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_《弟子规》_原文_注释_翻译_解读

2023-12-26 17:04:14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_《弟子规》_原文_注释_翻译_解读》,欢迎阅读!
子规,注释,原文,分明,解读
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

【出处】

本句出自《弟子规》 第四章 【原文】

人问谁,对。吾与我,不分 【注释】

谁:本义指什么,后泛指某人,此处指什么人。 对:多指正确的、相对的,这里表示对答、回答。

以:多用作文言虚词,表示由于、用来、认为等释义,这里指用。 名:此处指姓名。

分:本义指界限分明,有区分、分离等释义,这里指分辨、分别。 明:此处指清楚、明晰。 【翻译】

别人问自己是谁,应该把自己的名字告诉对方,因为只说我或者吾之类的人称代词,会让对方难以清楚地分辨出来到底是谁。 【解释】

《弟子规》指出,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不确定的人称回复往往会造成不必要的误会,所以在他人询问自己姓名的时候,我们应该简洁明了地据实以告,而不是含糊不清地以人称代词代替,这不仅不利于社交,也是极其不礼貌的行为。


所以,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要在他人询问时清楚地告知对方自己的身份信息一方面是因为这是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基本礼貌,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方便接下来的沟通交流。含糊其辞只会让对方怀疑自己的素质和诚意,不利于交流目标的达成。 【解读】

有士不相识,通名叩余舟

陌生人见面一般都会互相通报姓名,这样才算正式认识。这种通名之交其实古来有之,苏舜钦有首诗中就写道:有士不相识,通名叩余舟。可见,从古至今,见面后相互之间通报姓名都是一种礼节。

古时候,上门拜访一般需要提前给主家投送拜帖,拜帖中写明自己的姓名、身份、拜访的具体时间、拜访的大概目的等内容,也称拜谒,这是通名之礼更为正规的体现。而主家在收到拜帖之后,会根据拜帖内容初步定下接待工作包括接待的规格以及时间等。如此双方达成一致,见面的时候才能沟通得更为顺畅。这种形式延伸至现代,变成了登门拜访之前的电话约定。当我们要去某人家拜访之时,提前打电话告知对方并预约时间是基本的礼貌,这样一方面可以防止主人不在家而碰壁,另一方面也可以让主人做好待客准备。要知道,不请自来的不速之客往往是很难受到欢迎的。所以,在初次与人交往交流时,主动告知自己的姓名是礼貌沟通的第一步。

事实上,通名之礼古已有之,也是现代社会所提倡的礼节。拜帖名片拜谒可以看到有些礼仪的生命力十分强大,这也从侧面证明了这些礼仪的实用性和重要性。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不愿意大方主动地告知他人自己的姓名,有时候不是因为不礼貌、没修养,只是有的人不习惯自己介绍自己的名字,或许还可能是因为害羞等多方面的原因,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将其克服。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还需要礼貌地回复他人的询问,这一点在电话沟通中显得尤为重要。经有这么一个笑话,说是某人打电话,对方问:您是谁啊?”这人极其不耐烦地回答:是我!”对方一头雾水,继续问:您是?”这人气急败坏地说:就是我啊,居然连我的声音都记不起来了。哎呀,别说那么多废话,我跟你说啊……”足足说了两三分钟,然后问:听懂了?”对方却说:听是听懂了,只是……您打错电话了。这人一看手机,发现果然是拨错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aa1654ea71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b9.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