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理解答案》,欢迎阅读!
《送东阳马生序》
一、 [甲] 余幼时即嗜学。……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 溥(pǔ)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张溥从小就酷爱学习,凡是所读的书一定要亲手抄写,抄写后朗诵一遍,就把它烧掉,又要重新抄写,像这样反复六七次才停止。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指掌上长了老茧。冬天手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里洗好几次,后来他把读书的房间题名为“七录”。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弗之怠(懈怠,放松;)(2)负箧曳屣( 背 ) ..(3)四支僵劲不能动(同肢,肢体;) (4)溥幼嗜学(爱好 ) ..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如是者六七始已。
20、比较[甲] [乙]两文,具体说说文中主人公在学习上的共同点。(4分) (1)学习勤奋,他们都是亲自手抄笔录。
(2)不畏艰辛,克服困难,即使手足皲裂,仍不辍学习。 二、{甲}余幼时即嗜学。……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匡衡①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②,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③文不识④,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⑤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⑥给以书,遂成大学⑦。
{注释}①匡衡:汉朝人。②不逮:指隔壁烛光透不过来。逮,及、到。③大姓:大户人家。④文不识:人名,姓文名不识。⑤佣作:做工辛勤劳作。⑥资:借。⑦大学:大学问家。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 “ 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 ” 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20、解释下面加点的字。(2分)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借 ) ②礼愈至 (周到) ..③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报酬) ④主人怪问衡(感到奇怪) ..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我站在他旁边侍侯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 ②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主人被感动了,赞叹他的精神,把书借给他,后来,他就成为大学问家。 23、甲、乙两个文段分别写了哪些事例(故事)?(3分) 甲文①“余”凭诚信借书苦读。②“余”毕恭毕敬请教老师。 乙文乙文:①匡衡凿壁借光读书。②匡衡劳作不求报酬借书。
24、甲、乙两个文段中的主人公可谓都取得了成功。请从取得成功的原因的角度谈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3分)一个人要在学习上有所成就,就应该:①刻苦勤奋 ②博览群书 ③虚心请教。
三、 [甲]余幼时即嗜学。……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元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一尺矣。
当时,河南人程颢和弟弟程颐在熙宁、元丰年间讲授孔子和孟子的学术精要(即理学),河南洛阳这些地方的学者都去拜他们为师,杨时被调去做官他都没有去,在颍昌以学生礼节拜程颢为师,师生相处得很好。杨时回家的时候,程颢目送他说:“吾的学说将向南方传播了。又过了四年程
颢去世了,杨时听说以后,在卧室设了程颢的灵位哭祭,又用书信讣告同学的人。程颢死以后,又到洛阳拜见程颐,这时杨时已四十岁了。一天拜见程颐,程颐正闭着眼睛坐着,杨时与同学游酢(音zuò)就侍立在门外没有离开,程颐已经察觉的时候,那门外的雪已经一尺多深了。 1.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2分) (1)无从致书以观 (引来,得到) (2)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询问,请教;) ..(3)而以书赴告同学者(书信;) (4)颐既觉(醒,睡醒。) ..
2.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2分)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抄写完毕,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2)以师礼见颢于颖昌,相得甚欢。以拜师的礼节到颖昌拜程颐为师,师生之间相处十分融洽 3.甲乙两文有写作内容和表达感情上有什么相同之处?(4分) 内容:⑴都写到“求师”这一内容(1分)
感情:⑵都体现出求师的诚恳和老师的尊重。(2分)
4.甲乙两都 写了天气的寒冷,其写作目的是否相同?为什么?(4分)
不相同(1分)。甲写天气寒冷意在突出自己学习的刻苦,其目的是为了鼓励马生刻苦努力学习(1分);乙文从侧面写天气寒冷,意在突出杨时对教师的虔诚、恭敬(或尊重)的态度,表达尊师重的思想(2分)。
四、 甲:余幼时即嗜学。……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或夜昏怠(1),辄以水沃面(2);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3),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注释1、昏怠:昏沉困倦。2、辄:就。沃:浇。这里是“洗”的意思。3、食不重肉:不多吃肉。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22、解释加点的词。(4分) (1)余幼时即嗜学(爱好、特别喜欢 )(2)录毕,走送之(跑) .. (3)益慕圣贤之道(更加) (4)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妻子和儿女) ...
25、甲、乙语段中的人物幼年时人生经历有哪两个主要共同点?(2分) 家境贫寒与刻苦读书。
六、【甲】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今诸生学于太学,……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乙】黄生借书说(节选)清•袁枚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作者)授以书而告之曰:“……予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做官)后,俸去书来,落落(堆积)大满,素蟫(书中蠹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同人共用)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为一说,使与书俱。 姓黄的书生允修来借书。我把书交付给他并告诉他说:我小时候很喜欢书籍,但是家里贫穷难以得到(书)。有个姓张的人收藏的书很多。(我)去向张家借书,他不借给我,回家后在梦中还表现出那种情形。我求书的心情迫切到了这种程度。所以只要看过的书,就会牢牢记住。做官以后,花去俸禄买来书籍,多而连续不断的堆积使整个屋子堆满了书,白色的蠧虫的虫丝时常覆盖书册。这样以后我才感叹借书的人用心是多麽专一,而自己少年时代的时光是值得珍惜的!
如今姓黄的书生的贫穷和我相似,他借书苦读也跟我当时相似;唯独我把书公开慷慨出借,与他人共用和姓张的人吝惜书好像不相似。这样那么是我本来不幸遇到了姓张的人,姓黄的书生本来幸运遇到我?了解借得到书的幸运和借不到书的不幸运,那么他读书也一定会专心,而他还书也一定迅速。 (我)写了这一篇说,让它和书一起(交给姓黄的书生)。
(1)甲文作者借到书“手录”,乙文作者借不到书“形诸梦”,这表现了他们怎样的共同心态?两文写作意图的共同点是什么?
(1)示例:要求读书学习的迫切心情。劝勉后辈珍惜当下条件,刻苦读书学习。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a9c94e5565ce050877321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