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通识选修课程管理质量的实践与思考——以南京林业大学为例

2022-10-27 15:13:12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提升通识选修课程管理质量的实践与思考——以南京林业大学为例》,欢迎阅读!
林业大学,南京,选修,提升,实践
提升通识选修课程管理质量的实践与思考——以南京林业大学为例

作者:周爱花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第3



一、通识选修课程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

1.起于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社科课程总学时逐年增加。1998年学校全面启动了17个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新的教学计划调整了课程结构,其中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在选修课中对全校本科专业统一设置了人文社科课程教学模块,分为修养、政史、文学艺术类。

2.通识教育课程模块正式设置,各类学生明确要求最低修读学分。2001年学校在广泛调查研究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对30个本科专业进行了全面修订。此时教学计划的整体框架由三大教学体系构成:理论、实践、课外教学体系。通识教育概念正式被提出,通识课程仍分必修和选修两类。这次修订明确要求:理工类学生选修不少于8学分的文化素质课(包括人文社科经管艺术类等课程);文管艺术类学生应选修不少于3学分的科学与技术类课程

3.通识教育课程打通,每个学院至少开出2-4门全校性公共特色选修课。2008年,随着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开展,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举,知识传承、应用和创新并举,形成人文教育科学教育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融合的教育教学体系,将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其中一个变化就是按专业学科大类统筹规划,打通通识教育课程

4.课程体系大调整,新增通识教育课程平台。2014年,通识课程统一纳入通识教育平台,在通识平台选修模块中,新增生态环境类、英语类及新生研讨课等课程英语类增设提高型选修课。同时,对文理学生通识课程互修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学生文理互选,兼顾体艺类。要求全校学生必须修读2学分的生态环境类课程

5.通识课程数量进一步增加,形式日趋多样化。随着大类招生工作的开展,在通识选修模块中进一步扩充生态类课程的数量,增设创新创业类课程,上课形式日益多元化。

二、近十年校级通识选修课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通识选修结构体系不完整。课程数量不断增多但开设条件是否完全具备,课程主管和审批部门的相关论证却较宽松;通识课程类别越来越丰富,选课人数总体庞大,但各类别之间不均衡,同时各课程之间,比如开课率最高和最低的课程之间选课人数有时相差非常大,冰火两重天。

2.通识课程质量管理机制不完善。缺乏独立的通识选修课程管理部门,大量繁琐的工作专人承担;通识选修课程的授课教师队伍缺乏系统、科学制度及激励机制的管理

3.课程多而不精,独具特色的高质量核心通识选修课程不足。

三、为了提高通识选修课的开设质量采取的有效举措

1.构建科学、合理、可行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1)为了让各学科领域的知识分配更合理,形成科学的通识体系,学校首先整合了通识选修课的大类,在人文、自然、艺术三大类的基础


上新增了生态环境、英语、创新创业、新生研讨课等四个大类,丰富了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则机会。2)调整了学生通识选修的最低修读分数,由6分调整到了12分,而且对生态环境类的课程作了硬性要求,每位学生必须修满2分的生态环境类课程3)调整几大类通课程之间的比例,使其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平衡,满足学生不同的选修需要。

2.加强通识课程管理,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课程设置。1)取消了一批连续三年无学生选的课程,如:植物医生、中国林业概况、林业科学前沿、人文科学概论等。2)学生感兴趣的课程每次选课期间都会很快就会被选完,学生反馈很难选到。为满足学生实际需要,建议这些课程每学期都开并且增开授课头次,如:文学名著欣赏、演讲艺术影视欣赏、书法欣赏等。3)针对学校学习日语学生和二学历学生数量逐渐增多,外语院新增日语入门;为校级质量工程建设而开中国古老文化———太极文化与修身;为品牌专业建设工作而开设香味木材品鉴、木材美学、考古与木文化、等课程;为配合大学生学科竞赛而新增工程力学、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为满足国家社会发展需要,增强学生对湿地保护重要性和未来发展趋势的认识和了解,开设湿地环境与保护课程等。

3.探索多种模式,开展线上课程教学。在做好常规课程的同时,学校于2016年启动数字化建设,建立南京林业大学数字化资源教学中心。开通网络学习平台和MOOCS平台,通过微课、新生研讨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等各种形式探索新的通识课程教学模式;和好大学在线等平台合作,引进了一批成熟的线上课程,如:模拟法庭、大数据算法、唐诗宋词人文解读等。这些课程极大地丰富了校级通识课程资源库,让学生有更大的选择空间。

四、对于通识选修课程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1.理念要再提升。优秀的理念是发展的灵魂,决定目标能否实现、成效能否落实。不断学习国内外其他优秀高校成熟的做法,进一步提升管理者的管理理念。明确通识选修课程的性质、功能和作用,充分认识其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对学生终身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2.管理要再规范科学有效的管理是实施通识课程的重要保障,管理规范化与否直接决定最终成效。1)学校管理层要高度重视并加强政策支持。管理机构、人员要明确,学校高层一定要重视,要能根据最新的通识教育理念并结合自身的办学定位、办学特色来做出科学的顶层设计2课程执行部门要有严格的管理制度。严把通识选修课程开设及运行各关口,不可因人设课、随意撤课。3)借助信息管理手段完善课程质量,提高通识选修课管理效力。借助信息管理手段,建立校级通识课程数据库,通识选修课程和专业课程分开管理。这样不仅便于学生选课,还可以为学校的课程建设提供随时可供提取的参考数据。

3.课程要再精细。高校开设的课程要适用社会发展需求,适用个体实际需要,要与时俱进并且能持续性发展。要继续围绕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作进一步的精细化调整。1)目标精。明确的课程目标是构建科学的通识教育体系的前提和基础。课程科学性、逻辑性、稳定性、连贯性以及各大类之间的课程搭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否科学合理,这些都需要做精做细。2)结构精。通识课程的结构要再调整细化。首先,几个通识大类的课程比例要协调,避免选课人数太多或太少;其次,部分课程的学分设置可以再优化。比如2学分的课程相对于1学分的课程更受学生欢迎,因此可以在学时学分的分配上再做些调整;最后建议重点建设一批有质量、有影响力的精品核心通识课程3)内容精。作为授课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由于通识课程的性质不同于专业课程,因此即使涉及同一知识范围,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在教学目标上也有很大不同。所以要结合课程性质,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作为管理部门,要把好通识选修课程的申请审批关,不允许课程内容雷同或同一范畴的课程重复开设;作为学校,要能够从更高的角度给出顶层的设计理念,结合学校定位和办学特点以及学科发展等等因素开设符合自身学校特色的校本通识选修课程,走特色发展和持续发展之路,把培养人文精神和科学

神兼备、人格健全综合素质优异的大学生当作自己的目标,这样才能实现高校通识教育的目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a9a317e11a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61.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