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改造辨析题及材料题

2022-08-12 07:32:35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社会主义改造辨析题及材料题》,欢迎阅读!
辨析,社会主义,改造,材料


1社会主义改造问题上,有人认为“改早了”,有人认为“改错了”请分析这种错误观点,并说明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

1社会主义改造是建国后我们党经过3年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后而提出的一项正确的战略决策。因为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开辟道路。也就是说,它具有历史必然性。 ①在土地改革胜利完成以后,我国的农业生产力已经从封建剥削制度下获得了解放。但是,我国农业中占绝对优势的还是小农经济这种分散的落后的小农经济仍然限制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不能满足人民和工业化事业对粮食和原料日益增长的需要。解决的办法只有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把落后的小农经济变为先进的大规模生产的合作经济,以进一步解放农业生产力。

②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在一定时期内有对于国计民生有利的积极作用和对于国计民生不利的消极作用两个方面。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取了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因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妨碍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迅速实现,因此必须把私人资本主义所有制的生产关系改造成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以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 2早在19561月毛泽东就指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必然使生产力大大地获得解放。这样就为大力发展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创造了社会条件。

3)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作了精辟地概括:“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并在这种经济基础上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新中国成立前夕,朱德在全国工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私人资本主义企业中的职工,他们在经济还没有获得完全解放,他们还受资本家的剥削,这种剥削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只能够受到限制,而不能够消灭,为了工人阶级根本的长远的利益,还必须在现阶段自觉地忍受资本家之一定限度内的剥削。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问题:

1)新中国成立后,工人阶级成了国家的主人,为什么私人资本家企业中的职工还要“忍受”资本家的剥削? 在建国初期,

对民族工商业不能采取没收的政策,而必须采取利用,限制的

政策.因为中国的民族工商业者在民主革命时期参加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新中国建立后又拥护共产党的领导,承认《共同纲领》中规定的政策,它的 存在和发展对国计民生起有积极的作用.

在建国初期在财政经济上国家面临着严重困难,因此合理调整工商业是实现 国家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的一个重要条件.只有按照统筹兼顾的方针, 理调整工商业,改善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使私营工商业在国营经济领导下 分工合作,各得其所,才有利于发展生产,活跃市场,繁荣经济,增加税收, 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符合人民大众的根本 利益

2既然如此,为什么从1953年开始又要对私人资本主义进行社会




主义改造?

随着土地制度改革和其他社会改革在全国的完成,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转为 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在大 规模经济建设开始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矛盾日益暴露.其主要表 现是:

第一,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性和盲目经营,与国民经济计划按比例发展 的要求相矛盾.

第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存在,与国家对个体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要求 相矛盾.

第三,资本主义工商业企业内部职工与资本家的矛盾日益突出. 第四,资本主义剥削与扩大社会主义积累之间的矛盾更加明显.

这些矛盾的发展,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日益成为社会主义生产力进一 步发展的障碍.只有从根本上改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把原来落后,混乱, 畸形发展,惟利是图的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引上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才能 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

3试分析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和重要意义。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党坚持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并举的方针,对于在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保持社会稳定,步改善人民生活,推动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中国的这场巨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对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破坏,而且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进行和平改造。这不仅保证了社会的稳定,而且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总之,和平改造解决了诸如实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和平过渡与消灭剥削制度这类通常难以解决的矛盾问题。

4辨析:

1)在我国,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被消灭的标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被消灭的标志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个剥削阶级是资产阶级,最后一个剥削制度是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在中国历史上,通过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才最终结束了这个剥削制度,与此相伴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也就不再存在。

2新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所以新民主主义社会

也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

前者因为其任务是反帝反封建,所以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后者无论是政治上、经济上还是文化上,既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又有资本主义的因素,但因为社会义的因素占主导地位,所以它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社会

3)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大规模的社会

义改造和有计划经济建设。

本命题错误。(1)建国初期,中国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任务和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

(2)1953年起,我国才开始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经济建设。

5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与改革的关系?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毛泽东同志首先创立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是在不断解决矛盾中前进的。而邓小平同志则从发展和解放生产力的高度,正确区分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具体制度提出改革开放的总方针,从而丰富和发展了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邓小平同志正是基于对社会 社会基本矛盾的深刻分析和具体把握,抓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问题,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主要矛盾,竭力主张和推动全面改革,扩大开放,克服发展生产力的主要障碍,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从而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解决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长期使人困惑的重大问题。

6、辨析: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1)这是由我国现阶段社会矛盾的性质决定的,在我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矛盾,不是对抗性矛盾。

2)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的非对抗性质,决定了它可以在社会主义制度内部,通过自觉地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自身的不断完善与发展。

7、辨析: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党领导的第一次革命,把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 1)这次改革实质上是一次革命,因为:

①改革也是为了扫除生产力发展障碍,解放生产力。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是革命。

②改革是对原有体制的根本性变革,而非社会主义中通常的一般性变革,要把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③改革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因此,从解生产力,扫除生产力发展障碍,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建构的深刻性、广泛性,从由此引起的社会生活和观念变化的深刻性、广泛性来说,改革是中国的又一场革命。

④这种革命不是传统意义上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革命,也绝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党领导下对原有经济体制和其他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

2)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

社会主义社会也有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 ②这一过程是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逐步完成的。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的环节,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完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



8、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首先,社会主义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是一脉相承的。 一方面,社会主义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成果即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 行的,它的基本前提乃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一致,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尽管两者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前者是为了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制度 后者则是 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但是他们之间同时又是紧密联系密不可分的。再者,社会主义改革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发展。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aa75e628dd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1e.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