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诗人李欣边塞诗浅析

2022-03-26 03:53:40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盛唐诗人李欣边塞诗浅析》,欢迎阅读!
李欣,盛唐,边塞诗,浅析,诗人


唐诗人李欣边塞诗研究

研究背景盛唐武功强大,边塞诗也特别流行,因为那时候出去打仗的人对国家有一种信心,所以打起仗来有一种不顾生死、勇往直前的精神,表现在诗歌里就形成所谓盛唐诗“气象”高适的“气骨”.岑参的“新奇”.王昌龄的“情韵”自古以来就被人所称道,然而李欣却是一个例外。

研究目的:了解李欣边塞诗的特点及其原因

研究内容:李欣边塞诗的类型、特点及与同时期其他诗人的不同之处



一、李欣与边塞诗

1.边塞诗的起源

边塞诗的名称最早见于明人彭大翼的《山堂肆考》“箕草可为帘,见王建边塞诗。”唐代边塞诗对后世影响深远,受到历代人们的高度重视。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到激动人意。”其中首标“征戍”,而明代胡应麟,清代沈德潜等评选唐诗,几乎也都将边塞诗作列为冠首,由此可见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在群芳灿烂的唐代诗苑中,边塞诗确是一从奇葩,其中李颀的边塞诗也有着鲜明的个人特色。

2.生平简介

李颀在盛唐诗人中文化视野极为广阔,他的诗歌作品题材极为多样,对后世均有一定的影响,下面对其最富特色的边塞诗作进行详细解说。李颀是盛唐诗一位有高才而没有高位的诗人,他的一生仕宦不达,而且有关他的生平资料也多有争议。虽然他“仕”的道路崎岖不平,但他的文学创作却是一条康庄大道。在他有生之年,创作出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以供后人赏析借鉴,不仅为中国诗歌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同时也为后人研究他的一生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二、李颀的边塞诗内容十分广泛,其中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立功边塞,报效国家

《塞下曲》“黄云雁门郡,日暮风沙里。千骑黑貂裘,皆称羽林子。金笳吹朔雪,铁马嘶云水。帐下饮蒲萄,平生寸心是。”反映了守边将士的豪情壮志和英雄气概,洋溢着爱国热忱和民族自信心。

2.同情将士,揭露矛盾

《塞下曲》“少年学骑射,勇冠并州儿。直爱出身早,边功沙漠垂。戎鞭腰下插,羌笛雪中吹。膂力今应尽,将军尤未知。”该诗则是同情士兵,揭露边将


的赏罚不明和朝廷的黑暗腐朽。

3.生离死别之痛,思乡恋家之苦

李颀的《古意》中的士兵形象丰满,个性鲜明,气势逼人。“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三军都因思乡恋家而“泪如雨”,作为三军之一员的这个战士当然也泪如雨下了。这英雄战士的内心深处也有儿女情长。这是一首拟古之作,“辽东小妇”或许有讽刺唐太宗征辽东之意,也暗含对唐玄宗开边战争的批评。这一首也是李颀边塞诗的珍品,称得上是第一流的边塞诗。



三、相比同时期的其他诗人

1.反映现实问题上 <1>高适《燕歌行》

山川萧条极边土, 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诗的主旨是谴责在皇帝鼓励下的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兵士受到极大的痛苦和牺牲,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兵士,讽刺和愤恨不恤兵士的将军,将自己的个人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糅为一体,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感慨而不失高亢,深雄浑厚,有一种感慨悲壮的美。

<2>李颀的《古从军行》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他突破了狭隘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偏见,把胡、汉统治者同胡、汉士兵与人民区隔开来,把开边战争带给敌我双方士兵与人民的灾难等同起来,因而写出了流传千古的名句:“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这是推己及于少数民族的士兵和人民,闪烁出人性和人道主义的光辉。这是李颀边塞诗的亮点,使这首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精品成为边塞诗的经典作品之一。

2.描写边塞风光

<1>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以梨花喻雪,以春暖显奇寒,在写西北严酷的自然环境中透出了诗人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可谓是千古传诵的咏雪句,把咏雪与送别巧妙的结合在一起,衬托了惜别之情。另外,梨花开的意象,是雪花变梨花的错觉,不仅体现了戍边将士不畏严寒的乐观精神,也使边地风光更显神奇壮丽。



<2>李颀的《古从军行》


“野云万里”“雨雪纷纷”“胡雁哀鸣”等,均缺乏暖色和亮点。李颀边塞诗的意境,是边塞荒凉之景与战士悲怆之情的交融。其二,所写场面全是悲伤的情景。李颀诗中,多次出现少数民族乐器,以及它所弹吹的塞上之乐。多次出现吹笛、吹笳、弹琵琶的场景,如“金笳吹朔雪”“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等。生离死别,使三军“泪如雨”开边战争,使战士“幽怨多”。这些描写强化了李颀边塞诗的苍凉悲怆的情调。



四、李欣边塞诗的独创性

1.以刻画人物形象见长

《古意》杀人莫敢前,须如猬毛磔。

抓住他的面貌特征,突现他的“须如猬毛”,须如刺猬的毛,又短,又多,又密,又硬,杀敌时须髯怒张,更显得威风八面。这一句如画龙点睛,使这“事长征”的“男儿”就栩栩如生,再加上一个“磔”字,突现出这个战士的勇猛强悍、血气方刚。

2.反对穷兵黩武,谴责开边战争

汉武帝好大喜功,发动不义战争。贞观十八年(644)唐太宗征高丽,也是穷兵黩武的开边战争。以汉喻唐,托古讽今,是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其中李颀的《古从军行》堪称边塞诗“反战”的经典作品之一。

3.多用典故

《古从军行》用了三个汉史典故,“公主琵琶”.玉门被遮”.“蒲陶入汉” 使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赅、辞近旨远,表明它是以汉喻唐,托古讽今。其中“玉门被遮”.“蒲陶入汉”这两个典故深刻揭露了穷兵黩武的血腥,严厉的谴责了开边战争的罪恶。如同沈德潜所说:“以人命换塞外之物,失策甚矣。为开边者垂戒,故作此诗。

细叙述,我们可以得出:李颀的边塞诗兼有豪迈雄浑和苍凉悲怆的艺术风格 李颀一生仕宦不达,政治理想破灭,然而他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却成果斐然。他以自己特有的学识、才情与敏锐的领悟力,创作出有名的边塞诗。这些诗作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诗歌宝库,对后人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唐代诗歌的发展中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沈德潜.唐诗别裁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刘宝和.李颀人物诗简论[A].中国唐代文学.唐代文学研究[C].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13214.

[3].袁行霈.中国文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54. [4].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1987.356.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aadcffe19b89680203d8254e.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