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诗歌的共鸣与独鸣》,欢迎阅读!
诗歌的共鸣与独鸣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诗歌创作起起落落,各种诗歌命名层出不穷,不同诗歌主张、不同派别的诗歌群体纷至沓来。90年代的网络诗歌创作又给诗坛注入强心剂,诗歌的作者与读者队伍空前庞大,我们为诗歌的春天感到欣慰的同时,也在思考,在表面的繁荣中,众多的诗作经过时间的淘洗,有多少能流传下来?诗人们如何能保证自己的诗作不是彩色的肥皂泡,而具有持久的经典魅力?章培恒在《中国文学史》的导论中说“我们可以给文学成就确定一个与其定义相应的标准,那就是作品感动读者的程度。越是能在漫长的世代、广袤的地域,给予众多读者以巨大的感动的,其成就也就越高。”[1]也就是说,作品感动的程度越高,成为经典的可能性越大。那么,我们是不是能够从古典诗词千年流传不息中获得某种启示?古典诗词历经沧桑,依然让E时代的我们吟哦不已,其巨大的共鸣张力与共鸣空间成就了它经典的地位。本文期望从形成古典诗词的共鸣张力与共鸣空间的原因进行探究,并与现代诗歌互动比较,从而对现代诗歌的经典性探索提供些微的借鉴。
一、古典诗词传递出人普遍的本质情感而具有了强大的共鸣张力与共鸣空间。
作为高等动物的人的本质情感是什么?是恐惧、快乐、悲伤、忧郁等等,这些情感不会因自然环境、社会历史环境的不同而改变,诗人们可以因具体的某件事、某种因素引发本质情感,再用令人感动的语言传递这种情感,这种本质情感必然超越了具体事件,让后世的人们获得审美感动与共鸣。如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开篇的两句就把万物的永恒与短暂的生命作了强烈的对比,滔滔黄河奔泻的气魄与“朝如青丝暮成雪”的迅捷给人无比的冲击与震撼。李白的自信、狂放,李白不得志的悲伤在这千古一醉中倾泻而出。虽然李白书写的是天才的自信与无法施展的痛苦互为交织,狂放的享乐与命运多舛的悲凉互为碰撞的个体体验,但他传递出人所共有的普遍的本质情感,处于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的我们同样饱受不得志的痛苦,同样历经生命短暂的悲伤,更同样有着李白式的自信与狂放,这一切构成了《将进酒》巨大的共鸣张力与共鸣空间,使其拥有了永恒的感动因素,成为千古经典。不同时代的人们面临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各不相同,造成人们心灵困境的事由天差地远,可人的本质不会变,情感类型也基本一致,当你的情感表达臻至一定高度,跨越千年的共鸣将水到渠成,经典也就产生了。
当代优秀的诗人们扩大了诗歌的表现领域,诗歌呈多元化格局发展。尽管诗人们观点各不相同,可坚守着共同的诗歌原则:传递人类所共有的高贵的本质情感。但也有某些诗人高举怪异的武器,慨然登上诗歌舞台,他们以诗歌写作要超乎想象、超乎意料为最高宗旨,甚至不惜端上肮脏的东西引得众人侧目而视,践踏人的高贵情感,以粗俗、卑下、流水账填充诗歌,对他们来说,自身得到了独鸣,平衡了心理变态的需求,但诗歌的繁荣必将昙花一现。2002年春季号《创世纪》的开卷诗《马桶》及《便池》,[2]就把污秽端上诗歌餐桌,恶心成为这些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a83d1f19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d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