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百年回望——李鸿章访欧纪实》,欢迎阅读!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李鸿章代表大清国和日本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遭到了士大夫阶层的抗议和朝臣弹劾,致使他从仕途的顶峰跌落下来,先后失去了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的官职,闲居在北京东安门外的贤良寺内。
满清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念他过去的功劳,让他作为大清国全权特使参加俄罗斯沙皇加冕典礼,并趁此机会出访欧美。1896年3月28日李鸿章离开上海,10月3日回到天津,历时190天——整整半年多。其间,经过四大洲,横渡三大洋,水陆行程9万多里,访问了欧美8个国家,尤其是欧美五大强国:俄、德、英、法、美,他是清代大臣中第一个进行环球访问的外交特使。 李鸿章这次出访,影响很大。高尔基在小说中也作了描写。欧美各大报刊,相继报道。 第一站:俄罗斯帝国
李鸿章开始环球访问的第一站时,他向俄罗斯高官传授瞒哄皇上的“宝贵经验”。1896年5月,俄罗斯最后一个沙皇——尼古拉二世举行加冕典礼。这场长达二十天的隆重庆典活动中,发生了意外的重大伤亡事故,起因是年轻的尼古拉二世决定在5月18日这天莅临霍顿卡广场,并举行游艺大会,分发皇帝陛下馈赠的点心及礼品。为了亲睹皇帝陛下的尊容并得到一份礼品——一个纸袋中装有小块白面包、一节香肠、两块蜜饯饼干、十粒水果糖、五个核桃、一个印有新沙皇姓名首字母的搪瓷“加冕”口杯。天还没亮,不足一平方俄里的霍顿卡广场早已密密麻麻挤满了五十多万人,其中不乏富商、贵族,甚至年轻的夫人。据记载,天亮后,这个小广场“至少有一百万人”。根据前苏联国家档案馆资料描述:“从早上五点开始,人群头上的热气就像浓雾,咫尺之间分不清面孔,甚至边上的人们都已经汗流满面,这时中间的人要想挤出来是不可能了,开始传出疲惫喝虚弱的人们的呻吟声。”“快到六点钟,突然间像是听到了某个凶神的命令,人群开始骚动,纷纷向外拥挤,有人被踩到了脚下……”这次踩踏伤亡事故,据沙皇政府后来公布的数字为1389人被踩死、挤死,而当时多家报纸的记述,接近事实的数字是死亡4500到4800人,重伤3000多人,受伤致残的约5万人!这一惊天惨案震动了莫斯科。沙皇的朝臣们吓坏了。 正在这时,大清国全权特使李鸿章到访,他了解后淡然一笑,说:“你们官员太没经验了,这样的事怎么能如实禀报呢?皇上一旦动怒怎么办?我当直隶总督时,辖区内发生瘟疫,一下死了好几万,我们却经常启奏皇上,那里一切都很顺利。有次皇上提及有没有发生瘟疫?我照旧回答:没有任何瘟疫,老百姓安居乐业,称道皇上圣明哩。他听了很喜欢!”
俄罗斯总理大臣维特在回忆录中提到李鸿章,说这位看似威严,实际和善的中国老人聪明绝顶!“皇上就是皇上!干嘛一定要他知道那么多细节,他治下的老百姓死了好几万人这样的坏消息让他知道了,对他的心情和对我们这一干大臣都没有什么好处啊!”李鸿章一方面介绍经验,一方面还安慰惨案的责任人,首席典礼官:“区区小事、放宽心些”。仅此一举,李鸿章便赢得了沙皇大臣们的好感。维特的评论是:“卓越的政治家”,“善解人意,乐于为人出谋划策”。 李鸿章以考察为名进行暗中交易。俄罗斯要在满洲“借地修铁路”的《中俄密约》就是此行签署的。还有一个插曲——
高尔基长篇小说《克里木-萨姆金的一生》中描绘:“李鸿章那一只缓缓伸向俄罗斯国家博物馆展品柜中一枚硕大的价值连城的绿宝石,然后藏入袖中若无其事地转身而去,惊得博物馆负责人张口结舌….”高尔基解释:"关于李鸿章拿走那颗大绿宝石的事,是法布里丘斯将军,在彼得堡雷契金将军寓所,亲口对我说的。" 第二站:德意志帝国
1896年6月13日,李鸿章从俄罗斯乘火车前往德意志帝国进行访问,下榻于柏林豪华的恺撒大旅馆。
德意志帝国政府殷勤款待,甚至连李鸿章常吸之雪茄烟、常听之画眉鸟,也“陈于几而悬于笼”。寝室墙壁上,高悬照片两张大幅照片:左边是李鸿章,右边是德国前首相俾斯麦。6月14日,他前往皇宫晋见德皇威廉二世,呈递国书,并致颂词,对德国介入归还辽东、帮助中国训练军队、购械铸船表示感谢。15日,李鸿章应德皇威廉二世的邀请,到行宫参加国宴,随后威廉
二世请他参观德国军队。
接着,李鸿章专程前往汉堡,拜访并求教德国前首相俾斯麦。
(说明:1896年6月25日李鸿章和俾斯麦两人在俾斯麦私邸Firedrichsruh会见,参与者留下口述资料)前言介绍了李鸿章生平:他是大清国的政要,跟俾斯麦年龄相仿,1862年任江苏巡抚(误记为总督),1870年任Tschili Vize Koenig(这是德国翻译闹的笑话,不懂“直隶”的意思,就音译为Tschili,把“总督”译成副王Vize Koenig。)前言还说:“他长期主持外交,是中国现代化的先驱者。1896年,他代表中国皇帝赴莫留下斯科参加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礼,接着访问欧洲。他在访问德意志帝国期间,特别提出要求,希望访问前首相俾斯麦。” 中国式的嘘寒问暖
6月25日,“副王”李鸿章和他的随从于下午1点49分抵达。俾斯麦(已退休)在私邸大门口以最高礼遇迎接。他穿着威廉一世皇帝赠送的军礼服,佩上军刀,制服上挂着黑鹰星章和铁十字勋章。
开始,两人长时间坐在会客厅内借助翻译对话。李鸿章夸奖俾斯麦,大意说:久仰您的大名和伟绩,今天能见到您,看到您的眼神,更觉您的伟大。
俾斯麦回敬说:也很高兴能招待一个建立伟大功勋的总督。李鸿章谦虚地表示:不能与阁下相比,您的贡献有世界意义。
到吃饭的时候,俾斯麦不让李鸿章随从搀扶他,而是亲自扶着李的手臂走到饭厅。俾斯麦挺起胸脯,两眼炯炯有神,显得骄傲和自信。
李鸿章说,30年前普鲁士战胜奥地利,就仰望俾斯麦大名,缘悭一面,如今总算如愿以偿。俾斯麦设法摆脱这恭维,就换个话题说:“我已不如前,我已经老了。”
李鸿章立即关心地问俾斯麦的健康,什么地方不舒服?平日做些什么?俾斯麦笑着回答说:“什么都不做,不愿再找气受。我目前一身轻,只是一个村夫,喜欢到森林和田野去散步,不再问政。”
“副王”转而与俾斯麦的儿子赫伯特·俾斯麦谈话,问他在外交部当四年国务秘书的感受。俾斯麦替儿子回答说:“他最喜欢过问政治,与我不同的是,他不爱做农活。”
“副王”说:“在中国一般都是子承父业。”俾斯麦回答说:“在我们这里一般也如此。但是人不能违抗自然。”
谈话进入正题。李鸿章推心置腹 说:“我这次很高兴地来到您这里,有一个问题想向您请教。” “请问是什么问题?”
“怎样才能在中国进行改革?” “在这里我不能断言。”
李鸿章说:“我们那里,政府、国家都在给我制造困难,制造障碍,我不知该怎么办?” 俾斯麦回答说:“反朝廷是不行的。如果最高层(指皇帝)完全站在您这一方,有许多事情您就可以放手去做。如果不是这样,那您就无能为力。任何臣子都很难反抗统治者的意愿。” 李鸿章问:“如果皇帝一直受他人影响,接受他人的意见,那我怎么办?每天都有一些麻烦,让做臣子的很难开展工作。”
俾斯麦伯爵忽然用了一句法文:“Tout comme chez nous(我们这里同样)”。接着又用德语说:“在我当首相的时候,也常遇到这种情况,有的时候来自女人方面……”
李鸿章笑说:“但您性格坚强,难道都能平和地化解矛盾吗?”(译者怀疑李鸿章的原话是否如此。)
“对贵妇们我一直很有礼貌的,”俾斯麦说。“怎样能够把上面的旨意贯彻到下面,而让下面服从呢?军队决定一切!只要有军队就行。” 俾斯麦解释说:“兵不在多,哪怕只有5万人,但要精。”
李鸿章回答说:“我们有的是人,就是缺少训练良好的部队。30年来,经过太平天国造反以
后,军队再未好好训练过。现在我终于看到了德国优秀的部队。即使以后我不在任上,我仍将在能力范围之内根据阁下的建议施加影响。我们需要聘用普鲁士军官,以普鲁士军队为榜样来训练我们的军队。”
俾斯麦说:“问题不要把军队分散各地,而在于你是否能把部队掌握在自己手中,自如地调动他们,很快地从一地到另一地。”
俾斯麦表示,他对中国很关心,而且一直愿意和中国建立密切关系。接着,他开始和德国驻中国大使交谈起来。(注:原译者未署名,特致谢意!)
李鸿章访德期间,受到德国商界的青睐。他曾是德国军火器械的大主顾,德国商界盼望通过他进一步开拓中国市场,因而,洽谈商会、参观工厂,处处宴请,殷勤款待。
此后,李鸿章率随员先后访问荷、法、比、英、美、加诸国,由于身临其境、目睹耳闻,他对西方的社会制度产生由衷的赞叹,并在演讲中再三大声疾呼:“五洲列国,变法者兴,因循者殆!”回国后,面临方兴未艾的戊戌变法运动,李鸿章慨然以“维新之同志”自许。变法失败后,维新派康、梁等人流亡海外,慈禧一再下令捕杀康梁余党,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却说:“我决不做刀斧手”。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a9bd12f34693daef5ef73d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