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何爱佩剑

2023-09-22 00:20:09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古人为何爱佩剑》,欢迎阅读!
佩剑,古人,为何
古人为何爱佩剑

作者:

来源:《新传奇》2021年第31

剑不仅用于沙场,也是我国古人喜爱的佩饰武器。从周代到唐代约两千年间,一直盛行佩剑之风。腰间悬剑也是一种身份地位的标志。而史书对剑的着墨,远胜其他兵器,形成了独特的剑文化

剑,被称为短兵之祖。中国剑在商朝大致成形,一直到春秋时期,剑仍是战场的主流兵器之一。

尽管剑的实用价值和显赫的军事地位,只存在于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初期,但剑在中国传文化中的影响力却从未削弱。史书对剑的着墨,远胜其他兵器,而剑与侠文化相结合,又形成了独特的剑文化

帝王把剑作为自己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剑是神圣的,中国古代帝王大多爱佩剑。《刀剑录》载:秦始皇在位三十七年,以三年岁次丁己,采北抵铜,铸两剑,各长三尺二寸,然后令李斯做小篆定秦两字,分别埋于阿房宫的阁下和观台下

在古代,宝剑并不多见,帝王视剑为一统天下、受命于天的神圣象征。所以一旦发现宝剑,自然归属于有权势和地位的君王。《兵略篆闻》云:时人孙炎隐居谷中,有人以一宝剑奉炎,炎以为剑当献天子,斩不顺者,人臣不可私受。

魏齐王曹芳在正始六年铸一剑,常服之,无故自失,但有空匣如故。后有禅代之事,兆始于此,寻为司马氏所废。类似的说法其实在整个中国封建社会都未绝迹,剑便与帝王之间,与江山社稷之间产生了特殊关系,并经常扮演着预言王朝兴亡、天下治乱的角色。 宝剑代表了君王的权威、威仪和力量,能在特定的时候作为君王代表或权力的象征。周昭铸五剑,各投五岳,汉武帝铸八剑”“五岳皆埋之,都有替代君王镇守四方的用意。 佩剑之风在古代历史上一度盛行

从周代到唐代约两千年间,一直盛行佩剑之风。据考证,早在西周末春秋初,就有佩剑之风。1973年,在长沙城东南弹子库的战国楚墓中发现了稀有的艺术珍品——人物御龙帛画,画中人物神情泰然自若、身材修长、高冠长袍,腰间佩带长剑,威武而高雅。当时的佩剑,其功用主要是防身自卫和便于操练。


刘邦建汉后,自天子以至百官,无不佩剑。在当时剑不仅可以防身自卫,而且也是一种礼仪制度,用来展现人的英雄气概。当时的民间剑客游侠又赋予了剑特殊的社会意义。唐代诗人贾岛有诗:十年磨一剑……谁有不平事。剑成为了民间伸张正义、见义勇为的精神载体,成为中国人对英雄精神的诠释。

佩剑是有等级之分的,西汉著名政治家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劍在左,刀在右;在左,青龙象也。汉后,惟朝带剑,晋世始代之以木,贵者犹用玉首,贱者赤用蚌、金银,帽为雕饰。以木剑代替铁剑为佩饰,只是显示沿袭前朝之俗和进行等级区分之用,与防御无关。而佩铁剑的目的十分明确,防身迎敌。

在《隋书·礼仪志》所记载的舆服制度中,按官品的高低作出各种不同的佩剑规定:品,玉器剑,佩山玄玉;二品,金装剑,佩水苍玉;三品,银装剑,佩水苍玉……” 剑被文人视为气质和性格的标志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与剑就有不解之缘,表现在他们爱佩剑的行动中,也体现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

自汉代始,文人佩剑的风气在民间渐起,他们佩带宝剑,以舞剑为兴,显示文武双全、德才兼备。这一现象是当时中华民族尚武崇德社会价值观的体现。

同时,剑也被文人墨客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舞剑吟诗成为文士修养的一种标志。剑胆琴心,诗剑风流,书、剑、琴、箫成了文士高雅情趣的象征。诗剑合璧,铸就了数不胜数的千古风流。

文人论剑,更多的是不平而鸣和忧国忧民。

季子悬剑空垄,故友已逝,悬的不仅是信诺,更是伤感与孤独。夫子仗剑四游,苏秦背剑,游历时的种种际遇只有柄上的三尺须穗能够明了。屈子抚长剑兮玉珥”“带长铗之陆离,挟剑而歌,以《九歌》《九章》长歌当哭,其高洁、孤独、郁愤、忧国忧民岂是俗士所能理解。弯弓挂扶桑,长剑倚天外”“挥剑临沙漠,饮马九野垧,阮籍本有济世志,但目睹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只能在竹林里纵酒昏酣,拔剑起舞。

无论诗剑飘零还是诗剑风流,文人一旦与剑在一起,纵然失意,也可凭剑显出一股不屈于命运的傲气,剑亦能于凛凛寒光中透出一股飘逸儒雅的英气。剑与志趣高洁的文人结合,才显得动人心魄、气息高贵。 (《百科知识》等)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a8498cd7e3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1d.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