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鉴赏: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水调歌头》

2022-08-01 00:12:15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古典诗词鉴赏: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水调歌头》》,欢迎阅读!
诗词鉴赏,水调歌头,无语,西风,把酒
古典诗词鉴赏: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 杨炎正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释】

1)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水调歌”“花犯念奴”“花犯”。以毛滂《元会曲·九金增宋重》为正体,双调九十五字,前段九句四平韵,后段十句四平韵。

2)芙蓉:是荷花,这里指秋荷。梁昭明太子《芙蓉赋》说它“初荣夏芬,晚花秋曜” 3)斛(h: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斛,后改为五斗一斛。“万斛”,比喻愁多。庾信《愁赋》“谁知一寸心,乃有万斛愁。 4“天在”二句:意谓自已在似醉似醒中倚栏眺望,栏杆一角露出一线天光。 5)如寄:喻生命短促。

6)三径菊花:赵岐《三辅决录·逃名》:汉时,蒋诩辞官归乡里,闭门不出,院舍前竹下辟三径(小路),只与求仲、羊仲往来。后遂以“三径” 称隐士居所。陶潜《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此化用其意,表示归居田园。

7)中州:黄河中、下游地区。

8)五湖:太湖一带。此表示隐遁湖海。赵晔《吴越春秋》载:春秋时,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后,功成身退,“乘扁舟,出三江入五湖,人莫知其所适” 9)故国:指中原。 【译文】

我拿着酒杯面对斜阳,默默无语似乎在问西风。为什么胭脂把荷花染得这么红。放眼望去这千顷大江,里面有万斛的离别哀愁,没有地方让远飞的鸿鸟歇足。唯有阑干的一角可见一线天光,人依靠在一旁半醉半醒中。

萍踪浪迹于大江南北,走遍了浙西浙东。人生太短促,我还想闲步在三径篱边的菊丛。试问谁是中原豪杰,借我舟楫浮泛五湖,当一个钓鱼翁。回望这沦陷的故国,这田园归意莫要太匆匆。

【创作背景

杨炎正是杨万里的族弟,与辛弃疾相交甚密。他和辛弃疾一样,都是力主抗金的志士,但却在朝廷的投降政策下无所事事,空有卓越才能和远大抱负而无从施展,这首词正是作者秋日感怀、触景生情时所作,用以抒发自己郁郁不得志的苦闷。 文学赏析】

《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是南宋词人杨炎正创作的一首词。词的上片即景生情,词人把酒临风,但见红日西沉,秋意正浓,回想他的浮沉宦海,不由得愁绪满怀。下片词人感叹身世飘零、怀才不遇,因而产生了归隐田园的念头,但中原未复,又觉得现在不是退隐的时候,于是暗暗告诫自己应当三思而后行。全词开合张弛,忽纵忽擒,用抑扬顿挫的笔调表达出行藏难定的彷徨心情,格调沉郁而不乏俊逸风致。


这是一首十分明显的感怀秋日的词。词的上片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愁思,悲壮而沉郁。起首两句,轻描淡写愁态,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斜日”除了实写景物,点明时间外,同时还有虚写年华流逝之意,暗寓岁月蹉跎、青春不再的感慨。“无语问西风”,谓所问出之于心而不宣之于口。所问者西风,除了点明秋令外,也有与上句的“斜日”同一寓意。

接下来“胭脂”两句,自然是发问的内容。词人来到江边,见秋江上满眼芙蓉,红艳夺目,所以他问西风:为什么(你把)所有的胭脂都做了颜料去染红秋荷?这一问自然是怪诞而无理。四周美景与其时自家心境大相径庭,所以产生了这样奇怪的念头,正如伤春的人,责怪花开鸟鸣,可谓推陈出新之笔,以此暗写愁怀,颇为沉郁。 “放眼暮江千顷”句,补出上文见芙蓉时已在江边,不疏不漏,“暮”字又回应“斜日”这千顷大江“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转出写愁正题。这里,词人化用庾信“谁知一寸心,乃有万斛愁”句,以“万斛”言愁之可量,量而不尽,使抽象无形之愁,化为形象具体之物,比喻妥贴、生动。紧接着“无处”一句,再次极言愁之多,强化愁情:离愁满江,竟连飞鸟立足栖息的地方都没有,何况人呢?愁之无边无际,由此可见,真是凄恻悲凉至极。 当时作者已三十四岁了,仍然是一介布衣。满腹经世之才,无处施展,的确使人愁肠寸断。在笔墨酣畅之后,词人又出以淡笔,使语气变得平缓。“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暮色苍茫,唯有阑干的一角还可见一线天光,他倚着阑干,愁怀难遣。“醉醒中”,词人非醉非醒、似醉仍醒的状态,与东坡《江城子》词“梦中了了醉中醒”句所说的相近。

他饮酒之所以醉,是由于内心积郁,愁肠百结;而仍醒,是因为胸中块垒难平,壮志未酬。两句一边收束上片的离愁别绪,一边又启下片的心理矛盾。结构上显得变化多端,感情上也顿挫有致,视象上又现出一幅落拓志士的绝妙画图。 词的下片即调转笔锋,着重刻画报国与归田的心理矛盾。首先是过片三句承接上片意脉,由词人自言其人生道路:客游他乡,披风戴雨,萍踪浪迹,飘泊不定;接着由此发出人生如寄的感叹,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诗意,寄寓田园之思,并且紧跟问句,愤然发问:谁是国中豪杰?答语显然:国中豪杰舍他其谁!可英雄有何处能用武?词人无奈地说“借我五湖舟楫,去作钓鱼翁”,他愿效法范蠡大夫,做个钓鱼老翁,这句把词人退隐心情表现得委婉有致而又酣畅淋漓。

以上真实反映了词人遭受了人生的种种挫折,抱负未得施展,理想不能实现,从而憔悴失意、无可奈何的苦衷。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爱国志士中带有普遍性和典型性。最后“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笔调顿挫,在那股去国离家、退隐田园的感情洪流奔腾汹涌之时,骤然放下闸门,从而强烈表现了他立志报效国家的拳拳之心;倾吐了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形象生动地再现了既欲摆脱一切、又彷徨无地的心态。它与屈原《离骚》“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的爱国精神一脉相承。

在这首词中,词人通过对自家身世的倾诉,来表达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真实地展现了感时抚事、郁郁不得志的心理活动。虽然它的主要氛围是哀怨伤感,但作者并非完全消沉,一蹶不振。全词立意炼句不同一般,豪放、沉郁而又风姿卓约,艺术上有其特殊之处。 【名家点评】

明代戏曲家卓人月《古今词统》“放眼”三句)愁浓则江昏,愁炽则江沸,故雁影有所不受。

晚清词人陈廷焯《词则·放歌集》:悲壮而沉郁,忽纵忽擒,摆脱一切。 【作者简介】 杨炎正1145年—?)字济翁,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杨万里的族弟。庆元二年1196年),五十二岁始登第,为宁县簿。庆元六年,除架阁指挥,寻罢官。嘉定三年于大理司直任上以臣僚论劾,诏与在外差遣,知藤州。嘉定七年又被论罢,改知琼州,官至安抚使。杨


炎正与辛弃疾交谊甚厚,多有酬唱。有《西樵语业》一卷,存词三十八首。 【阅读训练】

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 (南宋) 杨炎正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杨炎正,南宋抗金志士。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

14.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起首两句,轻描淡写愁态,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斜日,既实写景物,又点明时间。 B“胭脂”两句,写词人问西风:为什么你把胭脂都做了颜料去染秋荷了,染得它这样红?以乐景衬哀情,以此反衬愁怀。 C“天在阑干角”两句,写出了非醉非醒、似醉仍醒的状态,一边收束上片的离愁别绪,一边又开启下片的心理矛盾。 D“尚想三径菊花丛”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诗意,也暗含诗人的软弱和对现实的逃避。

15.整首词塑造了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4.D【解析】D项,“暗含诗人的软弱和对现实的逃避”错误,选项用语太重,从词中来看,“尚想三径菊花丛”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诗意只是寄寓作者的田园之思。

15.整首词塑造了一个深受羁旅漂泊之苦【飘零孤寂】、心怀故国【眷恋故国、忠贞爱国等也可】、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等也可】、想要归隐田园的爱国词人形象。上片的“离愁”“征鸿”写故国之思,沦陷之痛,和下片的“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共同塑造了一个眷恋故国山河的深沉爱国词人形象。下片诗人愤然发问:谁是国中豪杰?写出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塑造了一个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词人形象。下片“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句,一个深受流离之苦的词人形象跃然纸上。下片中“尚想三径菊花丛”“借我五湖舟楫”,写愿效法陶渊明与范蠡大夫,做个高洁的隐士,塑造了一个有退隐之意的词人形象。 【评分说明】

1、以上形象的四个要点——眷恋故国、飘零孤寂、壮志难酬、想要归隐每点2分,答3点分析正确即可得满分。

2、如果不先总说,而是按点分说形象特点,也按照同样标准赋分。 【典型问题】

1、对形象特点的术语概括不准确,或理解不到位。比如很多同学答“塑造了一个愁苦的词人形象”,上片中有不少意象或关键词体现愁,但这是一种怎样的“愁”?需要具体总结出来,比如是“漂泊孤寂之愁”“有志不得伸之愁”等。笼统答“忧愁”不得分。 2、答题不规范,不分条或分条有交叉重叠。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a9178699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9b.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