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试论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试论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作者:杨敬东
来源:《魅力中国》2016年第23期
【摘 要】创新精神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创新精神应该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点。因此,正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足给大学生发展带来的弊端,探寻当今教育体系中不利于创新精神培养的因素,进而寻求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的更有效途径,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中心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精神;素质教育
创新精神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创新精神应该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点,这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培养创新精神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点,是时代的需要也是高等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新的社会环境对高等学校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教育不能简单停留在知识的传播这个较浅层面上,教育者应超越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通过科学探索与研究不断物化并生产知识。
创新教育是全新的领域,高等教育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責任就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因此,正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足给大学生发展带来的弊端,探寻当今教育体系中不利于创新精神培养的因素,进而寻求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的更有效途径,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中心问题。 一、创新精神不足给学生后续发展带来的弊端 1.忽视差异性与多样性,抹杀学生的个性发展
毋庸置疑,推进素质教育使我国高等教育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但放眼中国高等教育,应试教育仍占据重要市场。这一方面源于中学应试教育的强大惯性,另一方面高等学校自身也难咎其责。许多领导更喜欢将素质教育当作一句漂亮的口号。不可否认,这种步调一致、标准答案式的模式在培养学生系统掌握知识方面有一定成效。但同时应试教育更易于把学生训练为机械的、被动的答题机器成为缺乏独立思维能力、没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庸才”。在学习方法上,应试教育既忽视了人才个体在性情禀赋、趣味爱好和接受程度上的差异性,忽视了人才个体发展的多样性。而人才个体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恰恰是创新教育的根基,创新人才的产生正是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结果。应试教育还直接波及家庭与社会教育,使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应试教育的感染带。更为严重的是,应试教育强行把一些不符合一定标准的受教育者淘汰出去,使他们丧失自信与自尊。在这种教育体制下,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被教条地扼杀在摇篮里人才的发展失去了其个性特征,高等教育失去了新鲜的活力。 2.缺乏钻研精神难以满足社会需求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伴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我国人才市场上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数以百万计的大学生难寻职业,毕业即失业,另一方面,数以百万计的中学生渴望踏进大学的门槛。社会学家惊呼,未来社会最不稳定的因素是无业的大学生。当然大学生不能就业具有更深刻的社会原因,但高等教育无疑在其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从表层看,大学生不能就业是人才不能适应社会的变迁造成人才的相对过剩。
但是如果我们从大学教育的角度深入探寻不难发现,这主要是由于过弱的文化陶冶、过窄的专业教育、过重的功利导向和过强的共性制约所造成的,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缺乏恰恰是它的突出表现。随着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知识化进程的加快,职业变更的频繁,单纯由书本知识所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已很难适应社会的变革。因此,人才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低,而这正是我们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援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对培养和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的最好诠释。二、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
在高等教育中强化培养创新精神关键在于转变观念,寻找科学的途径和方法,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在教学诸环境下审视反思,锐于改革,根据院校的自身特点寻找到一条合理的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办学新模式。
二、确立以创新实践活动为重点的新途径这是培养创新精神的手段 1.应确立新型的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使高校教师和学生形成巨大的时空差距,教师与学生似乎处于两个不同的世界,教师与学生很少进行交流与沟通。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要加强教师的师德培养,增强其服务意识提高其职业素质。教师应该深入到学生之中去,了解自己的服务对象从学习生活各方面关心他们。同时,学生应该走到教师身边,不但学习教师的专业知识,还要学习他们的为人。师生新型关系的确立,教师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实施创新教育,学生可以更直接地创新学习。 2.应建立各种实践活动
知识掌握程度和创新能力水平最终都要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来检验。因此实践活动,特别是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技能及实现创造目标的重要手段和桥梁,是培养创造能力的关键环节。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创新实践活动多种多样,如参加模拟大赛等在教学的全过程中都可以进行。教师教学中必须遵循“因材施教”原则,注意选择和发现具有优良个性和创新精神的学生,并对其提供优越的创新条件和环境,加强其个性培养,升华其创新水平。高等学校应进一步完善学分制设立“创新学分”,推进外语、计算机、数理化等基础学科的分层次教学,扩大文理交叉强化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增加以强化文化素质教育为目的的选修课的种类和数量,组织重点培养创新人才的教改实验班,真正使创新人才培养落到实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aac8bc71bd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a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