本 次国民经济调整的一个重点,关于基本建设的调整,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 法和见解。在一次讨论会上,与会者认为以调整为核心搞好综合平衡有两个方 面的任务;一个方面的任务是压缩基建,消灭赤字;另一方面的任务是调整好经 经济结构是决定社会经济效果的一十重要因素’�9�9 ‘经济i司题1982年第1期,第1--5页. ’‘调整国民经济的几个理论闯最经济研究1981年2期,第13--20页. 9�9 ‘克思主义分工理论与目民经济调整求是学于畸1982年第6期. 9�9 ‘新中国经济中共中央党校出版杜1999年版.第634--639页. 9�9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中翟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08--413页. 9�9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经济,中国物资出版社1993年版,第19--27页. .3. 济结构,主要是产业结构和分配结构.o王积


业、吴凯泰指出,经济调整除压缩 行政费、事业费等项开支外,最重要的是压缩基本建设战线,控制基建规模, 基建投资方向.这是逐步把中国过高的积累率降下来。逐渐使经济结构趋向合 理的关键,是搞好当前经济调整的中心环节.。孙冶方认为,要压缩基本建设战 线必须严格控制银行信贷,就要使基本建设投资归中央和省市集中掌握,并且要 通过严格签订合同来约束基本建设投资99 关于调整中重工业的发展问题,周叔 莲、吴敬琏认为要正确认识重工业在调整时期的作用,调整时期重工业要有一定 增长速度,既要使重工业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又要防止再次出现盲目追求高 速度的现象.o范幕韩认为要调整机械工业的服务方向,既要对机械工业生产 织(包括劳动组织)调整,又要对机械工业生产力布局进行调整,并且要改革现 有企业的管理体制和组织机构.固关于消费品生产题,季龙针对国民经济初步 调整过程中出现的巨额财政赤字,指出实现财政收支平衡,经济稳定增长,根本 出路在于发展生产.发展生产,首先是要通过调整,大力发展消费生产.把消 费品生产发展放到重要地位,是使中国经济结构合理化的关键。国民经济调整必 须着重围绕着发展消费品的生产进行,中国畸形发展的经济结构才能调整过来。 o肖灼基对发展消费品工业的途径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几项具体措施:1、适当 增加消费品工业的投资比例,认真


贯彻优先安排的原则;2、立足现有企业,搞 好现有企业的挖潜、技术革新和改造;3、努力发展轻工集体企业,并调动其职 工的积极性;4、加强全面规划,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在增产工业消费品中的作用; 5、加强重工业对消费品工业的支持。o关于发展个体经济,陈乃醒认为在经济 整中要大力发展个体经济,为此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消除。左的思想的 影响,注意保护和发展生产力;2、认真贯彻社会主义多种经济成分共存的方针: 3、国家对个经济生产经营应主要运用经济杠杆进行调节;4、切实解决个体 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资金、技术以及原材料等问题.霍也有研究者对经济调整与环 境保护关系进行了研究如赵综流认为在调整经济中加强环境保护,基本上是指 强环境管理,结合生产建设解决当前突出问题,并走出中国自己的环境保护道 路,并且从三个方面提出了调整时期的环境对策:1、实施行政干预,运用经济 杠杆;2、加强基本建设管理,讲究社会经济效果;3,在技术改造和改善生产 理中消除污染.99 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题讨论会讨论的情况和提出的问题经济研究1981年第2期.第34页. 9�9 ‘狠抓调整稳定经济经济究)1981年第1期,第6页. 为什么调整调整中应该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蕞论按资金量区分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问题》, 经济研究1982年第2期,第12


-23页. 试论调整时期的重工业发展速度向题经济研究1981年第ll期,第35-

42页. 机械

工业当前调整和改革任务的探讨经济研究1981年第10期.第10-22页. 9�9 ‘贯彻调整方针大力发展消费品生产经济研究1981年第5期,第5-12页. 论发展消费品工业的意义和途径’’‘经济问题1982年第ll期。第22--28页. 9�9 ‘试论我国现阶段的个体经济经济问题1983年第1期。第6-11页. 9�9 ‘调整经济保护环境经济研究1981年第5搠。第67-73页. .4. (三)关于经济调整的过程分析 经济调整的过程,特别是调整的开始与结束时间,是一个比较复杂且具有争 议性的问题.关于国民经济调整的开始时间问题.文革结束后,针对国民经济 在的一些问题,就已经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如强调加快农业的发展,注意提高人 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给部分工人加了工资,并对部分工业企业进行了整顿等,这 实际上是在逐步清除过经济发展所造成的不良后果。一部分研究者认为中共十 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到1979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正式提 出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并通中共中央关于调整国民经济的决定》,即 为国民经济整的开始,如徐棣华、王亚平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经济简 史》一书中,认为中央工作会议认真讨论了李先念的


报告.同意提出的八字方针, 并通过了调整后的1979年国民经济计划,从此,我国开始为期三年的调整和围 调整起步的改革和开放.o孙大力在经济调整与改革开放>一文中指出,1979 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以后,经济工作全面展开.重也有的以1979年6月召开 的全国人大五届二次会议正式通过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为国 经济调整的起点.如李先念文选(1935--1988)}中的注释第170条对于国 经济调整的解释。有如下的提法:。~九七九年六七月问召开的全国人大五届 二次会议通过了实现全国工作重点转移和对国民经济按八字方针实行调整的重 要决策,国民经济调整工作即在全国开始。 关于这次经济调整的目标,从近期目标来说,是要克服当前的经济困难,消 除潜在的危险;长期目标是,扭转二十多年来形成的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现象,。 从中国国倩出发,逐步建立起一个比较合理,经济效益较高、良性循环的经济 构。o在国民经济调整的阶段划分上,大部分研究成果都把国民经济的调整分为 两个大的阶段,即1979--1980年的初步调整,这个阶段的调整,一般认为采取 了如下措施来调整国民经济的比倒关系;1、加快农业的发展;2、调整工业内部 的比例关系,加快轻工业的发展;3、在人民生活方面,逐步偿还民生活方面 的欠账,提高国民收入中消费基金的比重;


4、压缩基建规模,使之与能源、交 通和原材料等相适应。主要由于对经济调整认识的不一致,国民经济在经过这一 阶段的调整后,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另外还产 生了一些新的问题:1、基本建设没有压缩下来:2、-1-业战线过长:3、财政出 现赤字等.为此,1980年11、12月,相继召开了关于经济方面工作的几次重要 会议,分析了当时的经济形势,做出经济上进一步调整的决策.特别是1980 年12月的会议确定了1981年调整的目标,要实现。两平一稳即:1,基本上 中田社会主义建设新对期经济篱史,中国物囊出版社1993年版,第53.5.页. ‘‘经济调整与改革起步湖南党史1996年第5期,第33页. ‘‘事先念文选(1935--1988)1,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204521页. 经济调整的目标,阶段和描施经济研究1981年第6期.第9页. 5. 到财政收支平衡,不出赤字。而且不给后年留下窟窿;2、基本上实现信贷平 衡,不再搞财政性的货币发行;3、把物价基本稳定下来,特别是把占居民消费 支出70%左右的基本生活必需品的销售价格稳住.挂世镛认为,国民经济的进 一步调整是在很好的形势下,为了消除潜在的危险而进行的一次清醒的、健康的 调整;是在前两年调整工作乎逻辑的发展,是三中全会以后提出的调整方针的 进一步


贯彻;调整有进有退.局部的退是为了更好的进;调整要求经济建设彻底 摆脱的思想和做法的束缚,走上符合中国国情的健康发展的轨道。o关于 更加深入地进行经济调整的意义,周叔莲认为,更加深入地进行经济调整是:1、 会扩大再生产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2、全面进行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3、 克服整顿企业困难,顺利进行技术改造的要求;4、提高经济效益的要求.深入 调整要完成的任务是:1、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和工业内部结构;2、调整产品结构 使之更适应社会的需要;3、调整企业组织结构.o也有的研究者把经济调整分为 三个阶段,如桂世镛、周叔莲认为解决当时经济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和困难,就要 分清轻重缓急。初步建立起比较合理的经济结构,大体需用十年左右的时间,这 个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消灭赤字、稳定经济阶段;2、协调农轻重比例 阶段;3、经济结构初步合理化阶段。锄 关于这次国民经济调整的结束时间,研究成果之间有很大差异,大部分研究 者认为1981年实现国民经济两平一稳之后,国民经济调整即为结束. 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作者认为,有三个方面的因素导致中国调整很快结束; 1、农业的快速发展,使农业和工业的比例大致协调;2,能源的产出也取得长足 的提高;3、中国的外汇储备有了大幅度的增加.o也有的研究者认为赵紫阳1982 年n月在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


会议上所作的关于第六个五年计划报告》,在 分析了国经济过去几年发展的态势后,提出经过这几年的调整,累和消费 的比例关系,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比例关系,已经基本上趋于协调.我国国 经济的调整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更加深入的阶段.现在的调整工作,就是要在 统筹安排人民生活和生产建设的前提下,进一步调整农业、工业内部的产业结构 和产品结构,调整企业的组织结构,使国经济在稳定发展中大大提高经济效益-.这实际上是对经济调整目标的一个深化和改变.也有研究者认为国民经济 整结束于全国人大六届二中全会的召开,原因是在这次会议上做出了把扩大开放 与深化改革作为经济工作重点的决定,如薛暮桥在薛薯桥回忆录中认为,到 1983年末1984年上半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了,主要表现在连续3年 论进一步调整的特点和意义经济研究1981年第4期.第10-16页. 论我国经济调整工作的新阶段经济问题1983年第2期,第1--6页. 经济调整的目标.阶段和措施,,经济研究)1981年第6期,第11--1.3页. 剑挢中华人民共和田史——中国革龠内部的革命(1966--1982)}.中田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 519趋页. ’‘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l拍页. 6. 积累率控制在30%以下(1


921、1982、1983年分别为28.3%、28.8%、29.7%);财 政赤字大大缩减(1982年为30亿,1983年为43亿);农轻重比例调整得比较合 理(分别为29.9%、34%和36.1%),零售商品物价指数基本稳定(1982年为上年 的101.9%,1983年为上年的101.5%1,市场供应紧张状况得到缓和,部分商品 还出现了买方市场。人民生活得到较大改善.o也有人认为,把中共十二届三中 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作为调整的结束,原因是决定》 通过之后,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点就放在推进全面改革方面,同时在决定中也指 出:。当前我国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日益巩固,经济调整工作取得了重大成绩, 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第六个五年计划的主要指标提前完成,国家财政状况逐步好 转,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大为增强,加快经济 体制改革的愿望更加强烈.李先念文选>中的注释第170条,提出一九八 一年十-B,全国人大五届四中全会做出了从当年起再用五年时间继续贯彻调整 方针的决定。至一九八五年。调整工作圆满完成。o。 (四)关于本次经济调整的特征分析 研究者对这次经济调整所具有的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其中杨传贻在其硕士 论文新时期经济调整的特点》中,着重研究和分析了这次经济调整的基本特点, 并把这些特


点概括为三个方面:1、从调整的指导思想来看,它是在中共中央实 现了经济建设指导思想根本转交的基础上进行的清醒的调整:2、从调整的内容 来看,它是以纠正新、的失误为主要内容的全面的调整;3、从调整 历史用来看,它是以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发展的新路子为目标的健 康的调整.辔在调整的具体手段和方式上,这次调整所呈现出的特点,邱晓华认 为有这样几个:1、以事实为根据,正视历史遗留问题。通过真理检验标准的大 论和社会政治经济政策的调整,对历史上冤假错案的平反等,使长期笼罩在人 们心头的阴云被扫除,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2、改革与调整紧密结合, 调整过程中,坚持以调整为中心,以改革促调整.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 任制,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在短时期内取得显著的成效;在堀 市,工业企业改革围绕着权让利,搞活企业这一中心内容逐步展开,并在 实践中取得一定的成效.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的改革也取得了进展;3、更加注 重用经济手段进行调整,如通过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来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 性,通过逐步放开小商品的价格和提高部分轻纺工业品价格刺激轻工业的发展, 调整工业内部的结构比例失调.通过不同的税率引导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 整。中国人民银行调高了冻结多年的存贷款利率,开始发行国库券,改变了单纯 9�9 ‘薛暮桥回


忆录,天津人民出敝社t996年版。第370页. 99 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60页. I李先念文选(1935--1988)),人民出版桂1989年版。第521页. 9�9 ‘新时期经济调整的特点中央党校论文1986年. 9�9 ’�99 靠银行发行钞票来弥补财政的做法,对抑止通货膨胀起了积极的作用:4、实行 对外开放,打破了封闭式的调整模式,如及时抓住缓和的国际环境所带来的机遇,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进出口贸易增加迅速,引进外 工作成绩显著,经济特区的设立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的示范和带动 作用;5、实行了有统有放的方针.这次调整没有按照惯例强求集中,而是在调 整过程中,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既有集中的一面,也有放权的一面,而且放权 成了主要的一面.除对农民放权外,对地方和企业也都进行了放权让利,尽管在 调整中各种改革措施不配套,但是让经营者和地方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在一定程 度上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对促进经济发展有积极意义.o (五)国民经济整两个。八字方针比较研究 比较研究经济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对国民经济调整两个八字方针进行比较,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探索中前进的轨迹。在1981年1月6日至14 日召开的由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


经济研究所和辽宁省计委经济 研究所联合发起的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问题讨论会上,大家普遍认为这次调整 和六十年代初期的调整相比有很大不同.这次调整的有利条件是:比较明确地解 决了。左的根源,中央决心大等,但也有它更加复杂的一面:1、上次是在饿 肚子的情况下调整的,大家对调整的必要性感受深,这次是在经济发展,生活 改善的情况下调整的,人们对潜在危险,不易察觉;2、上次调整的企业的多,从小毛驴上下来比较容易,损失少,这次调整的企业的多,从 大洋马上下来比较困难,损失大,有些的是在改革过程中新建立起来 的集体企业,不好控制;3、上次调整压缩基建项目,由于资金渠道较少,比较 容易掌握,这次调整由于资金渠道多,又扩大了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给集中管 理带来困难;4、上次调整时能源上升,这次能源不足;5、上次动员两千万职 回农村,这次却要安排新的就业;6、上次调整思想一致、上下齐心,这次调整 思想状况有所不同.所有这些,都表明进行这次调整比上次调整要付出更大的力 量.o贾宗荣指出:两次调整相同之处主要是:1、两次调整的直接原因和结果都 是相同的;2、国民经济的两次调整都是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探索建设有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比较成功的时期,从而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 社会主义的认识.两次调整的根本不同点是:1、第一次调


整仅从方法上纠 第二次调整是坚持从根本指导思想上纠。左;2、两次调整中,对国情认识的深 度不同;3、两次调整的直接目标不同;4、两次调整的实施方法与步骤不尽相同。 哪正英、黄小波中认为:(一)两次调整的相同之处有四:第一,两次调整都因 国民经济陷入了极度困难的境地;第二。两次调整的指导方针和经济措施基本相 中目的道路——-我眼中的中国经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年版,第163164页. 圈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问曩讨论会讨论的情况和提出的问题经济研究1981年第2期,第34页. 9�9 ‘两次国民经济大调整的比较),盐城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h19辨年第4期,第9--13页. -8. 似;第三,两次调整初期党内思想认识不统一不到位,调整工作不够畅顺;第四。 次调整都在社会政治关系方面作了平反甄别.(二)两次调整的不同之处也有 四:第一.两次调整时的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不同;第二,两次调整的内容不同; 第三,两次调整的指导思想不同;第四,两次调整的侧重点及持续性不同。(六)关于本次经济调整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这次经济调整,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首先是中国的经济发展战 略在这次调整过程中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研究者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已有 研究成果主要包括董辅扔的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刘国光主编的中国经济 发展战略


问题研究l;刘光杰的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理论研究李庆华经济 发展战略研究等.这些研究成果,大都对中国经济发展战略从理论上做了宏观 的分析,但对国民经济调整和经济发展战略转交之间的关系却论述有限.。 在改革开放方面,本次经济调整是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 的。在经济调整过程中,中国的对外开放迈开了步伐,有力的配合了国内的经济 调整。并且如果没有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经济调整也无法在更深层次上进行。 在调整初期,强调改革服从和服务于调整,调整是国民经济调整方针的 核心,经济调整客观上也促进了改革的发展.研究者对这次经济调整和改 革的关系做了一些研究,但是着重点大部分放在这次经济调整对改革的前提作 用.如梁文森、田江海认为调整带有主导性,改革带有从属性,改革应当有利于 调整,服从于调整.99 调整是为顺利实现四化奠定稳固基础,是改革的前提条件。 o于光远认为调整和改革应该同时进行,在调整中改革仍是必要的,不能因为要 实行调整而中止改革;改革在调整时期从属于调整;要充分发挥改革对调整的促 进作用.o在1981年1月召开的一次讨论会上,多数与会者认为,调整是关键, 核心,只有调整好了,有了回旋余地,才能改革。部分与会者认为,越是比例 失调,越需要改革.例如为了调整比例关系,采取关停并转的措施,要在字上大做文章,企业


就要有更多的灵活性,就要给企业更多的自主权.也有的与 会者认为,改革要服从调整,有利于调整的改革要积极进行,影响调整的改革暂 缓进行.4关于经济效果和国民经济整、改革的关系,1981年3月24日至31 日在郑州举行的一次全国性的经济效果理论讨论会上与会者认为,提经济效果 是调整,改革的出发点,调整、改革的每个决策和措施,都必须十分重视经济 果。调整是关键,改革要服从调整.有利于调整和提高经济效果的改革,要积极 行.调整的成果,将由体制的改革来巩固和发展.而在调整中提高经济效果, 我国两次经济调整异同比较安庆师范学院学报C扯科版),1997年第2期.第8591页. 调整与改革驶为核心,,经济研究,1980年第4期,第5356页. ●‘改革服从调整改革促进调整研究1981年第4期.第35页. 9�9 ‘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理论问题讨论会讨论的情况和提出的闩题经济究,1981年第2期,第努页.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aae4af225b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6b.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