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草木那些味道——读朱千华随笔集《水流花开》

2022-12-29 15:34:17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那些草木那些味道——读朱千华随笔集《水流花开》》,欢迎阅读!
那些,随笔集,花开,草木,水流


今年夏天,震后四川的雨水特别多,天空似乎伤感。 常常夜凉如水,往年的习惯,喜欢在这样的凉夜里秉灯而读。今年事多,少于读书。

我归蜀之后,看震后的人们依然淡定,隐约觉得许多人的心里面多了一些温婉细腻的情愫,大概参透了死生之后,心境会开朗得多。

七月半那夜,满街的香蜡纸钱,我早早地回家,似乎想躲开那些游荡的魂灵,想起大自然的灾难,怕无语凝噎。

可是,无论自然它于人类多么残忍,我们依然热爱。

这大概是中国古人传承给现代人唯一深入骨髓的恒久精神。 至少,对于中国文学的评论,我们绝不可能抛开中国的山川——这个根基,这青山有木,晴川有草的大自然。中国历史存有许多珠玑文字灿烂思想,它们的主人无不喜欢游意山水,行走江湖。

圣人有云,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屈指数来——

庄子,他厌倦人世,亲近自然,钓于濮水,游于濠梁。他不光是哲学家,还是有诗意的哲学家,这诗意怕就是得益于山水之浸润,天地之濯染。

他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他的精神便是产生于天地之间的游历,我们后人以为一个人的境界从何而来,大概就是应了此,从一个人的视界而来。

屈子,他怀瑾握玉,落泊汨罗江畔,《离骚》中美人芳草是自喻也是其心志的体现,透过那些附丽于萋萋芳草的华美词藻,千百年来人们看到一个飘逸俊秀的人物,清高皎洁。

此外,谢灵运,李白,王维等,他们的山水文字,亦是后世楷模。

我似乎有点莫明其妙地想到这些人,无非只是想说明一点感叹,文字不是坐于斗室就可以编排得灵动活泛起来的,只有自然,只有自然的山山水水,天地日月,它们能够赋予我们灵感,创意,精神。

可惜,我不知道这个现代世界里,是不是许多人只能够在城市的钢筋迷宫里穿行,满眼的繁华与时尚,却对驾驭文字的娴熟与把握轻灵的风格无济于事。中国传统文化里,山水寄情,乃文字精神所在。刘勰说,物色之动,心也摇焉。也就是说,人心对于外物的感应才是产生艺术灵感与创作冲动的火花。

前面罗嗦了这么多,只不过是一个冗长的铺排,下面的内容终究还是需要接着说开来—

前两天收到朱千华先生寄来的散文集《水流花开——南方草木札记》书挺沉的,装帧还算精美。浏览过后,比起装帧来,窃以为文字更有看头。

“南方草木”,不消说,闭上眼我也能够数出十之八九文中之物,那些花儿,那些果实,梦里也知道什么气息什么味道。

这下似乎可以拉近我与书的距离,许多朱千华有过的感受我也有之。在一个多雨的夏天读散文,似乎也算是一种久违的享受。

这种恬淡的读书感觉大概源于作者感性笔触的一种力量,娓娓而言自己那些对于植物本真感受。朱的思维活跃,知识面较广,文笔不乏优美,就散文本身来说,有很高的可读性,


有时候可以牵着读者的思路走,有时候可以让读者产生共鸣。

从朱千华的行文中可见其人对于大自然的执著与认真,我想若非自己见少识寡而外,怕是很少遇到这样的作者了,为了一些被现代人忽略遗忘的植物,跋山涉水,迢迢寻觅,然后细描慢绘,如一位文字的画者,耐心的百科学者,感性的诗人,把这种种思想糅合在一起,展示给读者。有时候会令人觉得走进了一幅画轴里,有时候觉得进了博物馆,有时候又以为自己在读诗歌。

比如开篇首卷的草木染——蓝草,我不知道他为什么竟然要把这蓝草放在第一篇,但我以为他安放得太妙了。蓝草给人的感觉,恰如瓷器中的青花瓷一般,属于中国文化经典中的经典符号。蓝草本来只是植物,可是,它可作染料,也可以作颜料,染出的布是青花布,作出的画是花青色叶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人都知道这些事物意味着什么,那是非常耐看的中国符号。

近年,我很少读散文了,确是很少有耐性读一篇散文。但是这本书,使我开读即始流口水,嫉妒朱千华竟然有幸看见了蓝草,看见了染蓝的仕女,还可以和她们近距离地相遇。

接着说吧,青木瓜。南方的木瓜也分几种类的,但是青木瓜是极好的,看起来青涩,吃起来甘甜,人们会比较熟悉木瓜的滋补效果,那便是木瓜炖雪蛤,那滋味的确美得怎么形容,便是夏天吃雪一般。朱千华饱尝了木瓜的幸福滋味不忘记与大家分享,要知道这样的话会谋害掉多少未来的木瓜与雪蛤。

还有菠萝蜜,我真的觉得朱为什么这么有趣,会犯和鄙人一样的错误,把个“菠萝蜜”直接联想到波罗密多心经,佛经估计是不常修的,但是波罗密多还是知道的,大般若小般若也是略知的。文字中多了一些佛经的文字似乎也无由地多了一些禅意。在一个浮躁的时代,多少满足人们渴望皈依的潜在意识。记得我第一次见到菠萝蜜是在厦门植物园,那第一眼的惊艳也和朱千华不谋而合,南方草木的馥郁芳香,加上飙悍的形体,总是会令人惊诧一次,艳羡一回的。

提到有禅意的植物还有菩提树,记得我在海南时曾经听导游指那南山上种的就是菩提树,可惜电瓶车一晃而过,什么心形叶,水滴形一概无视,至今一片空白,徒留想象与郁闷。朱千华曾是四处寻找菩提树的,不过他更加幸运,终于找到了,还得了一片菩提纱。

朱的散文中有几篇提及佛教文化,有几篇又多少提到与道家有关的一些典籍,比如葛洪炼丹,等。其行文心随意走,扬扬洒洒,无形中增加了读者一些文化常识,兼有情景交融,提升了文章的可品性。

印象较深的还有他笔下的烟草,三角梅,木棉花,等等。

最后,也不晓得是我平素已极少读这些风雅文章的缘由,还是读书如打牙祭一次噎得太多就会伤肠胃。个人以为,这类散文文字绝对不能够一次读太多,不然会如春节时吃了太多颗赖汤圆一般,被猪油芝麻芯子闷倒了,是需要停食几天的。

余惴惴以为,朱千华的每一篇植物都挺优美而且行文收放自如,令人感觉其手笔常效法屈子,多以美人比喻芳草,字里行间充溢书生意气。但不知道这是否应该怪南方草木本身具有太多的阴柔之美,常引得作者以美女相媲,还是再美的女人看多了也会产生审美疲劳?朱千华的散文也是这样,总有一个女子,曼妙婀娜的身影常绰约地存在于他的文字之中,但是,读的少便是挺美的意境,读多了,难免会令读者产生审美疲劳而诟病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a8e8fdec482fb4daa48d4b8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