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再思考

2023-11-02 03:36:29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再思考》,欢迎阅读!
工具性,学科,语文,人文,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再思考

作者:邢大森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0年第12

摘要:本文分析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概念和内涵,也即语文学科的两大属性,指出当前语文教育中存在着强调人文性,有意或者无意弱化工具性和强调工具性,回避人文性得两种误区,认为对待两大属性不能有所偏废,应该以工具性为主来实现两者的一种水乳交融般自然统一。

关键词:语文;工具性;人文

中图分类号:G423.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4-0178-02

作为老生常谈的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笔者所以继续予以关注和思考,是因为它们被公认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而属性又关乎分清此彼的问题,也即作为分辨语文为什么是语文,而不是政治历史等等其他学科的标准,属性是如此的重要,以至于无法把它留给任何人,无法不对其做审慎的思考和度量。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正是由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属性,语文才成为语文,才姓,我们语文人也才有一片属于自己的耕耘土壤。 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概念和内涵

语文的工具性,指的是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工具学科,更多的体现为一种交际传播的形式和工具,这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理解,第一,语文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表达思想、交流感情、传播文化价值规范不可或缺的手段和工具,因为语文天生与语言,与母语密切相关,是关于我们汉语母语的学科。第二,语文其它所有学科的基础性和工具性学科 即任何学科,或多或少的都会涉及语文学科的知识,假如没有语文的这种基础和工具作用,其自然要坍塌。

人文性这个词语,本质上与思想道德有关,也即真善美的问题,体现一种道德批判和人文关怀精神,其核心不在于文,而在于人,在于善待生命、尊重生灵,在于歌颂真善美,贬斥虚伪和罪恶。语文人文性的内涵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第一,对真善美的追求。这可以说是强调人文性最重要之所在。离开真善美这个探照灯的指引,我们只会越来越堕落,再去谈语言、文字、审美等等将变得毫无意义。第二,独立思考和质疑批判精神。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永远都是极为珍贵的东西,其有助于我们分辨是非,坚持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第三,培养情感,陶冶情操。就是通过语文学习,丰富我们的思想感情,升华品格情操,摒弃思想和性格中丑恶和不完善之处,而去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人文教育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使其思考并逐渐确立正确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观点,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并最终达到一种自然的统一,换言之,我们应该吸取语文学科所蕴涵的丰富人文精神,滋润灵魂,陶冶情操,提升人生境界,形成健全的人格,学会悲天悯人,像爱自己那样去善待身边的一草一木一切生命。

二、当前语文教育中对待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两种误区

当前中小学语文教育中对待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误区主要有两种,1.强调语文人文性,有意或者无意弱化工具性。2.强调工具性,回避人文性。第一种误区尤为常见,人文性不是不能讲,关键是度的问题,不能大讲特讲,因为首先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时间也是很宝贵的。更为重要的是,一味沉溺于文章的人文内涵和思想教育意义,语文可能就变成了政治课,思想教育课,历史课等等,是和语文学科教育最核心的理念——听说读写训练相矛盾,我们教师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学生何尝不是如此,理解和记住了人文内涵和思想感情,可能就会在听说读写和字词上有所欠缺。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人文性和道德、批判事实上是密不可分的,这就使得我们不得不思考另外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当我们侃侃而谈教授学生课文的人文内涵和思想意义的时候,我们是否真正领会了其中的真理和正义?抑或作者是否真正代表了真理和正义?毕竟,当我们芸芸众生自以为代表真理和正义的时候,其实距离真理还是那么的遥不可及,或者换句话说,没有人能永远保证自己正确无误,所以与其强求人文性,还不如把精力放在听说读写,放在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上。

第二个误区是强调工具性,淡化人文性,比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字词句、诗歌赏析无论讲解和分析地多么到位,假设不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句诗背后所体现的人文关怀,不理解正是因为其中蕴含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儒家高尚的道德和责任感,这首诗歌才成为千古名篇,杜甫才成为千古诗圣,可以说其就没有任何学习的意义了。强调工具性,淡化人文性,可能就是进入了文胜质则史的误区,而显得虚浮。

三、以工具性为主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以工具性为主也就是发挥其基础性作用,没有这种基础工具性,就会出现句读之不知,感之不解,此时再去谈什么人文,思想,审美也是毫无意义的,我们坚持追求的目标应该是以工具性为主导、为基础的两大属性的统一。

这里面有两层含义,一是语文学科应该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水乳交融般统一,二是非要在工具性和人文性中作出取舍的话,应该优先考虑工具性,也就是语文学科最本质的意义还是听说读写所代表的工具性。事实上,即使统一的时候,我们也应该以工具性为先,这是由语言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收集、处理信息的工具,是学习各种知识的工具,甚至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工具的特点所决定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辩证关系,也可以理解为内容和形式,言和意的关系,自然是一种密不可分的天然统一,工具性和人文性各有各的功效和意义,共存于人类语文化传播交流之中,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偏废其中任何一种属性,必须在语文教学中实现两者的统一。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关于工具性的人文性的结合方式和途径,应该借助工具渗透人文,也即文以载道,而不能道以载文,具体来说,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应从以下三点着手:1.语文学科整体教学目标要明确。语文一定要姓语,一定要以文而不能以道为主,一定要注重听说读写的训练,语文既不是纯粹的汉语也不是纯粹的文学语文教学实质上是一种语言应用教学。当然并不是说抛弃人文性,而是以文为主去渗透道,毕竟一个字一个词可以马上掌握,而价值观,审美观却绝非朝夕就能确立的,只能是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才会慢慢养成的。2.具体课堂教学目标要细化。不能云里来雾里去走流水账,使学生上的每堂课都能有所得。这里所说的得主要指工具性也即文的方面。3.对课文文本的解读应该分为语言要素和人文内涵两个部分,使学生既进行了听说读写训练,又领会文本的言下之意和人文内涵。这就牵扯到对文本选择的问题,笔者认为选择的关键在于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以较好地满足目标需要为佳。说到底,工具性和人文性不容割裂,不过有轻重之分,工具性第一,人文性第二,或者说语文学科是以工具性为主,文道统一的一门学科,怎么去实现统一,自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殊途同归而已。

参考文献:

[1]张弛.语文教育人文[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26-36. [2]朱绍禹.中学语文课程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7-59. [3]初文静、董丽娜.叶圣陶的"语文工具性"思想[J].语文学刊,200824:22-4.

[4]钱培江. 课程背景语文工具性的思考[J]. 语文教学研究(综合天地),2008(09)11-1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a86ee7f1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f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