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下册汉语语法30 综合》,欢迎阅读!
修辞(30):修辞方法的综合运用
从第11讲到第29讲,我们讲了比喻、比拟、借代等31种常见的修辞方法。今天讲这些修辞方法的综合运用。
(一)修辞方法综合运用的几种情况 1.修辞方法连用
同一语言片段中,连续运用两次或两次以上相同或不同的修辞方法。
湖所产生的湖边的树木是睫毛一样的镶边,而四周森林蓊郁的群山和山崖是它的浓密突出的眉毛。(梭罗《瓦尔登湖》)——两次用比喻。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鲁迅《拿来主义》)——连用异语、易色和仿词。
2.修辞方法兼用
同一语言片段中,从不同角度看,用了两种或两种以上修辞方法。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郁达夫《故都的秋》)——对比兼排比。
古时歌谣说:“滟滪大如马,瞿塘不可下;滟滪大如猴,瞿塘不可游;滟滪大如龟,瞿塘不可回;滟滪大如象,瞿塘不可上。” (刘白羽《长江三峡》)——引用兼排比和比喻。
3.修辞方法套用
同一语言片段中,整体上用某种修辞方法,局部又有别的修辞方法。
看吧,狂风紧紧抱着一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碎末。(高尔基《海燕》)——比拟套用比喻。
在那天边隐约闪亮的不就是黄河?那在山脚缠绕不断的自然是汶河;那拱卫在泰山膝盖下的无数小馒头,却是沮涞山等著名的山岭。(杨朔《泰山极顶》)——排比兼用错综,套用反问、比拟、比喻、夸张。
(二)修辞方法综合运用的表达效果
多种修辞方法综合运用,可以发挥各种修辞方法的作用,产生综合效果。
1.贾平凹《相思》:
大西北是寸草不生的玄武岩山,是有孤烟直长的大沙漠,你是学地质的,你已经在这里奔波了二十年。二十年的帐篷,在沙山沙海里,犹如一叶小舟,冷月弯弯地照着,苏州城外的寒山寺的钟声,是能“夜半到客船”吗?
——比喻兼用用衬托,连用引用,以“一叶小舟”为中心,将沙漠、帐篷、冷月、客船、家乡、钟声等意象巧妙地联系起来,营造出深邃悠远的意境。
2.鲁迅《拿来主义》: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整体上运用类比,又套用、兼用和连用了反语、对偶、易色,比喻,设问、示现,以及借代等多种修辞方法。语言十分幽默,表现力很强,把送去主义者一味地“送出去”的严重危害,一步一步揭示出来,淋漓尽致,具有振聋发聩的巨大力量。
(三)修辞方法综合运用的注意点:
要从整体着眼,根据文章的内容,安排各处需要运用的修辞方法,弄清楚这些方法在统一体中的相互关系;还要注意主次之分,要突出主要修辞方法的地位和作用。
课后练习
鉴赏下面各题文字所运用的修辞方法。
1.必须说明,肯定大众对于诗歌、大众化对于诗歌发展的意义,并非否定一些有小众化倾向的诗歌的作用。这些诗歌的意义在于,它们往往追求诗的探索性、先锋性、实验性,在诗歌的风格、形式、语言上另辟蹊径,在为诗歌成长开辟新的可能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诗歌可以偏执于小众化、个人化立场。一味小众化、个人化,就会破坏诗性之根;一味小众化、个人化,就会斩断诗性之链;一味小众化、个人化,就会折损诗性之翼。
2.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泉声浸着月光,听来格外清晰。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至于泉水绕过树根,清流拍打着卵石,则轻重缓急,远近高低,各自发出不同的音响。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谢大光《鼎湖山听泉》)
答案:
1. 仿词与排比连用,排比与比喻兼用。
(1)运用仿词,仿“大众化”造“小众化”一词,使说理更深刻,而且诙谐幽默,增添了情趣。
(2)运用比喻,用“根”“链”“翼”分别比喻诗性的存在基础、传承与发展,生动形象地阐释了一味地偏执于“小众化、个人化”对诗性的毁坏。
(3)运用排比,增强了语势,强调了一味地偏执于“小众化、个人化”对诗性的保存和发展的危害。
2. 运用通感、移就、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方法。
(1)“泉声浸着月光”,通感兼用移就,把听觉形象“泉声”转化为视觉形象来描写,把用于液体与固体关系的动词“浸”移就于声与光,写出了泉声与月光交融的美妙意境。 (2)“那柔曼如提琴者……飞瀑落下深潭”,比喻兼用排比,描摹出各种泉声:有的柔曼,有的清脆,有的厚重,有的雄浑,美不胜收。
(3)这些比喻与最后一个比喻又构成比喻套用,“一曲奇妙的交响乐”,统领前面的“如提琴”“如弹拨”“如倍司”“如铜管”。这样鼎湖山听泉,泉声的美妙之处,就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aa0c008d31687e21af45b307e87101f69f31fb5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