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以变化适应变化——移动建筑设计 王雅竹》,欢迎阅读!
以变化适应变化——移动建筑设计 王雅竹
摘要:移动建筑不仅可以成为移动的家,同时因为建筑制作方便,在一些灾后重建工作中也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可以使受灾人群有暂时安身的场所,通过一些公共空间的连接,可以使单个空间聚集形成临时小村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
关键词:变化;可移动;
引言:从古至今,人们总是希望留下些永恒的、固定的东西来彰显这个时代的辉煌。建筑成为历代王朝彰显实力与永恒的标志。古埃及的金字塔、雅典卫城、古罗马的万神庙、山西五台山的佛光寺大殿等,经过几千年时间的冲刷,早已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在建筑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容易忽略移动建筑所具有的历史性。人们从骑马打猎的游牧时期开始,便根据自然的生息变化迁徙,并通过改变建筑的结构、材料、样式,使建筑的形式最大程度的简洁、方便、适应自然。为了满足高速发展的时代下人的不同需求,人们也在建筑中进行不断的探索。在新技术、新材料的支持下可移动建筑出现了不同的变革;有依靠动力技术移动的建筑,如挪威设计师Jagnefalt Milton 的“移动之城”,也有依靠交互技术的互动建筑和可持续智能技术的建筑。
一、可移动建筑的概念和意义 (一)可移动建筑发展的背景
从游牧时期开始便产生了敖包这类可移动建筑,而这类建筑的产生无疑是由游牧民族特殊的生活方式决定的。可是这种移动只能通过人力、畜力等简单低效的工具进行,这无疑使得移动缓慢而且容易令人疲惫。当1915年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人们开始质疑物质原本的一些性质,建筑师们也受到影响,产生了一批研究建筑速度与移动性的先锋建筑师,其中尤纳•弗莱德曼最具代表性。他创建的“移动建筑”小组在1950年提出“空中城市”、“不规则结构”等设想。他认为“建筑师与其固执己见,沉迷于个人感官的满足,不如服务于使用者为其提供技术和组织的便利”。[1]随着工业社会的到来,人们将工业技术运用到移动建筑中,美国80年代产生的房车就是最早依靠动力技术的可移动建筑。通过改造大卡车,使得房车具有住房功能,又具有交通功能。 (二)可移动建筑的概念
可移动建筑不同于移动建筑。“移动建筑”即具有生活空间和移动空间的建筑。“可移动建筑”既具有移动建筑的特性,也可以把每个移动建筑作为一个小的单元,通过连接或增加辅助空间使其成为一个可快速搭建的建筑群。为了更好的理解可移动建筑,在这里对建筑提出一个新的分类体系“建筑生命分类法”,这是由于这个体系是模仿生物学的一些理论而得名,通过这个分类法将建筑分为“植物建筑体系”和“动物建筑体系”。“植物建筑”即大家普遍所见的建筑表达形式,它的形态和植物相似,通常都是扎根于土地。“动物建筑”即可以不需要与大地相互交织的随处移动的建筑[2]。
(三)可移动建筑的意义
可移动建筑可以随处移动,不需要依赖城市苛刻的条件,不用划红线,不用现场施工影响周围居民,满足了植物建筑无法解决的难题。其实移动建筑就在我们身边,影响和丰富着我们的生活,只是容易被大家忽略,导致其功能未被合理利用,其长处也未被很好地发挥出来。移动建筑不仅可以通过与车等机动工具进行移动,也可利用废弃的火车轨道,这样使得移动即方便又快捷。利用移动建筑,
为灾后重建争取时间,使受灾人群在最短时间内获得良好的居住环境。利用辅助设备,通过连接、排列、组合等方式,快速地形成适合人们居住的小村落或医疗救助站等。
二、可移动建筑的方式
可移动建筑按照移动的方式不同可分为建筑构件的可移动、单体建筑的可移动、建筑群体的可移动。 (一)建筑构件的可移动
建筑构件的移动是指通过轮子、索道等小的构件,以达到一定的移动功能。如张永和的“席殊书屋”。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席殊书屋”是一个公共化的、没有形象的建筑,只有一个“门洞”。其中他将书架与自行车两者叠合,然后再具象化,形成了“书车”[3]。它具有自行车的功能,载重较大。据不完全统计,一辆“书车”可承载三千册图书。书车是由两个双层车架构成,其厚度和外墙厚度相同,车书虽然不能行进但是可以原地转动。以支撑夹层的圆截面钢柱为转轴进行转动,使得“书车”和“书车”之间的空间发生变化,书店的空间也可以随之变化。这种看似无序的变化有它的明确性和有序性,它体现了建筑的能动思考,揭露出了空间的潜意识。张永和称该设计受到李布思金的启发,认为“只有运动才能真正获得秩序和无序之间微妙的变化,一个随时可以打破平衡的状态”。“书车”的存在不但没有改变书屋作为城市中书空间的性质,反而加强了它。 (二)单体建筑的可移动
单体建筑在移动过程中形体的变化比较小,通过借助外力进行比较完整的移动。建筑的移动为满足临时性居住与休闲。人们对活动的内容和品质比较看重,建筑师更多考虑其舒适性与便捷性。例如:
1.2003年底,在中国美术学院与穆特修斯艺术学院联合举办的“奥林匹克青年村”,展示了为从世界各地前来参赛的选手们提供的临时住所,该方案不仅包括住宿、生活、交流的场所,而且考虑到其为临时性住所,在奥运会结束后如何将其二次利用的问题。该课题以货柜集装箱为基础,主要分为居住的空间单元、就餐的空间单元和卫浴设施的空间单元。
2.马岩松的MAD事务所制作的Vertu移动亭。Vertu移动亭是一个互动性建筑,展出于米兰、上海、北京、伦敦等各大城市。其外观极富个性,如同爆炸后破碎的玻璃插在地上,通过超现实的艺术概念,将制造工艺与当代设计之美天衣无缝的结合在了一起。Vertu移动亭是由流星的陨落中启发而来[4]。Vertu移动亭不仅具有移动性,而且极具象征性。 (三)建筑群体的可移动
“移动城市”最先由英国建筑师罗恩•贺伦提出。他提出“超大结构”的设想[5]。在这个超大结构中包含一切城市拥有的设施,如医院、图书馆、学校、小区等。他的稿纸中设计的是一个具有自身循环利用功能,以及自我感知系统的机器人。其形象曾被日本动漫大师宫崎骏运用到其动漫作品中。在他的设想中可以通过氢能源、太阳能等产生提供移动城正常运转的清洁能源。通过链接移动城市单体,可以形成一个移动的大都市。在这样一个可移动的、能够自己自足的城市中,人们可以去寻找更适合生存的地方。 结论:
移动建筑有着不同于传统建筑的独特优势,不仅施工快、灵活多变,还可以更好地适应环境。在以技术进步为标志的工业文明时代,各种新材料、新技术的产生也为移动建筑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可移动建筑的设计中通过建筑自身的变化,尽可能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使建筑与周围的环境形成良性循环。每个可移动建筑单体可视为一个基本建筑单元,通过多个单元的组合,可以形成村落、小区等建筑群体。通过这种预制装配的方式,可大大减少现场施工的时间。
可移动建筑表现出的是如诗般的简洁的美,任何无意义的装饰都会增加其重量,于运输无益,降低其实效性。因此必须从简洁的设计中找到最好的比例,产生比例美,再通过精确的技术,使整个设计简洁但不简单。 参考文献:
[1] 孙悦杰,梁娟丽.呼唤真正的绿色建筑[J].山西建筑.2008,(8):69-102. [2]方正宇.胡越的建筑乌托邦[J].建筑创作,2007,(4):46-98. [3] 康肖旭对建筑创新思想的分析[J].建筑设计管理,2011:51-114. [4] 郑卫为.可移动建筑的形态与空间[J].山西建筑,2010,(1):21-4.
[5] 高晓旭,金光.蒙古包建筑的绿色设计特征[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9,(5):35-68.
[6] 吴峰.可移动建筑的特点及其设计原理[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1,(2):47-51.
[7] 陈淳清.运动的建筑馆[J].广东建材.2007,(5):48-9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a961684a4493daef5ef7ba0d4a7302768f996fd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