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在多层次对话中领略古诗词的“三重美”》,欢迎阅读!
在多层次对话中领略古诗词的“三重美”
作者:庄硕硕
来源:《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8年第8期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古诗词在语文教学中越来越被重视。古诗词具有语言精练、韵律和谐、情感丰富、词句优美的特点。古诗词教学的过程,其实是鉴赏美的过程,在这过程中通过诵读,与文本及作者展开对话,体味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古诗鉴赏品位、审美情趣,还有益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学习能力。
一、与诵读对话:体味古诗词韵律之美
诵读是学习古诗词的基本方法。入选教材的古诗词节奏鲜明、音韵铿锵,读起来韵味十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读多背多诵,做到准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在深情的诵读中,引导他们细细品味古诗词的韵律之美。
1.读得“字正腔圆”,感受语言之美
学习古诗词,读准字音至关重要。对于简单的诗句,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反复练读。遇到有新字新词的诗句,可以先学习生字,再教师带读、范读诗句,学生便能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体会诗的语言。如在教学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时,教师应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认识并会写诗中的“渭、浥”两个生字以及把握“朝、舍、更”三个多音字的正确读音,做到声音饱满有力,并懂得这几个词语在诗中的含义,深刻领悟诗词中用字的传神与语言的优美。
2.读得“抑扬顿挫”,感受节奏之美
古诗词形式整齐、节奏鲜明,它具有音韵美、节奏美和抒情美的特点,需要反复诵读,读出诗韵,才能抒发情感。教师可以将古诗词直接标出朗读节奏,让学生练读。如李白的《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要突出每句末的“开、回、出、来”等关键词。也可以边范读边注意把握停顿之处,让学生倾听练读。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第一句“碧玉” 描写的是柳树碧绿的色彩美,要读得重一些;第二句
“万条”和“绿”是表现枝条繁多和颜色葱茏,也应读得重一些;第三句采用疑问形式,“谁”字应读得重一些,句子的结尾用升调读出;第四句是回答前一句中的问题,因此,“春风”是回答的关键词,需要读得重一些,但韵尾必须读成降调,才能与第三句相匹配。
3.读得“声情并茂”,感受音韵之美
古诗词讲究平仄和押韵,也就是诗句末尾的音节韵母相同或相似,再加上声调的平仄搭配,就形成了古诗词的音调和谐之美。所以教师可指导学生采用平长仄短的读法,把诗的韵律和内在情感读出来,诗歌的诵读就会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如朗读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教师先范读,让学生注意倾听,看看哪些字是轻读,读第几声,哪些字是重读,读第几声。要让学生懂得一、二声的字相当于古代的平声字,要读得轻而缓,三、四声的字相当于古代的仄声字,要读得重而急。另外,要注意读好韵脚“晓、鸟、声、少”。读韵脚时可以比其他的字读得略重一点,声音延长的时间略长一点,给人留下诗意含蓄、情真意切之感。
二、与文本对话:感悟古诗词意境之美
语文学习之本在于作品。在古诗词教学中,对诗歌作品的整体感知要从作品的意象开始,由意象形成场景画面,这个画面就是诗人所描绘的意境。诵读诗词的过程是品味诗词意境的过程,也是与诗歌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绘图画、配乐曲、抓诗眼、释疑问等方法,在诵读中进行联想与想象,品味古诗词独有的意境之美。
1.绘图画再现情境
在教学古诗词时,教师可以试着让学生用图画来表达诗词的意境。图画直观形象,不仅有助于加深对诗的理解,领悟诗的神韵,还可以提高学生学诗词的兴趣。如教学高鼎的《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教师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诗中的场景画出来,学生用简笔画将自己带入诗中的场景。同时,教师再通过语言加以描述,帮助学生再现当时的景色,涵泳品味作品的意蕴。
2.配乐曲渲染意境
恰当的音乐能给学生以强烈的声音、形象的刺激,使单调枯燥的文字符号活化,让学生从中获得形象化的感知。 因此,诗配乐已成为教师进行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手段。借助于音乐,学生能够轻易地体会古诗词中的画面和文字带来的独特之美,与此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从而加深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如教学白居易的《忆江南》时,教师可以在学生吟诵全诗后,把搜集到的一些江南风光的音乐片段提供给学生欣赏,在学生感叹大自然的神奇魅力的同时,指导学生体悟诗人对江南的留念和赞美之情。
3.抓诗眼展开想象
古诗词内容短小精悍,整首诗以字词句来表述。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揭示诗眼,展开想象,有助于把握诗意。比如吕岩的《牧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中的“铺”字,体现出了草的茂密与旺盛以及草原温柔舒适的感觉;“弄”字凸显了牧童的生活情趣,仿佛听到了晚风中悠扬悦耳的笛声和亲眼目睹牧童吹笛嬉闹的场景。广阔无际的草场为牧童的出现作了精心铺设,悠扬动听的笛声,让学生想象到放牧归来后的牧童恬静与闲适的心境。闻其声而不见牧童其人,留给学生无限的空间去想象。而“六七里”和“三四声”在诗中并非指数字,要结合诗句来理解真正的含义,想象诗句的意境,感受原野的广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4.释疑问生发联想
比如在教学《泊船瓜洲》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时,学生读后往往会产生一个疑问:春风怎么会把江南岸给“绿”了呢?教师可提问: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字代替诗中的“绿”字?学生的兴趣便一下子被激发出来,开始展开头脑风暴式的联想:有的说用“吹”字,有的说用“到”字,还有的说用“上”字......但不管用哪个字替代,大家最后还是认为“绿”字用得恰到好处。因为“绿”字可以让人想象到画面的动态美和色彩美,春风在诗人的笔下被刻画得活灵活现,描绘出了江南水乡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这样的想象,层层推进,扣人心弦,充分表达了诗人对江南的赞美之情。
三、与作者对话:体验古诗词情感之美
许多经典古诗文,常常让诗人吟咏生情,他们善于在各种密切而复杂的联系中发现所描写的对象。因此,对于古诗词的教学,教师应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情感,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充分地接受心灵情感的美的熏陶。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感受情感熏陶
每首古诗词中总包含着诗人丰富而复杂的感情,教师在指导学生赏析诗词时要联系写作背景,准确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曹操的《龟虽寿》,诗人在创作这首古诗时,已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品读“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诗句,体会到当时作者虽年事已高,仍有雄心永驻的气魄,从而激励新时代学生在少年时期就应树立远大理想,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
2.解读作者其他作品,体会情感表达
中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不少古诗词,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读与诗人相近时期的其他古诗词,加深了解诗人的思想、性格和写作风格,领悟诗人表达的感情。如教学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可延伸杜甫的另一首《春望》,让学生在对比赏析中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
3.品读作者同类作品,激发情感共鸣
在小学阶段的教材中,有不少古诗词因作者及背景的不同,所表达的情感也不尽相同。以描写“送别”的诗为例,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作者以美酒送别友人,借“雨、柳、酒”三个意象来表达作者送别好友时的悲伤的感情。再如李白的《赠汪伦》,是作者游历桃花潭时写给好友汪伦的一首留别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与汪伦的深厚情谊,能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古诗词优美的语言、丰富的内涵、深邃的意境、精妙的佳句,把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能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教师应根据古诗词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情感共鸣,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欣赏美、享受美,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作者单位:福建厦门市翔安区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刘 妍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a82e16e11a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e2.html