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马克思主义论文-论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性品质及其在中国的发展》,欢迎阅读!
马克思主义论文-
论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性品质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后,作为当时人类历史发展的崭新文明成就,影响了整个世界的发展。很多国家采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当时的国家、社会和民族发展问题,因此,马克思主义在传播时,民族性的问题就出现了。马克思主义诞生已有一百五十多年,在世界各国传播、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一系列民族性品质,尤其是在中国的传播更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民族性品质; 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A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0)26—0080—02 一、马克思主义在各国的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的俄国化
早在1883年在日内瓦成立的“劳动解放社团”,是俄国马克思主义者的第一个紧密结合的团体。普列汉诺夫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他的观点主要有以下三点:(1)俄国在某种意义上已经并愈益成为一个资本主义国家。(2)就政治策略而言,上述情况表明俄国大致已经进入工厂生产阶段,而无产阶级是未来的对立阶级,无产阶级将成为民主革命的领导者。(3)如果承认以上两点是正确的,便赋予了激进的知识分子以在一个政党中领导无产阶级的权利和义务,这个政党将为推翻专制统治,建立自由民主继而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建立专政而战斗。 普列汉诺夫的这些观点是贯彻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俄国的特点相结合的原则,这样,马克思主义才具有生命力,才真正谈得上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发展不仅在于对社会主义革命的前途问题、无产阶级革命问题、无产阶级革命政权的建立和巩固等问题的回答,还在于对如何向社会主义制度过渡的问题、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建设问题及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关系问题的回答。列宁主义不仅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是马克思主义的与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斯大林是俄国继列宁之后又一位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者。他成长在列宁主义产生、发展并日益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历史时期。在当时能否接受列宁思想及其路线是能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标志,也是革命者是否确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表现。
在历史上,斯大林第一次完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形态系统化、简明化和通俗化的任务。他在把马克思主义变成群众手里认识的武器方面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斯大林本人的思想很复杂,也犯过许多严重的错误。我们应该一分为二的看问题,不能因其所犯的错误而抹杀了他的历史功绩。柏林墙的倒塌,苏联东欧社会主义的衰败成为划时代全球性的重大历史事件,它极大地改变了当代全球化的格局,同时也对全球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提出了严峻挑战。
(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也出现过关于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问题。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首次向全党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和任务。这是一件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历史意义的课题。当时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命运和前途。另外,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创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时,再次论及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民族化问题。其中说:“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在此,毛泽东明确指出中国化就是民族化。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发展,并不是在各自孤立封闭的范围内进行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尤其重要的是,各民族国家的人民能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不同的历史发展道路,人类历史的发展不可能按照某种统一模式来进行。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民族化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践和中国历史文化相结合的过程。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民族化特点形成的重大理论创新,它进一步推进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性形成。关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性论述观点很多,但是,共识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首先是马克思主义的,其次是中国的。它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最一般的基本原理,又提升总结了中国的实践经验和文化传统,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经验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优秀文明和思想文化的结晶。因此,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发展,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所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性建构应该包括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和中华民族文化的继承。而从微观上究竟如何创新和继承,一直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民族性品质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也可以说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性建构的内涵,应该包括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就是单纯从过程和内容上高度抽象概括,直观解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性特点。在谈到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时的观点时,大都把其概括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中国化过程。很多著名理论家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同各自国家的情况、同各自国家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结合起来;在中国,就是同中国情况、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结合起来,就是中国化。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实际上就是说,要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不同的民族环境中,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从这些论述可以概括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性的形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过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性特点问题可以说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过程就是其民族性特点形成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民族化,就是使产生于欧洲的马克思主义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具有中国的民族特点和民族形式,成为具有中国民族风格和中国特点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这是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性的最基本的认识和论述。这些论述从宏观上确立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发展方向。但是,如何在内容和形式上具体勾画这些民族化的特点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第二个层面,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性的理解,就是采用中国的民族文化语言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核心思想。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概念和语言通俗地描述马克思主义,这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性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一个重要特点。用民族语言描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阶段,主要是借用中国古代文化中我们熟悉的语言,描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特点和思想。如毛泽东用“实事求是”这个中国古代思想,创造性地阐释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这些中国民族文化的土壤,为中国共产党人接受马克思主义并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有利条件。因而,以中国传统文化的语言内容作原材料去构筑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独特的特点,它表明我们开始从我们的民族文化环境来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必要过程。
第三个层面,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性的最核心问题,则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古代民族文化基本精神的继承和发扬,特别是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宗旨回归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原始宗旨上。马克思主义是否真正与中国文化精神融为一体,还不仅仅在于用中国民族语言表达马克思主义,而是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宗旨和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民族性的最高境界和理论层面。
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看,在表述思想内涵的方式上更具有了中国民族性特点,特别是把中国文化价值导向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宗旨高度统一起来。这种一致也表现在内在思想精神上。在中国实施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矛盾斗争和人的全面发展究竟哪个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问题。
三、马克思主义民族性品质的现实意义
先进的理论作为先进文化的一部分,必须在交流传播中被纳入人类的文明发展成就,成为民族人类生活中的必要传统部分,才会被广泛地认同和理性地接受。当前世界的主题是发展、合作和对话,在这种情况下的对外宣传,必须要有助于这个世界发展主流,有助于中国的对外发展和合作交流,有助于中国文化形象竖立。旗帜鲜明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宣传自己的意识形态核心,是冷战时期的做法,很容易引起世界不同意识形态国家的反感和对立,不利于中国形象的亲和力形成,最终容易使中国孤立。
理论要具备中国特色就是要有中国的特点。中国的特色是什么,在当今一体化环境中,这个问题不是由我们自己来决定,而是一个国际认可问题。在全球化条件下,我们所总结的特色必须要被国际接受,才是真正的中国特点。国际认可的中国特点就是中国的吸引力和国际地位所在。改革开放的事实已经证明,只有中国的悠久历史文明和民族文化才是吸引世界的魅力所在,也是中华民族的根本特质所在。只有如此才能让世界了解拥有五千余年文明历史的中国的伟大,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由此对我们国家才能产生敬仰之情。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性是其特色所在,是其区别其他理论的主要标志之一,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果,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以新的形式的延续。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性的核心就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原则与中国历史文化精神的高度统一,它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学普适性的核心体现。建构和突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性,才能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得到普遍认同和传播,使之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G]//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汪青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张之沧.马克思与当代西方社会思潮[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4]任俊明.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五十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a8980f65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9025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