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课程纲要》

2023-02-05 23:36:14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课程纲要》》,欢迎阅读!
因数,倍数,纲要,单元,课程


人教版 数学 年级 学期 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

课程纲要》

学校名称 适用年级

学生、教材

从学生方面看:通过四年多的数学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大量的整数知识(包括整数的认识、整数四则运算),本单元让学生在前面所学的整数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整数的性质。本单元涉及到的因数、倍数、质数、合数以及第四单元中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都属于初等数论的基本内容。本单元的知识作为数论知识的初步,一直是小学数学教材中的重要内容。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获得一些有关整数的知识,

学习内容上来看“因数与倍数”包括因数和倍数的意义,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的含义等,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这些重要的概念;在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中,结合约分教学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和求法,结合通分教学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和求法。其次,注意所涉及的数的范围在1100的自然数内,避免题目中的数目过大。此外,在例题的安排、素材的选取、习题的设计等方面都采取了新的措施。“分解质因数” 和“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不作为正式教学内容。在以往的教材中,“分解质因数” 及“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是作为求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安排的,因此,“分解质因数”一直作为必学内容编排。而在本册教材中,由于允许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分解质因数”失去了其基础知识的作用,因此不再作为正式教学内容,而只作为一个补充知识,安排在“你知道吗?”中介绍。出于拓展学生知识面的考虑,教材在相关教学内容之后,利用“你知道吗?”“生活中的数学”等栏目,安排较多的拓展性知识作为阅读资料提供给学生。例如,介绍完全数(第14页)、互质数(第83页)的概念,奇数和偶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哥德巴赫猜想,以及怎样利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第81页)等,以丰富学生的数论知识,激发探求的欲望,培养学生对学习学、探索数学持久而稳定的兴趣。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很好的掌握与数论相关的最基础的知识,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和实际价值,同时可使学生获得逻辑思维的训练,自主探索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从而逐步提高数学素养。



实施内容



因数和倍数

235的倍数的特征 练习 质数和合数 整理与复习

课时安排 3课时 3课时 2课时 3课时 2课时

1. 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 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3. 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 新华路惠沟学校 年级

课程类型 总课时

必修课程 13课时

设计教师 设计日期

王军锋 2011/12/1




教学方式

充分利用班班通资源,采用直观演示、启发讲解、师生互动交流、讲练结合等方式进行教学 学习方式

利用导学案,通过自主预习、小组交流、班级展示、运用操作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㈢实施对策

由于这部分内容较为抽象很难结合生活实例或具体情境来进行教学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过去的教学中,一些教师往往忽视概念的本质,而是让学生死记硬背相关概念或结论,学生无法理清各概念间的前后承接关系,达不到融会贯通的程度。再加上有些教师在考核时使用一些偏题、难题,导致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觉得枯燥乏味,体会不到初



1)加强对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梳理,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概念,避免死记硬背。本单元中因数和倍数是最基本的两个概念,理解了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对于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等结论自然也就掌握了,对于后面的公因数、公倍数等概念的理解也是水到渠成。要引导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去掌握这些知识,而不是机械地记忆一堆支离破碎、毫无关联的概念和结论。

2)由于本单元知识特有的抽象性,教学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虽然我们强调从生活的角度引出数学知识,但数论本身就是研究整数性质的一门学科有时不太容易与具体情境结合起来,如质数、合数等概念,很难从生活实际中引入。而学生到了五年级,抽象能力已经有了进一步发展,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也是很有必要的,如让学生通过几个特殊的例子,自行总结出任何一个数的倍数个数都是无限的,逐步形成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能力。 ()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1、利用课堂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及时反馈学习信息

2、利用信息交流平台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评定要与家长评述结合起来。 3、单元学习进行复习整理,及时互评。



()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

1、卷面测试:概念性平均错误在10%以内,平均数计算平均错误率5%以内,画图平均错误率在20%以内,综合运用解决问题错误率在25%以内;能否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题;能否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能否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 2、进行一次作业展览,对作业的错误率加以控制;

3、学生自评和互评和教师、家长的评价相结合,给每位学生做出综合评定。能进行一些数信息的收集和处理,通过数据和信息的收集,从中提出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评价方式应当多种多样,既可用书面考试、口试、活动报告等方式。 (三)教师教学行为评价(略)

等数论的抽象性、严密性和逻辑性,感受不到数学的魅力。为了克服以上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应注意以下两点。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a84850dcad51f01dc281f131.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